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期中复习名著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期中专项复习--名著答案
一、判断题
1.【解答】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根据阅读积累作答。

(1)《红星照耀中国》曾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

毛泽东、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的含义: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2)三大纪律如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钱;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3)应该是:埃德加•斯诺通过与宋庆龄的交往,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逐渐了解了在中国西北活跃着为世人称道的红军,有了去陕北苏区采访的想法。

答案:
(1)√(2)√(3)×
二、选择题
2.【解答】由“冒险、探索”“艰难困苦”“令人诧异的革命乐观情绪”“在大自然面前绝不承认失败”可知斯诺所指的事件为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途中,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地,最终胜利会师结束长征。

长征历史体现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精神。

故选:B。

3.C.有误,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

故选:C。

4.【解答】A.有误,红军主力军撤出的是江西,而非贵州;
B.有误,北上的红军首先经过的是彝族的聚居地,而非苗族;
C.有误,毛泽东率领的队伍选择了继续向西北前进,而非东北;
D.正确。

故选:D。

5.【解答】ABD.正确。

C.有误。

“人生五十岁始”的是徐特立。

故选:C。

6.(1)埃德加•斯诺(斯诺)西行漫记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7.【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这段文字是斯诺在延安遇到周恩来时,周恩来用英语对斯诺说的话,原文内容是“我叫周恩来,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

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没有关系。

任何一个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所以“他”是周恩来。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斯诺在来到延安之前,国民党的宣传给了斯诺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

斯诺以为红军是神秘而难以沟通的,红区是危险的。

阅读文段可知,原来“我”一直认为来苏区采访会受到各种约束和限制。

周恩来的话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他对“我”的到来非常欢迎,而且始予了很多采访、报道的自由,这让“我”没有想到,也不敢相信所以会产生“一点惊奇和怀疑”。

答案:(1)周恩来
(2)因为当时国共两党之间局势紧张,斯诺在此前从未正面接触过共产党。

国民党的宣传给了斯诺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以为红军是神秘而难以沟通的,红区是危险的。

但是,当斯诺以记者的身份来到红区,他获得了红军的欢迎和可以自由活动的诚意,这是他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因而会感到惊奇和怀疑。

8.【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毛泽东在长沙成功组织“秋收起义”后,遭遇逮捕,险被枪杀,
后死里逃生,安全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去。

从选文中“当我最后安全地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可以确定“我”就是毛泽东,起义为“秋收起义”。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只要是毛泽东的两件事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担任《湘江评论》主笔;在长沙帮助创办了文化书社;领导了一次学生总罢课,反对张敬尧。

答案:
(1)毛泽东秋收起义
(2)①与父亲对抗。

②剪辫子、参军。

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④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⑤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

9.【解答】答案:
示例一:斯诺刚进入根据地时,碰到两个端饭菜的“小鬼”。

两“小鬼”面对毫无礼貌的斯诺,不理不睬,但当斯诺经别人提醒道谢时,他俩才有礼貌地回答:“不用道谢,都是革命工作。

”这样有原则的“红小鬼”正是中国的希望。

示例二:红军队伍里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充当号手、勤务兵……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他们高扬着革命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

示例三:作者在苏区碰到一个叫季邦的“小鬼”,郑重地请求作者不要把他的名字写错,以免给外国人留下坏印象。

这样一个爱惜自己和民族声誉的少年,不正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吗?
示例四:几个少先队员执勤,拦住了彭德怀,坚决遵守没有路条不放行的原则,直到彭德怀打了路条才放行。

这样有原则的孩子不正是中国的希望吗?
10.【解答】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与情节。

用一柄刀建立一个苏区体现了贺龙有勇有谋,希望别人提意见体现了他的虚心求教。

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说的是朱德。

彭德怀的节俭体现在用缴获的降落伞做背心,性格刚烈体现在他从事谍报工作被抓后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答案:A.有勇有谋,虚心。

B.朱德。

C.①用缴获的降落伞做背心;②从事谍报工作被抓后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11.【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识记与分析。

①的事件是过草地,与“一望无际的水草中”相照应,故选D;②的主要事件是飞夺泸定桥,与B“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相照应,故选B。

(2)从A的“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

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可概括出,红军宣传,安抚并赢得了民心;从B的“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可概括出,红军拥有敌人无法看透的战斗力,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从C的“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清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可概括出,红军拥有坚定的信念;从D的“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可概括出,红军有着不怕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与意志。

答案:
(1)①D ②B
(2)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沿途人民的拥护与爱戴,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关键原因。

12.【解答】答案:
①毛泽东②贺龙③周恩来④朱德
13.上文中的他是贺龙,该书中还介绍了他的另一件事贺龙控制鸦片运送要道时,严禁士兵抽大烟。

【解答】根据语段中对“他”家庭的介绍,以及“他”勇敢无畏事件的表述,可知他是贺龙。

原著写道,贺龙曾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

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

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自己的一把刀宰了他们,
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

从这一事件中,他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

答案: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或:行军神出鬼没;入党后,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意见,留心听取意见。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4.《红星照耀中国》作者于1936年6月到苏区临时首都保安(今陕西志丹县)采访了毛泽东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文中提到的“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他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

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指的是贺龙;“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指的是彭德怀。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解答】由《红星照耀中国》内容可知,斯诺于1936年6月到苏区临时首都保安(今陕西志丹县)采访了毛泽东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他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

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是对贺龙的描写,“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是对彭德怀的描写。

答案:
保安;贺龙;彭德怀
15.【解答】(1)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ABC.正确。

D.有误,“南京”应为“北京”。

故选:D。

(2)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甲文段,根据“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等描写,可知A是毛泽东。

乙文段,根据“红军第二师演习”“‘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

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可知B是彭德怀。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掌握。

根据甲文段中“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

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和乙文段中“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喊着。

他像一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可知,表现了二人不知疲倦,永攀高峰的性格。

根据甲文段中“忽然间,他们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叫起来”“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和乙文段中“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

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表现了二人质朴率真的性格。

答案:
(1)D
(2)毛泽东彭德怀
(3)毛泽东、彭德怀都不知疲倦,永攀高峰;质朴率真、富有生活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