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爵jué——是一种三脚、大腹、有把、饰有禾纹的酒器,或饰有鸟雀图形的敞口酒器。

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用以饮酒,兼可温酒。

《说文》:"爵,礼器也"。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缘,后面有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地下发掘出来的有陶制和青铜制,但《左传》上却说是玉制酒器。

现在看到的都比爵要大一些,古书上说可容酒6升。

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君王赐酒给臣下用。

所以它和“爵禄”、“爵位”有联系。

◆尊zūn——它一般为侈口,高颈,鼓腹或筒腹,圈足。

在礼器中的地位仅次于鼎。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尊,形制则为大口或兼尖底。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一些为人注目的刻划符号,就是刻在大口尊上的。

这种尊可能是用来酿酒的。

商代以后的铜尊,则为盛酒器。

在郑州铭功路和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的遗址中,出土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釉陶尊。

这种釉陶尊,主要为敞口、折肩、深腹、凹底的形制,个别已有圈足的。

商末周初还有一种特大侈口、筒状的尊,学者或称之为“觚形尊”。

西周中期的尊,有体卑、短颈、垂腹的特点。

此外,有的尊或有盖,或有鋬(把手),或方形,或圆口方体,不一而足。

著名的四羊尊,就是方尊的优秀代表。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尊盘,尊立于盘上,二者合为一体,尊的口、腹及盘的周身,均有极其繁缛的透雕纹饰,它不仅造型精美,而且是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即掌握了熔模技术的确证。

还有一种形制更特殊的鸟兽形尊,即尊的整体为一立体的鸟兽形状,有盖、有流,且盖、流处理极巧妙。

如夔纹象尊的口盖,设於象背,而盖纽又是一只小象,形成大象驮小象的艺术造形,十分生动。

此外,还有鸟尊、鸮尊、驹尊、犀尊、羊尊、虎尊,不胜枚举。

尊又是酒礼器的通名,所以有些礼器,常自铭为“尊彝”。

古人说“决胜于樽(尊)俎之间”,就是与谈判对方在饮酒食肉的酒宴上取胜。

俎是盛肉器。

由于它使用普遍,后人简直将“尊”作为酒杯的代称。

◆觥gōng——是一种平底、有把、口上刻有牛凹图形的大口酒器。

《诗.周南. 卷耳》有“我姑酌彼凹觥”的诗句,旧注说:“觥大七升,以凹角为之。

”但并不一定是角制的,考古家发现有铜凹,容量确比通常酒杯为大,所以后人常泛称大酒杯曰觥。

◆觚gū——觚字古与“瓠”通,即是葫芦,古人常用葫芦壳当作飘盛水浆,当然也可以盛酒,这种酒器的名称大概由此而来。

觚是大口、底部缩入的酒器,它的容量,据《仪礼》郑玄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也是大口酒器),三升;角,四升。

”但也有说是角可容三升的。

◆卮zhī——是一种扁圆形的大肚酒器。

〈史记〉记载项羽在鸿门宴上赐给刘邦的武卫樊哙喝的酒就用卮,可见是一种大容量的酒器。

〈史记〉说项羽给樊哙“则与斗卮酒”,当是特别的大卮,可容一升。

◆角jué——是一种圆形的酒器,同时也是量器。

《吕氏春秋.仲秋》:“正钧石,齐升角”意思是要校正给一量器和衡器。

注说:“石、升、角、皆量器也”。

依次序排列,角在升之后,显然比升要小,后世酒肆里卖酒用来从坛里舀酒的长柄酒提子就是角。

《水浒》传里的梁山泊好汉到酒店里常喊酒家打几角酒,可见宋元明时代已经如此。

现行的酒店的酒提子(角)有半斤提,4两(现制为市秤2.5两)提两种。

◆豆dòu——原先是一种高脚木制器,后各种材质均有。

豆其实是古代盛肉盛菜的器皿,常用以装酱、醋之类的有汁调味品,但也用来盛酒。

《考工记》有“食一豆肉,饮一豆酒”的记载,有人说豆和斗字通,斗也是盛酒器。

斗——也是酒器,不能和量器升之斗相混。

但它确实是容量比较大的酒器。

《诗.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的诗句,京剧《珍常寨》里李克用的唱词也有“太保传令换大斗”的句子。

斗酒大概是平常人的适宜酒量,一斗是一大盏。

◆卣yǒu——它一般为小口,有盖,长颈,椭圆鼓腹,圈足,有提梁,挂于两肩。

卣的体形近似扁壶。

因卣为中等盛酒器,最高统治者常用盛着酒的卣赏赐给有功的贵族。

金文中每见赐品中有“矩鬯一卣”的话。

卣出现于商代晚期,初形较圆,商周之际盛行,多为大口,形扁,腹下垂。

卣也有方形、直筒形、鸟兽形等。

约在西周末,卣在礼器中即不常见。

河南信阳蟒张乡商代墓葬出土的铜卣中,保存了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酒。

湖南湘潭荆州乡出土的鼍龙纹提梁铜卤是目前所见最大的铜卤。

上面所列出的斗和角两种,即是酒器,又是量器,角(酒提子)今天运酒量酒之用,斗在古代也是量酒之具。

中国著名的古代酒器
1.【四羊方尊】
商晚期偏早器。

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高五十八点六厘米,重近三十四点五公斤。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使得这个上边长(五十二点四厘米)几乎与器高相等的器具显得挺拔、刚劲,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

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2.【天觚】
觚(gu)是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

整个觚体分为三段,上部器口与细颈为容体,中间的腹部为实心,考古学上称之为"假"腹,下面为圈足。

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

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也有与斝成组合的。

其形制为圆柱形,器体较高且细,多为喇叭形,通体呈X 形。

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成语为"不能操觚自为",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径15厘米,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敞口,束颈,厚方唇,腹部不显,高圈足。

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

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

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

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3. 【罍】(上面三个田下面一个缶)(lei)
罍是大型的盛酒器,又可盛水,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周南.卷耳》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语,《周礼.春官》载:"凡祭祀…...用大
罍。

"函皇父簋铭亦云"两罍两壶",说明罍和壶是容量不同的一组容酒器。

罍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

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圆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

对罍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6厘米、口径2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18公斤,1973年陕西省凤翔县劝读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凤翔县文化馆。

平折沿,方唇,颈部内敛,肩上有一对兽首衔环耳,弧腹斜收,圈足较高。

颈饰一周夔龙纹,龙昂首,上唇特长,卷曲下垂,歧尾内卷上扬。

肩部六枚大圆涡纹与变体夔纹相间排列。

腹饰下垂的蕉叶纹,每片蕉叶均以两条相向的立式夔龙组成。

圈足饰两周弦纹。

对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

从器型上来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全器达到一个比商罍更加稳定的造型。

在纹饰方面,浮雕都较低,没有商器上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

虽然全器多处以夔龙为饰,但变形得非常厉害,除目纹外其它的细节都在蜕化,成为一种装饰意味很强的图案,显然狰狞的夔龙在周人的信仰世界中已经淡出了。

4. 【鸟纹爵】
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用以饮酒,兼可温酒。

《说文》:"爵,礼器也"。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缘,后面有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鸟纹爵是西周中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2厘米,口径17.4厘米×7.5厘米,重0.88公斤,1946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宽流,帽形长柱,圆鋬,中腰微收,下承三宽形刀状足。

流、腹均饰凤纹,高冠长尾,造型舒展不拘。

以鸟纹作为装饰的爵遗存较少
5.【晨肇宁角】
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

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

《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

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晨肇宁
角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

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

晨肇宁角是西周早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8厘米,1986年8月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县浉河港乡浉河滩,现藏于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V字形口,深腹圜底,三棱锥足,兽首鋬,两翼有扉棱。

盖顶有半环钮和扉棱。

盖、腹饰雷纹衬底的兽面纹,鋬饰兽面纹,足外饰蕉叶蝉纹。

该角构思巧妙,美观庄重,无论在造型上或是纹饰上,与同时期同类器物相比,都堪称佼佼者。

6.【绹索龙纹壶】
壶为古代盛酒或盛水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

壶的形制在商代多为圆形、扁形、瓠形三类,周代以后又增加了方形、椭圆形等。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钟,汉代时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时自名为钾。

绹索龙纹壶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4.6厘米,宽26.6厘米,传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高体束颈鼓腹,颈部置一对兽形耳,口沿下饰内填一对夔龙的垂叶纹带。

颈腹部有带状饰五道,均以绹索纹带为界纹。

第一、三道纹饰为夔龙纹,第二道纹饰为夔凤纹,第四道纹饰为鸟兽纹,第五道纹饰为内填夔龙的垂叶纹。

圈足饰垂叶纹带和变形龙纹带。

全器通体纹饰,极为精美。

7.【凤柱斝】
斝是(jia)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盛酒行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同墓葬出土青铜器共35件,凤柱斝是其中最为精美的。

该斝侈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器底略向外鼓,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

鸟作站立状,冠耸立,圆目鼓睛,正在举目远眺,那娇美健壮的身躯和姿态,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

腹部纹饰分上下两段,均为云雷纹组成的饕餮纹。

这种分段式的斝,足的断面呈丁字形,与殷墟第二期同类器物相似,惟纹饰略有变化。

凤是鸟中之王,向来被人们当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们理想化,并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

凤鸟作为青铜器纹饰很多,这些纹饰变化多
样,神态各异,显示出凤鸟不凡的风姿。

但这些纹饰多为线雕,而凤柱斝双柱上的凤鸟则是圆雕,在这类酒器中颇为罕见,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高深造诣。

8. 【铜冰鉴】
铜冰鉴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冰酒器,原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继承商周以来的中原青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

铜冰鉴便是曾侯乙墓青铜器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

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

整个兽形看起来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

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

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

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

铜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鉴内有一缶。

夏季,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可使酒凉。

所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冰箱"。

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

9.【龙纹觥】
觥(gong)是一种盛酒或饮酒器,《诗经》屡见其名,如《七月》:"称彼兕觥"。

觥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

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

觥的纹饰多极精美,大多有生动的动物花纹,在当时应是最贵重的器物。

龙纹觥是商后期盛酒器。

原器通高19厘米,长44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桃花庄,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龙纹觥体似兽角,前端龙首昂起,后端宽阔平齐。

龙首双目凸起,两角上指,张口露齿,形象狰狞。

龙首后的脊部有盖,盖正中有菌状钮,龙的躯体置于器盖上,左右蜿蜒,尾部卷曲,与器浑然一体。

下设长方形矮圈足,纵向两侧各一缺口。

腹两侧镂雕爬行的鼍和举首、吐舌、扬尾的龙,其间点缀鱼状动物和虺。

此器造型奇异,在青铜器中仅此一例,鼍纹似扬子鳄,在青铜器纹饰中也极为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