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祥子呆呆的立在(茶馆)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

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声时高时低;路上的灯光与黑影,时明时暗。

祥子听着,看着,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

在他们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很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

直到已看不见了他们,他才又进到屋中。

大家又说笑起来,他觉得发乱,会了茶钱,又走了出来,把车拉到电影园门外去等候曹先生。

天真冷。

空中浮着些灰沙,风似乎是在上面疾走,星星看不甚真,只有那几个大的,在空中微颤。

地上并没有风,可是四下里发着寒气,车辙上已有几条冻裂的长缝子,土色灰白,和冰一样凉,一样坚硬。

祥子在电影园外立了一会儿,已经觉出冷来,可是不愿再回到茶馆去。

他要静静的独自想一想。

那一老一少似乎把他的最大希望给打破——老者的车是自己的呀!自从他头一天拉车,他就决定买上自己的车,现在还是为这个志愿整天的苦奔;有了自己的车,他以为,就有了一切。

哼,看看那个老头子!
(节选自《骆驼祥子》)
(1)选段中“一老一少”是________(填人物);祥子“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是因为________。

(2)语段中的老者当时处于怎样的困境?
(3)这一老一少出现使祥子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请问祥子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1)拉车的老者和他的孙子小马(老马和小马)
;老马和他孙子的悲惨遭遇把祥子的希望给打破了(祥子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祥子在小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或祥子在小马的身上看到自己儿子的将来)
(2)天冷,拉不上座儿,饥寒交迫;儿子当兵去了,一去不回头;媳妇也跑了。

(3)祥子来到北京城是想靠自己的劳力过上好日子,他以为只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有车的老马和小马却过着悲惨的生活,这一切把祥子希望打破了,他对生活、对工作开始变得消极。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祥子“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在他们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可分析原因是老马和他孙子的悲惨遭遇把祥子的希望给打破了(祥子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祥子在小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或祥子在小马的身上看到自己儿子的将来)。

(2)阅读选段,结合选段内容,回顾《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梳理相关情节,进行作答。

老者的处境天冷,拉不上座儿,饥寒交迫;儿子当兵去了,一去不回头;媳妇也跑了。

(3)阅读选段,结合选段内容,回顾《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梳理相关情节,进行作答。

祥子来到北京城是想靠自己的劳力过上好日子,他以为只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有车的老马和小马却过着悲惨的生活,这一切把祥子希望打破了,他对生活、对工作开始变得消极。

【点评】(1)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

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

”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

”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

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

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

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

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

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了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

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

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

他们的命令是非常
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

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

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文中“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联系下文,你明白周副主席关心野菜的原因吗?写出你的看法。

(3)周副主席在了解情况之后,做了哪些部署?
(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副主席有哪些优秀品质?
(5)仔细体会下列描写方法的作用。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

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

【答案】(1)周副主席详细了解有毒野菜的情况。

(2)让部队掌握野菜的有关情况,以避免再次发生食用有毒野菜的事件。

(3)①要医生马上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②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4)周副主席平易近人、关心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5)动作描写。

写出了周副主席对红军战士中毒状况十分关心,想辨别野菜,不让中毒事件再次发生,也暗示了长期的军中生活,使周副主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经验。

【解析】【分析】(1)选文详细叙述了周副主席询问、观察、品尝野菜,并进行部署的过程。

(2)周副主席仔细询问、观察并亲口品尝野菜后进行部署,就是为了防止中毒事件再次发生。

(3)从最后一段“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和“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后面的内
容归纳出要点即可。

(4)“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表明他平易近人。

他关心野菜中毒的事表明他关心战士。

他的部署明确具体,表明他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5)“接过、端详”描写周副主席观察野菜时的动作。

解题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表现周副主席的优秀品质方面入手分析。

【点评】(1)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面归纳,同时结合文章的主旨思考。

(2)本题考查理解选段内容。

直接从原文筛选信息。

(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理解句意,联系上下文解释含义。

(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认真读文,从原文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词。

(5)本题考查对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答题公式:运用()描写,突出了人物()特征,表达作者()感情。

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中“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傅雷家书;傅雷
(2)来回翻身
(3)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4)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示例:不矛盾。

“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解析】【分析】(1)根据“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知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

(2)根据对这个成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可知“翻来覆去”,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这里形容傅雷因挂念儿子而睡不着觉,来回翻动身体。

(3)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意思是我和妈妈两个人都懂得这些。

据此改动句子即可。

(4)①根据“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可知这些指的是:
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结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可知,儿子成长的往事在父母回忆起来都是快乐的,而又担心噜哩噜苏的抖出你不愿提及的往事会让你憎厌。

故答案为:⑴傅雷家书;傅雷
⑵来回翻身
⑶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⑷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示例:不矛盾。

“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⑷①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

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

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②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4.学校组织学生去首都博物馆开展“走近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语文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活动前,同学们查找到下面资料,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今年时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为我国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的人民艺术家,由老舍纪念馆等单位牵头承办的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系列纪念活动将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

我们不仅能集中欣赏到充满老舍元素的艺术展览,还能聆听围绕老舍作品展开的专家讲座。

②老舍的作品,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因此,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提炼过的北京白话。

其作品语言的“俗白”,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基础上的妥tiē,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

有人这样评论老舍先生:他使语言脱去自然形态的粗拙与随意,炼成金子,________,如同一件精雕细刻的瓷器。

①文段中加下划线字读音、依据拼音写汉字和对“赏”字笔顺描述都正确的一项是()A.粗拙(zhuó)妥贴“赏”的第一笔是“丨”
B.粗拙(zhuó)妥帖“赏”的第一笔是“丶”
C.粗拙(zhuō)妥帖“赏”的第一笔是“丨”
D.粗拙(zhuō)妥贴“赏”的第一笔是“丶”
②给文段①横线内容依次加上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引号引号 B.引号书名号
C.书名号书名号 D.书名号引号
③文段②结尾处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
B.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
C.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
D.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
(2)进入展馆,同学们来到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骆驼祥子》巨幅图画前,围绕作品展开讨论。

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①依据《骆驼祥子》原著,给下面三幅图画排序。

甲乙丙
②下面语句均出自小说《骆驼祥子》,对这些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及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语境:祥子通过努力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把车比作武士的徽章,表明了这辆车对祥子的重要性,不仅是生存的手段,也是荣誉的象征。

B.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

语境:祥子被大兵抓到军营,有了逃跑的计划。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写出了祥子当时又惊又喜、又怕又累的复杂心理。

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语境:祥子在烈日下出去拉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写出了柳树失去活力的状态,突出了天气的炎热,让祥子苦不堪言。

D.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语境:一场暴雨,给大杂院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一场看似平常的暴雨,却能要了底层百姓的命,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3)观看展览时,同学们发现,老舍先生在踏上文学道路之初曾写下一副自勉联,表达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追求。

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①将“著”“尊”“李杜”“春秋”填入对联的适当位置,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答题纸的方格中。

上联:报国文章 ________
下联:攘夷大义 ________
②对联中的“春秋”让我们联想到了儒家“五经”中的《春秋》。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________(朝代)________(人名)主编的《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历史巨著。

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就选自这部书。

(4)艺术是相通的,老舍先生不仅文学造诣极深,书法也很有特点。

对下列四幅老舍的书法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甲乙丙丁
A.甲为楷书,笔画平直,方正端庄。

B.乙为行书,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C.丙为篆书,因形立意,笔画圆转。

D.丁为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5)看过展览后,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留言。

阅读甲乙两位同学的感受,完成各题。

学生甲: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以京味文化为母体文化,作品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充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强烈共鸣。

学生乙:老舍的作品于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命运中,透出人间的底色和冷暖;于曲折故事里,折射出深刻的人性。

老舍写百姓的生活,一面是对于弱小者的同情,一面是鲁迅式的批判。

他的思想隐含在结构与细节中,能经得住长久的内心咀嚼。

①学生甲在自己的感受中运用了成语“独树一帜”。

下面语句对此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擅长书法,他独树一帜,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B.苏轼擅长书法,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独树一帜,并称宋代四大家。

②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舍作品在学生乙心中的感受,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忧心忡忡
B.家喻户晓
C.诲人不倦 D.耐人寻味
【答案】(1)C;A;C;
(2)乙丙甲;B;
(3)尊李杜;著春秋;北宋(宋);司马光;
(4)C
(5)A;D;
【解析】【分析】(1)①“粗拙”读音为“zhuō”,“妥tiē”的书写应为“帖”,“赏”的第一笔应为“|”。

故选C。

②“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和“老舍元素”都表示特殊强调,所以用引号。

故选A。

③首先从句式来说,上文的“使语言脱去自然形态的粗拙与随意”,暗示我们接下来应该是“使……”,结合下文“精雕细刻”,应该是“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

故选C。

(2)①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来:甲——孙侦探敲诈(准备第二次买车时),乙——大兵抢车(第一辆车的遭遇),丙——祥子卖骆驼(车被抢之后)。

所以应排序为:大兵抢车——祥子卖骆驼——孙侦探敲诈。

故排序为:乙丙甲。

②B:“运用比喻,”表述有误,“四肢像散了似的”应该是夸张。

故选B。

(3)①“攘夷”的意思是抗拒异族入侵扩张诸侯领土的意思,而《春秋》的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所以下联应该是“著春秋”,那上联就是“尊李杜”。

据此作答。

②《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司马光。

(4)隶书的特点:字形扁阔左舒右展,横平竖直笔画匀称,内紧外松自然茂密。

楷书的特点:四平八稳、形体完整、疏密有致、形态均美。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图丙不是篆书。

故选C。

(5)①“独树一帜”的意思是“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

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

”B句中“与蔡襄、黄庭坚、米芾”,由于不是一个人,不能用“独树一帜”。

所以A句运用恰当。

故选A。

②由“透出人间的底色和冷暖”,“折射出深刻的人性”“ 他的思想隐含在结构与细节中,能经得住长久的内心咀嚼”可以判断老舍的作品给乙同学的感受是“耐人寻味”。

故选D。

故答案为:⑴C;A;C;
⑵乙丙甲;B;
⑶尊李杜;著春秋;北宋(宋);司马光;
⑷C;
⑸A;D;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字音、笔顺、标点符号和句子的衔接等知识点。

掌握相关知识是解
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对名著情节进行梳理,熟悉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⑶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⑷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各书法字体的代表人物及其书写的特色。

明确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⑸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题干,找到答题范围,把文本内容和成语结合,即可做出解答。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八卦炉中逃大圣,_____________定心猿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

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你除了生长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

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

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

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

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

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

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

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

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

”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

”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写毕,收了毫毛。

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

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

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

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

”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

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