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案及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教案及练习题设计(含答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5.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

)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
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

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每小题赋5分。

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
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

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

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


能从磨炼中来。

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才能从奋斗中来。

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

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

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

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

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

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

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

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
(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9.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0.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1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14.[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答:
15.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给下边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2。

.下边对加粗字的解释哪两组有错误?
A。

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
3.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答]______________
4。

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5.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
6.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故②是
7.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译文: 8.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9.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1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
具体分析。

1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1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4。

《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

15。

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打上“√”。

行拂乱其所为(fú,fó;拂袖,违背) 。

人则无法家拂士(fú,bì;辅助,道教)
20.“舜发于畎亩之中”中的“发”字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发展 B.发起,被任用 C.发作 D.显现
21.文中写到成就事业要先经受磨难的句子是 .此文段选自课文《》。

22.第二自然段论证的道理是. 此道理给你的启示是 .
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4.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举: (2)任:
25。

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26。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27。

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答:
28。

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答:
【附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兵器(2)限制(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
6.得道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8.B
9.B
10.C
11.D
12.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13.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5.[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①zēng ②bì
2。

AB
3。

人恒过,然后能改.
4。

生于忧患
5。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①所以②这种人(每个1分)
7.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8.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每点1分)
9.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