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
关于成语的故事1
【讳树数马】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

上谴死矣!’甚惶恐。

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庆於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

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

”遂以“讳树数马”表居官为人忠诚谨慎
关于成语的故事2
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眼盲心明
有一个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长弹琴击鼓,邻里有一个书生过来问他:“你有多大年纪了?”少年说:“15岁了。

”“你什么时候失明的?”“3岁的时候。

”“那么你失明已经有12年了,整日里昏天黑地,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间社会的形态,不知道容貌的美丑和风景的秀丽,岂不是太可悲了吗?”那失明的少年笑着说:“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实际上大都是盲的。

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四肢和身体却是自由自在的。

听声音我便知道是谁,听言谈便知道或是或非。

我还能估计道路的状况来调节步速的快慢,很少有跌倒的危险。

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长的工作中去,精益求精,而不浪费精力去应付那些无聊的事情。

这样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我不再为眼睛看不见东西而感到痛苦。

可是当今某些人虽然有眼睛,但他们利令智昏,看见丑恶的东西十分热衷,对贤明与愚笨不会分辨,邪与正不能解释,治与乱也不知原因,诗书放在眼前却成天胡思乱想,始
终不能领会其要旨。

还有的人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跌倒之后还不清醒,最后掉进了罗网。

这些人难道没有眼睛吗?那些睁着眼而昏天黑地乱窜的人难道不也是盲人么?他们实际上比我这个生理上的盲人更可悲可叹呀!”书生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揭示了这样一种生活哲理:生理上的盲固然可叹,而心理上的“盲”更为可悲。

眼睛失明是一大缺陷,但如果扬长避短,全神贯注于所擅长的事业中去,也能做出很大的成绩来,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

而如果昏昏然过日子,甚至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即使双目明亮、四肢发达,也是一种不明事理不通人性的“睁眼瞎”和“人形兽”。

关于成语的故事3
快乐是一本永不腿色的日记。

往事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每当我想起下面一件事时,我便会哈哈大笑,觉得很难忘。

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到阿姨家去玩,却发现家中只有上一年级的表弟。

他一见我就喊:“好无聊啊!表哥陪我玩。

”我实在没办法,只好陪他玩游戏,玩得满头大汗时,我们便坐下来休息。

表弟竟拿出小风扇扇了起来。

于是,我和表弟一边吹着风扇一边看电视,准备看小品,我发现正在放小品《砸墙》。

表弟马上把电视机关了,我问:“你为什么把电视机关了?”表弟回答道:“我妈妈最喜欢看这个小品了。

我要等到她回来以后一起继续接着看,让妈妈也开心快乐。

”他以为电视跟书一样看到一半可以合上,等想看了,再打开来接着看。

我默不作声,想用事实,把真相告诉他。

过了一会儿,我没有事情干,只好陪着表弟玩一些无聊的小游戏打发时间。

终于,大人们回来了。

表弟马上把妈妈拉到沙发上,迫不及待地说:“妈妈快看电视吧!小品,我还帮你存着呢!”阿姨被她弄晕了,便打开了电视。

表弟发现小品结束了,现在正在唱京剧呢。

表弟疑惑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
了阿姨。

阿姨对他说:“你这个傻小子,我们家的电视既不是网络电视,又不和书一样,不可以随时观看,小品怎么能存起来呢?”
表弟的行为,引得我和大人们哈哈大笑,而他羞红了脸,低下了头。

阿姨把她抱在怀里,他太喜欢这个“傻小子”了。

关于成语的故事4
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关于成语的故事5
战国时邯郸籍学者荀况,在他的著作《荀子.劝学》中,劝导人们要努力学习。

荀况强调学习要专一精深,切忌自满于一知半解,要像"腾蛇无足而飞",切不可像"梧鼠五技而穷"。

腾蛇,是一种龙,它没有脚,可是能腾云驾雾,飞游空
际;而梧鼠(蝼蛄的别名),虽说有五种技能(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合,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实际却一样也不行。

这个成语也有叫"五技之鼠"、"梧鼠五技"或"梧鼠之技"的。

释义:比喻学习,是说学习若不深不精,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就像"梧鼠"虽有五种技能,也是不能成其技的。

关于成语的故事6
据说有个人养了一圈羊。

在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关于成语的故事7
谢女咏雪
有一次,东晋名士谢安召集谢家子弟谈诗论文。

忽然天降大雪,谢安想借此考考他们,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子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却不以为然:“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时的谢道韫年岁尚小,以柳絮来形容飞雪,实在是形神兼得,谢安大为赞赏。

因为这个故事,谢道韫也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而才女的称法也因之多了一个“咏絮之才”。

关于成语的故事8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孟子又去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一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是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关于成语的故事9
鹿死谁手这个成语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有一天,请高丽的使臣吃饭。

酒饮得将要醉了,石勒大声问他的臣子徐光:“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个君王?”
徐光想了一想,回答说:“您非凡的谋略,超越了汉朝的高皇;卓越的本事,又赛过魏朝的始祖。

自三王以来,没有可以比得过且超过您的。

您恐怕就是轩辕皇帝第二吧!”
石勒笑了,看着徐光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您说的也太过分了。

我知道碰见汉高祖,一定做他的属下,听从他的号令,只是与彭越、韩信争个高低。

如果遇到汉光武,我就与他一起在中原地方比试比试,‘不知久后鹿死谁手’,还不知谁会夺得天下呢?大丈夫做事,应该豪放磊落,如同太阳与月亮那么光明;绝不能像曹孟德、司马仲达欺压人家孤儿寡妇,使用无耻卑鄙的手段,争夺天下。

我的地位应列在二刘(刘邦、刘秀)之间,怎么能够与轩辕黄帝比呢?”
鹿:比喻天下。

后来人们就用“鹿死谁手”表示正在争斗的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之意。

关于成语的故事10
功亏一篑
张仪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的国家莫过于赵国。

当初赵襄子想吞并代国,就和代王约定在句注(战国时属于赵国,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之雁门关)会晤。

赵襄子趁会晤之机,命人刺杀了代王,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

赵王凶暴乖张,六亲不认,大王认为这样的人值得亲近吗?赵国出动军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燕国的首都来威胁大王,大王还要割让十座城池向他道歉。

如今,赵王已经到渑池朝拜秦王,献出土地表示跟随秦国。

如今,假如大王不顺从秦国,秦国将驱使赵国出动部队来进攻燕国,那么燕国的土地就不为大王所有了。

假如大王跟随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赵国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就等于西边有强大秦国的支援,而南边解除了齐国、赵国对您的威胁,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一下。


关于成语的故事11
屈志从俗
屈志从俗的意思是曲意迁就,随从世俗。

确切地说,它不算端午成语,但它的确跟端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它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的“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而《九章》的作者正是端午节祭奠的主角之一屈原。

其次,有一则谜语说端午节吃粽子,打一成语。

谜底正是屈志从俗,因为从字面来看,屈原因志投江,纪念他吃粽子,成为风俗习惯,真是严丝合缝。

头悬国门
头悬国门是一个典故,典故的主人公是端午节祭奠的另一楚国人——-伍子胥。

伍子胥本是楚国大臣,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只身逃往吴国,发誓报仇。

他做到了,他和兵圣孙武率领吴军攻破郢都,把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得报大仇。

后来他辅佐吴王夫差,窥破越王勾践疲吴的计谋,多次进谏。

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夫差闻言大怒,命人把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绝妙好辞
端午起源源流颇多,其中有一个跟东汉孝女曹娥有关。

曹娥父溺死江中,她号哭十七日,于端午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从此,她所住之镇更名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

东汉书法家蔡邕去访碑,时值暮夜,蔡邕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

曹操和杨修曾猜过此谜,《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都记载过这个故事。

以毒攻毒
端午节起源有一个恶日说。

古代自先秦起,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那古人怎么办呢?他们采取了以毒攻毒的招数,纷纷在端午这天举行除瘟、驱邪、求吉祥等活动,这才形成了今天卓有特色的端午文化。

古人为了避讳,甚至把端五改做了端午。

关于成语的故事12
从前。

有一口很深的井。

里面住着两只青蛙。

一只叫小绿一只叫小黄。

他们从来没有出过这口井。

天天看着和井口一样大的天。

常常幻想着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终于有一天。

来了场暴风雨。

雨水把井填满了。

他们趁着这个机会跳岀了井去。

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副美丽的画面。

在这里有花,有树,有河,有草。


们觉得非常惊奇,于是他们决定到其他地方去看看,闯一闯。

小绿去了一片森林。

这里有小鸟,小虫,小鹿还有许许多多它的同类,让小绿交了许多朋友,非常开心。

于是小绿在这里住下了。

而小黄去的.地方。

却是另外一个世界。

他来到一个有高楼,有大厦,有房子,有飞机的地方。

他来到这城市。

这里有很多的人。

非常喜欢吃野味儿。

比如说"青蛙"。

它害怕自己有一天也变成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还不如井里安全。

于是。

她就想回到井里。

从此井里只有一只青蛙了。

关于成语的故事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一、激趣导入:
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2、学生交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
5、板书:自相矛盾
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说,看图理解
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
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
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________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
(2)重点指导:“戳”
(3)指名解释,做动作
三、精读《自相矛盾》:
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
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
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
(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
(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
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2)指名读
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
(2)学生齐答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
(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
四、拓展:
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
五、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________,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正式上课时,由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所以我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学生自学,
一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
二是抓住关键词“夸口”、“张口结舌”。

结合学生表演,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最后总结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升华主题。

这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在检查生字词时,我让学生表演“戳”这个字的动作,很多同学表演时过于用力,不理解轻轻的也可以戳,最后我通过讲解戳的字义,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准确含义,不过花费时间过多,造成后面的授课时间较为紧张。

关于成语的故事14
孙康映雪
晋代,有个叫孙康的书生,幼时家贫,无钱买灯油,不能夜读,只有早早睡觉。

他觉得这样白白浪费掉时间,非常可惜。

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几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照出来的,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回屋拿书,在雪地中一试,果真可行。

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书来。

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

正是这种苦学的态度,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终成一位饱学之士。

他也成为天下学子的楷模。

关于成语的故事15
东汉时有个隐士名叫严光,他少年时代曾与光武帝同学,又是司徒侯霸的老朋友。

有一次,侯霸派人去请严光来家作客,并附书信一封。

严光不去,也不写回信,只是口头告诉来人说:“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意思是:君房先生,你的官位已经够高了,这很好。

如果你事君以仁义,这是天下人所高兴的。

如果你事君一味阿谀奉承,将来一定要遭杀身之祸。


后来侯霸将严光带口信的事给光武帝说了,光武帝笑道:“狂奴故态也。

”(意思是:纵情任性、不受拘束的人从来就是这个样子。

)光武帝嘴上虽这么说,但却马上坐车去见严光。

光武帝到严光住宅,严佯睡不起。

光武帝坐在严光身旁,用手拍拍严光的肩膀说:“你为什么不出来做官,帮我理理政事哩!”严光仍然睡着不应。

过了很久,他才睁开眼睛看着光武帝说:“过去,唐尧等贤君,著有功德,所以有志之士都愿出山,为国出力,可是而今不是这样,你何必一定要逼着我出来呢?”光武帝无法请严光出来做官,只得叹息而归。

后来人们引用“狂奴故态”表示狂士的老脾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