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电泳跑胶太慢,或带弥散的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S电泳太慢和带弥散的改进措施
建议改进措施:
1.可以适当进一步地拉开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的pH值,比如浓缩胶为pH=6.6,分离胶为pH=8.9。

2.可以考虑加高电泳时,浓缩胶的电压为90-100 V,分离胶的电压到120V-200V,;浓缩胶和分离胶有时候可能都设成150 V也能电泳成功。

3.使用全新配置的缓冲溶液。

4.适当该种胶浓度下使用分离效果明显的Marker。

5.保持各种蛋白质样品和Marker在上样前能够充分溶解,上样前最好离心一下,实在溶解不掉的颗粒就去掉。

6.适当调整聚丙烯酰胺的凝胶浓度。

7. 聚丙烯酰胺的充分聚合,可提高凝胶的分辨率。

建议做法:待凝胶在室温凝固后,可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使用。

忌即配即用或4度冰箱放置,前者易导致凝固不充分,后者可导致SDS结晶。

一般凝胶可在室温下保存4天,SDS可水解聚丙烯酰胺。

8.样品缓冲溶液用:Tris-HCl缓冲溶液,电泳缓冲溶液用:Tris–Gly缓冲溶液。

9.分离胶的浓度应高于浓缩胶,但是胶浓度高会引起电泳时间变长,电泳时间会引起电泳带弥散。

具体的参考的凝胶浓度参见附录。

控制好电泳时间,别把样品跑出了胶外。

附录:
1.样品处理(充分溶解样品):根据样品分离目的不同,在上样前对样品进行的溶解处理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还原SDS处理、非还原SDS处理、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

(1)还原SDS处理:在上样buffer中加入SDS和DTT(或Beta巯基乙醇)后,蛋白质构象被解离,电荷被中和,形成SDS与蛋白相结合的分子,在电泳中,只根据分子量来分离。

一般电泳均按这种方式处理,样品稀释适当浓度,加入上样Buffer,离心,沸水煮5min,再离心加样。

(2)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碘乙酸胺的烷基化作用可以很好的并经久牢固的保护SH基团,得到较窄的谱带;另碘乙酸胺可捕集过量的DTT,而防止银染时的纹理现象。

100μl 样品缓冲液中10μl 20%的碘乙酸胺,并在室温保温30min。

(3)非还原SDS处理:生理体液、血清、尿素等样品,一般只用1%SDS沸水中煮3min,未加还原剂,因而蛋白折叠未被破坏,不可作为测定分子量来使用。

2.在SDS-PAGE不连续电泳中,pH对整个反应体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制胶缓冲液使用的是Tris-HCL缓冲系统,浓缩胶是pH6.8,分离胶pH8.8;而电泳缓冲液使用的Tris-甘氨酸缓冲系统。

在浓缩胶中,其pH环境呈弱酸性,因此甘氨酸解离很少,其在电场的作用下,泳动效率低;而Cl离子却很高,两者之间形成导电性较低的区带,蛋白分子就介于二者之间泳动。

由于导电性与电场强度成反比,这一区带便形成了较高的电压剃度,压着蛋白质分子聚集到一起,浓缩为一狭窄的区带。

当样品进入分离胶后,由于胶中pH(>8.8)的增加,呈碱性,甘氨酸大量解离,泳动速率增加,直接紧随氯离子之后,同时由于分离胶孔径的缩小,在电场的作用下,蛋白分子根据其固有的带电性和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所以,pH对整个反应体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实验中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仍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情况,应首要考虑该因素,即适当进一步地拉开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的pH值的差值。

3. 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与蛋白质分离范围的关系:
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 蛋白质分离范围/kd
5 36—200
7.5 24—200
10 14—200
12.5 14—100
15 14—60
浓缩胶浓度低;分离胶浓度高于浓缩胶,一般不小于5%。

2KD的蛋白质必须要用Tricine胶系统,上面说的改进对于分子量低于3KD的蛋白质的电泳没有用,但是对于高于3KD的蛋白质的电泳有用。

以上材料的主要参考文献是:
吕宪禹主编,蛋白质纯化实验方案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第13章。

(建议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