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下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

书中不应出现的是
A.大运河的开凿B.黄巢大起义
C.统一南北币值D.炀帝的暴政
2.《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下面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B.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C.隋文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修建
D.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呈现的特点是
A.奢侈浪费B.单一保守C.多元开放D.繁荣创新
5.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

“五代十国”这一历史局面是唐末以来哪一现象的延续
A.政权更迭
B.藩镇割据
C.武将夺权
D.政权分立
6.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因为它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②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是( )
A.翻车B.耧车C.筒车D.曲辕犁
8.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请根据下列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剧的名称是()第一集《至尊红颜》、第二集《大明宫词》、第三集《一代女皇》、第四集《无字碑歌》A.《汉武大帝》B.《武则天》
C.《贞观长歌》D.《三国演义》
9.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灭亡唐朝的人物是
A.黄巢B.朱温C.安禄山D.赵匡胤
10.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了内奸,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八王之乱C.七国之乱D.玄武门事变11.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

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B.唐太宗
C.唐玄宗D.武则天
12.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13.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14.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5.诗歌能反映历史现象。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16.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属于“观点”的是()A.宋岳飞抗击金军
B.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
C.唐玄宗倡导节俭
D.唐朝杜甫《三吏》《三别》《春望》
17.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

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

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18.“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生平。

促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
19.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
20.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21.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22.“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

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2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描写唐都长安残破景象的诗句。

那么,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
①安史之乱②藩镇割据③宦官专权④黄巢起义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24.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B.
C.
D.
25.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这一制度形成于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隋炀帝在位时开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后期实施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

因此ACD三项都可能出现在《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中。

B 项黄巢大起义发生中唐朝末年,因此,B项“不应出现”在《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中,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隋朝的历史。

隋朝在历史上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是,隋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有很多,如统一南北、创立了科举制、三赴流求,加强与台湾联系、开通大运河等。

但隋炀帝时期也实行过暴政。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依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三省六部制,故本题选D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5.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6.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改善了用人制度,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翻车是灌溉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曲辕犁是耕犁,都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ABD排除。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利用水力运转,故选C。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创立武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旨在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故选B。

9.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起义后,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

后唐昭宗被朱温毒死。

朱温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所以灭亡唐朝的人物是朱温,故选B。

10.A
解析:A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发生的内乱;七国之乱是西汉时发生的内乱;玄武门事变是唐朝626年发生的流血政变。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1.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创立于隋朝。

改变了魏晋以来,选拔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贵贱,只问真才实学,相对比较公平。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D项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A 项不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B项不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天一到,小草又会生长的。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择D。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所以答案选A。

14.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所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文官”“读书人阶层”,由此可以想到科举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的大意为: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无论国家还是私人的粮仓里,都盛得满满当当,这两句描写唐玄宗开元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国富民丰的情景,符合材料中“开元盛世”的景象,D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诗句,大意为: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A不符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人们不畏艰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B不符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扬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是单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历史观点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评价。

B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属于观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

ACD都属于对历史事实的单纯表述,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出自杜甫的《忆昔》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富庶的景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8.A
解析:A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可以推动教育发展、能够防止政权覆灭,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在国际上影响大、声望高,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汉开丝绸之路,故AC 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B符合题意;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这首《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战火破坏。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爆发的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①②③④,A项符合题意;而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情况,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使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曲辕犁因其辕曲,而被称为曲辕犁,区别于直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骨耜为原始社会工具,C项是东汉水排为鼓风冶铁工具,D项是西汉耧车播种工具。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判断题干主旨所示—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指科举制,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

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