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春节》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灶 扫尘 春联 年画 年夜饭 守岁 爆竹 拜年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 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 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 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 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上书、"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 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 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 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 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 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 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 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 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初一语文上册《春节》课件 新人教版
•新年
•1 节日来历
•2 风俗习惯
•3 节日意义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 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 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 ;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 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 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 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 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 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 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 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 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 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
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 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 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
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 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 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 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 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 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 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 ",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 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 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 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 迎新春的气氛。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好详略,写一件 事,重要的部分详写,次要的部分略写 ;写几件事,事与事之间也要有详有略 ;写一天,可以详写一至三件事,略写 其余的事;写几天,天与天之间要有详 有略。
晒一晒我的快乐账本
说一说我的寒假收获 聊一聊过节的风俗 谈一谈我的新年愿望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 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 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 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爆 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 "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 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 ,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 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 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 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 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 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
在这长长的充满喜庆、热闹、祥 和的春节里,你觉得哪一天给你 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呢?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 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 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 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 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新年习俗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 继续劝说,老伯伯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他知道“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 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
》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
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 又称春联为“桃符”。
年画
年画是特有的民间艺术,它和“春”、“福”一样是 由桃符演变而来。年画共分版画、刻纸、纸绘三种 ,在表现形式上,以民间绘画手法结合传统图案, 更吸收文人绘画甚至西方绘画之长,利用木板印刷 技术,创立了特有的样式与体裁。在内容上,年画 由门神拓展为纳福迎祥、欢度喜庆,后来亦延伸至 故事戏曲、民众风情等,表现了民众的情感与理想 。
春节里,哪件事最让你快乐
?
刚才我们从时间和事情写?
•今年春节真快 乐
提示一:(条理)
从时间角度出发,写春节某一天,某几天
或者像老舍《北京的春天》一样,写整 个春天。
从事情角度出发,写春节里最快乐的事, 一件事两件事或更多事。
提示二:(详略方面)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 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 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 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 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 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 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伯伯,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 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 心关照这位老伯伯。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 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 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 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 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上书、"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 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 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 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 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 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 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 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 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初一语文上册《春节》课件 新人教版
•新年
•1 节日来历
•2 风俗习惯
•3 节日意义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 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 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 ;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 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 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 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 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 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 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 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 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 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
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 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 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
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 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 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 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 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 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 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 ",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 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 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 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 迎新春的气氛。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注意好详略,写一件 事,重要的部分详写,次要的部分略写 ;写几件事,事与事之间也要有详有略 ;写一天,可以详写一至三件事,略写 其余的事;写几天,天与天之间要有详 有略。
晒一晒我的快乐账本
说一说我的寒假收获 聊一聊过节的风俗 谈一谈我的新年愿望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 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 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 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爆 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 "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 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 ,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 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 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 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 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 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
在这长长的充满喜庆、热闹、祥 和的春节里,你觉得哪一天给你 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呢?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 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 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 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 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新年习俗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 继续劝说,老伯伯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他知道“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 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
》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
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 又称春联为“桃符”。
年画
年画是特有的民间艺术,它和“春”、“福”一样是 由桃符演变而来。年画共分版画、刻纸、纸绘三种 ,在表现形式上,以民间绘画手法结合传统图案, 更吸收文人绘画甚至西方绘画之长,利用木板印刷 技术,创立了特有的样式与体裁。在内容上,年画 由门神拓展为纳福迎祥、欢度喜庆,后来亦延伸至 故事戏曲、民众风情等,表现了民众的情感与理想 。
春节里,哪件事最让你快乐
?
刚才我们从时间和事情写?
•今年春节真快 乐
提示一:(条理)
从时间角度出发,写春节某一天,某几天
或者像老舍《北京的春天》一样,写整 个春天。
从事情角度出发,写春节里最快乐的事, 一件事两件事或更多事。
提示二:(详略方面)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 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 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 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 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 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 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伯伯,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 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 心关照这位老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