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知能演练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知能演练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掣肘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
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
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
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与之俱至于.亶父于:动词,到
B。
二吏归报于.君于:介词,向
C.寡人之.乱宓子之:代词,代“寡人〞
D。
而令之.亶父之:动词,到
解析:C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C
宓子贱被派往亶父为官,他担心鲁国国君听信小人谗言,从而会使自己无法按自己的方法治理亶父,要动身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国君,派两名身旁的人一同前往。
(亶父)当地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宓子贱让那两人书写记录。
他们每次准备要写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时不时地拽摇他们的手肘.他们写的字很难看,宓子贱就为这事生气。
那两人很怕他,请求让他们回去。
宓子贱说:“你们的字写得太差了,你们赶快回去吧。
〞两个人回去后向鲁国国君汇报,说:“宓子贱不让我们好好写字。
〞鲁国国君说:“怎么回事呢?〞回答说:“宓子贱让我们写字(记事),却总是拽摇我们的手肘,字很难看他又生气。
那些官吏都笑宓子贱,所以我们就要求回来了。
〞鲁国国君叹息道:“宓子贱用这个办法来提醒我的不是啊!我扰乱他的治理方案,使他无法按照他自己的办法治理的情况,肯定有很多次了。
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于是打发亲信,让他们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
有利于亶父的治理办法,你自己决定实施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人御马
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断首)而投之水。
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水。
如此者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与御.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宋人有取道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B.如此者.三者:助词,……的方面
C。
虽造父之所以
..威马所以:……的原因
D。
而徒.得其威徒:副词,只是
解析:C项,“所以〞,用来……的办法。
答案:C
宋国有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前行了,他在马脖子上砍上一刀将它丢进水河里。
重又赶路,马还是不走,他又在马脖子上砍上一刀将它丢进水河里。
这样做了有三次。
虽然是造父对马发威,也不过如此,学不到造父训马的方法,只学到发威的手法,对驾御的方法没有帮助。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非刺蛟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杀之.而复上船
(2)舟中之.人皆得活
(3)未之.见也
(4)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答案:(1)代词,代蛟;(2)结构助词,的;(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结构助词,的。
楚国有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地名)得到一把宝剑。
返回的路上过一条江,(船)走到江中间的时候,有两条龙绕着船将船挡住.这时次非问船家道:“您见过两条龙围住船时还有人和龙都能活的吗?〞船家回答:“没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举起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这不过是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弃宝剑而保全自己,我还珍惜什么呢!〞(次非)于是跳进江中刺杀蛟龙,杀死了龙以后重新上船,船里的人全部保住了性命.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
其.词有“瑰伟之文……〞
D。
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与例句同。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
答案:D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
(选自《左传》)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
①②B.①④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均为“比〞。
答案:D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六、下面的短文中共有十二个“其〞字,并已给它们编上了号码.请你先仔细辨析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将它们的号码分别填入与该“其〞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例句后的括号中。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愤然而去。
例句:(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
(2)此皆言其.可目者()
(3)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 )
(4)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5)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9)其.皆出于此乎()
(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其.如土石何()
答案:(1)⑥(2)⑨(3)③(4)⑩(5)⑫(6)④(7)⑪(8)②(9)①(10)
⑦⑧(11)⑤(例句中的“其〞的意义依次是:它的、它、其中的、那、难道、自己的、
一定、如果、大概、是……还是、不译)
狐狸对狼说:“羊肉大概是很鲜美的吧!你如果有这种欲望,不妨从羊群中叼一只来吃,也好一饱你自己的口福。
〞狼说:“那把凶猛的牧羊犬怎么办呢?〞狐狸挑拨牧羊犬说:“羊多次咒骂你,它的话不堪入耳,你却一点也不发火,是没有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等它嬉戏追逐的时候,我愿意为你洗尽那耻辱。
你一定要答应这件事!〞牧羊犬笑着说:“欲加之罪,难道还找不到理由吗?〞牧羊犬保护羊群更加小心谨慎了.狐狸与狼气愤地离开了.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饱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袄()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1。
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A。
遂而则 B.乃而故
C。
乃以则 D。
遂以故
解析: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B
2。
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②援琴撞之.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
答案: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
“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
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D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
〞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
〞晋平公说:“是我说的。
〞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困陈蔡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乎:介词,在
B.颜回索米,得而.爨之而:表修饰
C.所.恃者心也所:……的
D.而心犹.不足恃犹:还是
解析:B项,“而〞,表顺承。
答案:B
2。
将上面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
答案:见
孔子处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某地因(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饭了。
白天睡在那,颜回出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
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有时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有时也不可以相信。
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了解一件事情并不难,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太难啊。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
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①锻炼:打铁。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解析:“去〞应解释为“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解析:A项,均为介词,解释为“因为〞;B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却〞;C 项,均为介词,前者解释为“被〞,后者解释为“替〞;D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C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
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解析:C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
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
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
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
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
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解析: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
该项的阐述和原文不符。
答案:D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
答案:(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事物珍奇也不会成为祸害。
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老子说:“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
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编草鞋.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
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
这就是沉溺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
家里所有的书画都担心失去;别人拥有的
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看轻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
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
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为我造成祸害。
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信奉礼义,学习和问难诗书,经常与贫苦的读书人较量。
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摒弃、远离歌舞和女色,而致力于书画。
又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