《汉家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家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实践及反思2012年,已入不惑之年的我“阴差阳错”被推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作的教育
部985重点课题——“同题异构”项目中。
所谓“同题”,是指面对同一个课题(教学内容);“异构”是指四位不同教师分别就传统的黑板粉笔、多媒体(ppt)教学、电子白板以及网络四种环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一个课题就会形成一个“案例包”。
而我与其他3位语文同仁组成一个小课题组,选择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社选修教材)中的散文佳作——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的《汉家寨》进行了4种环境下的“异构”,因为人员变动、几位年轻教师的谦让和课题的陌生感、挑战性诸多因素,我被动地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结合在一起。
这节课先后录播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先进的“概念教室”——“双白板”+“网络”教室,由相关技术人员选位架设2台摄像机人工录像。
这次课我使用了“双板”,学生们登录浏览了博文,师生的共同感受是:课堂很和谐、自然——我佩戴耳麦,在教室自由“游走”(包括给发言的同学传递话筒),学生们动情读书、深入探究、冷静思考、热烈交流;课堂结构紧凑、流畅,思维深入。
但这节课留下一个技术“遗憾”——课后,摄像人员抱怨说,我有些“好动”,有时镜头捕捉不住人像;这节课也留下一个自我“困惑”——我感觉它不是“网络课”,顶多算是一节“电子白板课”(尽管为了名实相
副,我在课前也在博客上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文本、作者等等的文章、论文和视频资料)。
苦苦思索了一段时间后,我认识到它没有体现出网络环境或介质,于是,与学校信息技术组的孙俊峰、查成林两位老师一起设法搭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经过三周时间,我们终于设计、制作了一个由校园局域网支持的专题网页(http:
//10.2.8.52),我给它取名为“《汉家寨》: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
随后进行了第二次录播。
仍然在华师大网络教室进行,不过完全采用了自动录像——分布在教室前后、两侧的各个摄像头能够根据声音源自动追踪发言者(包括老师和学生)。
第二次课,我自认为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特点,师生活动、交流平台都在专题网页进行。
我的学习方案设计及教师反思如下:
图为网络教室的学习现场
《汉家寨》: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方案
【活动设计】本学习方案大体上分为“知识与积累”——“阅读与感知”——“问题和任务”——“成果之展示”——“评价与反思”等五个环节。
【活动实施】
一、知识与积累
○我所了解(或认识)的张承志;
○我阅读(或观看)过的张承志作品;
○我对张承志其人其作的见解;
○不查工具书,给文本中的下列汉字注音:
褶()皱脚踝()
晕眩()()俯瞰()
咀()嚼()白炽()
砦()
二、阅读与感知
问题1.阅读文本,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问题2.汉家寨是天山南麓戈壁滩上的一个小村落。
作者在他漫漫旅途中的某一天,走进了汉家寨,从此便对它难以忘怀。
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为什么会让作者永生难忘?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难忘的感觉传达出来的?从第一板块中找出你印象深刻、感受强烈的句子(写景的,抒情的),读一读,品一品。
问题3.戈壁中出现的人物有什么特征?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深刻的意义没有?请品读第二板块。
问题4.阅读第三板块,思考:作者离开寨子后,无论在美国、日本,“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为什么?
三、问题和任务
一个人,一匹马;一块绝地,一老一小……构成《汉家寨》的五个“一”。
回味《汉家寨》全文,进一步思考问题:
1.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
“坚守”什么?
2.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这种“坚守”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有什么价值?
3.假如文中的红衣女孩有一天走出了汉家寨,将会是怎样的状况?
【资源】链接地址:http:///hsy19/home 华一人文实验班的博客
(一)研究论文
◎《从“小说”到“散文”——论张承志创作文体的转变》◎《张承志:抵抗流俗与孤守信念》
◎《心灵的地图——读〈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
◎《穿越文化的心灵遇合和理性评判——读马丽蓉著〈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
◎《渴望清洁——关于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困惑的自我与寂寞的旅者——张承志文化心理解析》
◎《高处不胜寒——论张承志精神阵地的构筑、文学表现手法的嬗变及其他》
◎《关于“清洁”的四种话语系统——张承志“清洁精神”之透视》
◎《从世俗本位到神性膜拜——张承志精神价值取向流变之考察》
◎《信仰之路——张承志散文的宗教性解读》
◎《理想主义能生存在现实中吗?(re:张承志的皈依)》
◎《向何处抵达——读张承志〈以笔为旗〉》
◎【文学评论】《张承志的哲合忍耶》
(二)相关影视或作品
1.文章:《清洁的精神》链接地址:http:
///hsy19/home 华一人文实验班的博客
2.文章:《荒芜英雄路》
3.陈凯歌早年电影:《黄土地》链接网址:http:
///u24/v-mzmwnja0njk.=.html
4.电影:《辛德勒的名单》(199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链接网址:http:
///u15/v_ntk1nze0mjg.html
5.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必修1教材)
四、成果之展示
1.140字以内的帖子,可在专题学习平台第一时间分享;
2.千字以内的论文课后发往我的电子信箱;
3.口头发表见解,在教室实时进行。
五、评价与反思
(一)成果评价:师生就内容的感知、贡献的问题、小组的探究等等某一方面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或者学生谈自己此节课上的感受与收获。
(二)教师结语:《汉家寨》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散文。
作者首先
为读者呈现出贫瘠、荒凉、残酷的一块“绝地”,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寂寞无边、慷慨苍凉的情绪;进而,推出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老人和女孩,他们的存在是奇迹又显得神秘,同时也证明着汉家寨人生命力的顽强;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他们繁衍生息的东西——“坚守”,汉家寨人的坚守启发了作者张承志的坚守。
文中的“坚守”相当深刻,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对于家园的守护、对本性的坚持,更关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守候。
作者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进行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这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的精神天衣无缝的契合。
总而言之,汉家寨人在戈壁绝地里坚守,作者则在当代的“文化荒漠”中坚守!
(三)教学反思:
1.体认加深:关于网络教学的模式及特点
说句内心的话,这次第一个“吃螃蟹”的探索活动,实在加深了我对网络教学的模式、特点的体认。
与传统的黑板粉笔、多媒体(ppt)教学和方兴未艾的电子白板(双板)三种环境不同的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是以“网络”为主要平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度更高,探究、多向、互动性更强。
它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它意欲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可在知识的获得、保持、认知结构优化诸方面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它是一种以探究为导向的主题学习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习者所接触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都来自因特网。
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实现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创意可视化、思想可视化、观念可视化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实现“新四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主动化,学习结果的创新化,为多维互动教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核心思想就是:教师运用网络提供一些有趣的、可行的任务,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多向: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的出现。
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当代散文《汉家寨》的一堂网络教学课,使我切实感受到,语文教师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转变自身角色、改变教学行为、丰富教学手段的迫切与必要;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也迫在眉睫。
因此说它可促使教师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可促使学生进行一场学习“革命”恐怕都不过分。
2.强化理念:角色行为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一定会强有力地冲击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的外延扩展了,不再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教案等。
教师需
告诫自己:变“讲师”为“导师”。
网络背景下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指导、教导和引导。
课堂上会出现“学生干得热火朝天,老师有时没事”的局面……而老师要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因此要收集、整理网络中可共享的资源,为自己充电,教师自己有了知识源框架,才能以此引导学生达到深度思维。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每个学生由于对主题研究兴趣的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课题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利用共享资源在主题框架范围内大胆的探索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
设计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知识链接,借助讨论区、博客、微博、留言板、电子信箱等,尝试实现语文学习的新拓展。
基于网络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在教学环节设计、给学生的任务布置上下功夫,给学习者创设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实现学生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作者通联: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