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函辉相关印事辑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函辉相关印事辑考作者:***
来源:《中华书画家》2020年第03期
1973年明11日,浙江临海县特产场职工在开辟茶园时,挖掘了陈函辉墓葬,取走墓中文物,后被临海县文管会追回。
其中有陈函辉生前所用银质印章—对,印文分别为阳文“陈函辉印”(图1)、阴文“寒山木叔”(图2)。
两印皆为覆斗纽,印面边长32×32毫米,通高23毫
米,每枚重55克。
同时所出文物尚有玉佩、玉砚、碧玉牧童卧牛、玉卧马、玉发髻冠、银耳挖等,现与印章一道收藏于临海博物馆。
陈函辉(1590-1646,图3),初名炜,字木叔,号寒山、小寒山子、寒椒道人等。
浙江临海人。
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崇祯九年(1636)补靖江县令。
崇祯十四年(1641)为御史左光先弹劾,革职归里。
明亡后福王诏任职方主事监河南军,以母病未赴,后诏书七至,乃行。
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南京失守,陈函辉、张煌言奉时居台州的鲁王朱以海监国,并侍其至绍兴,任少詹事,后擢礼、兵二部侍郎。
次年鲁王兵溃出奔,从王航海,已而相失。
陈函辉返台州,哭人云峰山,赋绝命词十首,自缢而亡。
清乾隆问,赐谥“忠节”。
墓中出土两印印文系凿刻而成,刀法娴熟自然。
白文印“寒山木叔”,仿汉印式,结字方圆并用,气息浑厚;朱文“陈函辉印”,布局妥帖,“印”字上部“爪”形呈圆形钩状,是明代篆刻中“印”字的典型样式。
同样的“印”字篆法虽然在明初朱元璋第三子、后被封为晋王的朱榈用印“晋府书画之印”(图4)中已见雏形,但真正形成风气还应以文彭自用印“文彭之印”(图5)为滥觞。
此后广为明清篆刻家效法,成为姓名印中常用的“字形”,后之甘旸‘马从纪印”、汪关“董其昌印”(图6)“王时敏印”、詹泮“奇字斋印”、胡正言“玄赏堂印”等皆有效法。
在目前所见的出土明代文人印章中,银质者此为仅见。
这两枚银印印侧及覆斗形上部斜坡均錾刻纹饰与图案,如祥云、方胜、书卷、犀角、花草等,各不相同,似为带有民间工艺特征的八宝吉祥图案,折射出民俗文化与文人雅玩交融的审美趣味。
陈函辉为晚明著名文士,师从黄道周,史载“公少年时,落笔妙天下,笑骂皆成文章,人争诵之”。
又广交游,曾纂修《靖江县志》《(崇祯)台州府志》,著有《小寒山子集》等。
其六言《绝命词》首章开篇“牛为大明之人,死作大明之鬼”广为传诵。
陈函辉平日虽有宫室、酒色之好,然能行大节义,邵廷采论日:“既而临大节,视平日嗜好如蝉翼之振露。
洒然自得其本心,非见道明而去累疾者耶?”陈氏又能书法,临海博物馆藏有其行草书自作诗条幅数件,虽为日常酬应之作,但颇能见其性情。
“曾逢春色浅”条幅(图7),章法舒朗,笔调从容,透露出淡然闲适的况味。
“舟舆有丘壑”条幅(图8),涉笔骀荡,既富有节奏感,又显得挥洒自如。
“忽思湖上宅”一幅(图9),笔势缠绵,下笔放旷不羁,似有几分徐渭笔意,与同时或稍晚的王铎、傅山等人行草,也有气脉相通之处。
陈函辉虽不以书法名世,书作中也有字法结体不够谨严之处,但一种“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息却无法掩藏,人称“海内称文章风流豪荡者,推天台陈君焉”。
目前所见陈函辉印记还有不少。
如崇祯二年(1629)《红题》自序后“陈炜之印”“小寒山茮子”两印(图10),以及崇祯七年(1634)《九青百韵》题记后“陈函辉初名炜”“四海陈木叔”两印(图11)。
这些印章虽刻于书版之上,但皆摹刻自原印,大致能够反映出陈函辉用印的原貌。
此外,在其自藏《寒玉集》上,钤有三方白文自用印,分别为“陈函辉印”“木叔
父”“小寒山子”(图12)。
其中“陈函辉印”与“小寒山子”两印,都是典型的汉印风格,气息典
雅醇厚,唯印边残损略多,有伤笔画和正。
“木叔父”印为鸟虫篆(或称殳篆),在明代较为少见。
明代此类印篆的普遍特征是界划分明,字字独立,往往着重于单字的蟠曲与造型的流畅姿媚,而并不过多着意于印面的缜密,这是与汉代或晚近鸟虫印最大的区别所在。
类似的印作如梁褒为吴彬所刻“文中父”(图13),“木叔父”父”印气息与之一脉相承。
晚明文人与篆刻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渊源。
陈函辉行迹半天下,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如旅行家徐霞客、画家杨文骢等,此外还与印人梁年、王山公友善。
现在看到的数方陈氏用印,或许就有出自其中名家之手。
在陈函辉诗集中,有多首诗记载了他与当时篆刻名家梁裹弟梁年的交往。
如《偕梁大年奉侍霞翁师石梁坐月》《椒江舟中奉陪邹杨二使君与龙友大年伯含三兄夜至黄岩泛月听潮醉后漫赋》等,可知梁年与徐霞客、杨文骢亦有交往,且行迹曾至台州、温州一带。
梁年游天台、雁荡两山之际,曾刻印赠陈函辉,后陈函辉以扇寄赠,并书自作五绝数首:
龙湫千仞高,谁是雕龙手。
看君一奏刀,金印大如斗。
台雁峰峰幻,何人妙手镌。
大年留姓字,陵谷末应迁。
口石即为梁,雕梁仍是石。
人巧问天工,如椽口如壁。
口人堪与语,一片小寒山。
顽石头能点,点于石指间。
面壁徒留影,虚空原粉碎。
明明弹指间,炼石天犹在。
刀后初无画,扇中岂有诗。
寒山来拨火,灭灶更然之。
出入怀袖间,扇恶吟逾苦。
伯鸾应弗噫,诗人是阳五。
梁年,字大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后久寓白门(今江苏南京)。
精治印,每作必深思熟略,传移上石,故所作富于笔意。
又精于古器物鉴赏,朱之蕃对其极为器重。
辑有《梁大年印谱》。
周亮工极称赏其印作,认为篆刻在其兄梁千秋之上。
《印人传》有《书梁大年印谱前》一篇云:
梁大年年,其先盖广陵人,流寓白门。
癯而修长,常有目疾,又短视。
好作印,每构一印,必精思数时,然后以墨书之纸,熟视得当矣,又恐朱墨有异观,复以朱模之,尽得当矣,而后以墨者传之石,故所镌皆有笔意。
余致君于维扬署中凡数月,为予作甚多,今散失大半矣。
君又能辨别古器款识。
家固赤贫,晚益窘。
有王叔宝者,家多收藏,以十余宣盘赠君,置几上,君以葛衣覆之,去乃曳衣,盘碎其半,瞪目向叔宝日:“天欲贫死梁年,公安能生我哉?”乃尽碎其余,不復顾,遂还广陵,卒以贫死。
大年生平不奔走显贵,兰嵎朱尚书独钦重之。
尚书习静小桃源之玉树堂,谢绝宾客,独与大年游,日非大年不饭。
尝有从土中得一玉
印,文不可辨,需数金耳,大年趣公急售之。
后为浣洗,辨其文,秦六字小玺也。
入以数十金争购,尚书固不与,后尚书之子无外以二百金售之歙人,人始服大年鉴赏之精。
大年兄褒,即世所称梁千秋者,亦以此名。
予在都门,以十数章托千秋,会兵变,千秋狼狈南归,客死于途。
世人恒以千秋胜大年,予独谓大年能运己意,千秋仅守何氏法,凛不敢变,不足贵也。
同书《书梁千秋谱前》又附记之:
千秋弟大年,立身孤冷,不甚与千秋合,朱兰嵎史公甚重之。
史公读书小桃源,无大年不饭,大年卒以不能俯仰人,贫困死。
千秋得名后,留心声妓,一意自恣,得图章辄恅愺应之,或倩之大年,而大年又不肯代斫断,亦不恒造其门,以此人益多大年。
当时梁裹名声远大于梁年,但周亮工认为梁年人品艺事皆在其兄之上。
认为梁褒篆刻只知谨学何震,不敢变化,而梁年能运己意,是为过人之处。
梁年篆刻存世极稀,今以所作‘食笋斋”印(图14)观之,与梁裹较为相近,然秀逸蕴藉、笔意精神确过其兄,栎园所言不虚。
陈函辉《寒玉集》上自用三印,风格与梁氏兄弟十分接近,或有出自彼手者。
陈函辉所交往的印人中,还有一位王山公,其人姓名未详,似也未见史籍记载。
陈函辉在《赠楚中王山公兼答来韵》一诗中称之为“楚中奇人”,又以“十年侈说王山公,正如震雷灌里耳”之句述其多年倾慕之情。
从诗意来看,这位王山公生活于湖广地区,才气很高,又放荡不羁,是一位诗文、艺事兼善的狂生。
陈函辉知晓王山公擅篆刻,以诗索篆,方如愿所偿。
其《索王山公印篆偿之以诗有小引》云:
山公向精雕龙技,予索之,云久不作此,得一诗当勉应,因走笔仍用前韵为寒山一片石介绍。
昔君家右军以笼鹅换书,今予以打油易篆。
传之后人,当复添一笑柄。
王郎用石如用纸,无字之碑混沌死。
纔闻奏刀笔阵惊,其血玄黄竟何似。
蝌蚪百万戏墨池,右军忽变为籀史。
屠龙已成无所用,雕虫小技偶然耳。
超超玄箸玉屑霏,湛若芙蓉淬秋水。
手欤心欤为石欤,杳然不知其所以。
宋人_叶刻三年,天巧神工莫可拟。
要之无当于大道,故如幻师提傀儡。
吾友其中有深意,蒲团悟出画前理。
蚤见顽石起点头,自云吾无隐乎尔。
昔者如来授记予,乌有先生子虚子。
比来迁秩醉乡侯,接罪倒着长安市。
岂有白板老青衫,不分符竹不赐玺。
与君一笑凌秋空,世事葫芦皆鹿豕。
试将片
石语寒山,斗大黄金只如此。
从诗中来看,陈函辉与王山公性情相近,皆为恃才放日广、意气飞扬的才子,故他对王山公的推崇,甚至高于梁年。
可惜此人在印史已失考,只能留待于新资料的发现。
從陈函辉酬答梁大年、王山公的诗歌内容来分析,梁、王二人为陈函辉篆刻的都是石质印章,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明末印人与文人之间的篆印酬酢,还是以取材便利、易于奏刀的石质印材为主。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新出土明代文人印章及其篆刻艺术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017S JB044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为南京市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