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146eb6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9.png)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实验室紧密围绕重质油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开展科研工作。实验室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 发明专利261项,出版专著12本,发表研究论文1200余篇,经过多年积累和创新,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自己的 特色和优势。
(1)重质油化学
重质油是由烃类和非烃类组成和复杂混合物,化学组成是决定油品物理性质与化学反应性能的最根本因素。 实验室长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对重质油组成、物性与反应性能关系,重质油的特征化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积累了大量的重质油性质数据,出版了《重质油化学》、《重质油及渣油加工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等专著。在 上述研究基础上,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开发的重质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成为国内外重质油精细评价的新方法,近年来,基于该 技术所开发的“渣油深度脱沥青新工艺”可以将重质油中难以加工的成分提前分离出来,极大提高了劣质重油的 经济价值,受到国内外大型石油公司的广泛。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实验室公共研究平台全面对外开放,设置开放课题,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室开展前沿 性基础研究工作。每年派出多批研究人员到国外讲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同时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 讲学、访问,多次举办重油加工与利用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会议。实验室注重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和交流, 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中加实验室合作研究"、教育部“重质油化学与开发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等国际合作项目,实 验室与加拿大Syncrude研究中心、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 系。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合作成立了联合重油技术研究中心。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重质 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热忱欢迎国内外科学家来室开展合作与交流。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 要基地。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1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1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ff1d03ca50e2524de5187e11.png)
(二)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储集岩的岩石类型 (1)主要岩石类型: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 (2)其他岩类:火山碎屑岩、岩浆岩、变质岩、泥岩和硅质 岩类等。 2、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 储集岩的基本性质,包括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3、储集岩的主要含油物性 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含油)饱和度等,是岩石储 集性能的重要控制因素。 4、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特征 研究很重要。成岩作用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对孔隙的保存、 发育或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储集岩的微观特征 研究储层的孔隙、喉道类型以及孔喉的配置关系。 6、储集岩体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 研究不同成因储层岩石的体形态、分布、规模及连续性等。 7、储层形成条件 研究储层形成的区域地质及大地构造背景,构造作用,储 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介质特征,岩性、物源、古气候的影 响,其他岩石储层的形成条件及岩相特征与分布等等。
4、在分级储层评价中,通过研究探明地质储量和预测可采储 量,建立储层模型以及进行油藏描述等。 5、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沉积岩石学、 岩石学、古生物和古生态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有机 地球化学、油层物理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矿场地球 物理学、岩石力学、流体力学、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等学科。 需要多学科的协同配合,又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用实践(研究实例)
储层地质学——绪论
一、储层及储层地质学的概念 (一)储集岩与储层的概念 1、储集岩 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
简单地,能够储存和产出流体的那一部分岩层组或层段。 详细地,在地质历史的演化进程中,通过沉积物的沉积和 成岩作用,或是由岩浆侵入和喷出作用或变质作用及其后期次 生变化,又经历了构造地质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的一部分岩体, 它不仅具有储集流体的空间,而且还具有可使流体渗滤的能力。
油层物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复习资料
![油层物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2f757b0b4c2e3f5727637b.png)
第一章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1、掌握油藏流体的特点,烃类主要组成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中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地层水矿化度高。
石油、天然气是由分子结构相似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和少量非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统称为储层烃类。
储层烃类主要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
非烃类物质(指烃类的氧、硫、氮化合物)在储层烃类中所占份额较少。
2、掌握临界点、泡点、露点(压力)的定义临界点是指体系中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点。
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露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或温度)。
3、掌握画出多组分体系的相图,指出其特征线、点、区,并分析不同类型油藏开发过程中的相态变化;三线:泡点线--AC线,液相区与两相区的分界线露点线--BC线,气相区与两相区的分界线等液量线--虚线,线上的液相含量相等四区:液相区(AC线以上-油藏)气相区(BC线右下方-气藏)气液两相区(ACB线包围的区域-油气藏)反常凝析区(PCT线包围的阴影部分-凝析气藏)J点:未饱和油藏I点:饱和油藏,可能有气顶;F点:气藏;A点:凝析气藏。
凝析气藏(Condensate gas ):温度位于临界温度和最大临界凝析温度之间,阴影区的上方。
1)循环注气2)注相邻气藏的干气。
4、掌握接触分离、多级分离、微分分离的定义;接触分离:指使油气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变到某一特定温度、压力,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平衡的过程。
特点:分出气较多,得到的油偏少,系统的组成不变。
多级分离: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最后达到指定压力的脱气方法。
多级分离的系统组成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微分分离:在微分脱气过程中,随着气体的分离,不断地将气体放掉(使气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特点:脱气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5、典型油气藏的相图特征,判别油气藏类型;6、掌握油田常用的分离方式及原因多级分离分出的气少,获得的地面油多,而且其中轻质油含量高,测得的气油比小。
储层研究新方法与新技术
![储层研究新方法与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20f59659b6648d7c1c746e5.png)
δ
13
C‰
激光碳氧同位素分析技术
三、注意事项
1.激光热分解法可行性 ——热分解过程中的C、O同位素分馏效应 2.区分不同结构组分及同种结构组分的非均质性 ——薄片、阴极发光、荧光 3.地质解释 ——岩石类型、微相、成岩作用
碳酸盐矿物染色技术
染色剂的配制
步骤 稀盐酸配制 茜素红S溶液配制 铁氰化钾溶液配制 混合液配制 以前 0.2%,1.5% 1g茜素红S+1000ml0.2%HCL 2g铁氰化钾+100 ml 1.5% HCl 以3:2(体积)混合 现在 0.5% 0.6gARS+300ml 0.5% HCl,过滤 4g P.F+200 ml 0.5% HCl中 混合
参考文献: Dravis,J.J. and Yurewicz,D.A.,1985,Enhanced carbonate petrography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v.55,No.795-804.
激光显微取样系统示意图(据何道清) Nd:YAG固体激光器,输出波长1.06μm 指引光:e-Ne激光(红色) 激光功率:0-50W,电流:7-24A,连续可调 冷却方式:内循环及外冷却激光碳氧同位素分析技术 Nhomakorabea4.技术特色
一、技术发展与简介
取样方式 取样最小尺度(μm ) 样品类型 需样量 取样流程(小时) 精度 特点 费用
磷酸法 >500 全岩 >10mg ≧4 ± 0.2‰ 成熟,常规 低
显微钻具法 >500 可能混合样 >10mg >4 ± 0.2‰ 精度低,应用少 中等
激光法 20 ~50 单矿物/环带 >40 μg 2-4 基本同磷酸法 原位、微区,应用少 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分析测试平台名单及服务内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分析测试平台名单及服务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d7eabdd195f312b3169a568.png)
测井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
范宜仁
1.岩心预处理;2.岩心常规孔渗测量;3.岩心纵横波速测量(干样);4.岩心纵横波速测量(驱替);5.岩电实验测量;6.半渗透隔板法毛管压力曲线—电阻率联测;7.岩石电化学参数测量(常温常压):薄膜电位;8.岩石电化学参数测量(高温高压);9.岩心自然伽马能谱测量;10.岩心核磁共振标准T2谱测量;11.储层流体取样核磁共振测量;12.岩心二维核磁共振测量(驱替)。
12
山东省油田化学工程技术中心
张贵才
1.原油及水样组成分析;2.表面张力、界面张力、界面粘弹性及润湿性测定;3.化学驱油剂综合评价;4.酸化压裂工作液及其添加剂评价;5.高温高压用化学剂评价。
13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分析平台
杨朝合
化工学院
1.油品微量S或N分析;2.C、H、N元素分析(固/液);3.S元素分析(固/液);4.O元素分析(固/液);5.IR定性;6.未知纯样品IR测试与解析;7.原位实验;8.原子吸收测定元素含量;9.XRD物相分析;10.XRD全岩矿物/粘土矿物定量分析;11.XRD晶粒度/结晶度/硅铝比分析;12.XRD原位分析;13.气相色谱炼厂气组成分析;14.气相色谱低温模拟蒸馏;15.气相色谱高温模拟蒸馏;16.汽油四组份及辛烷值;17.酸、酯类有机物定性定量分析;18.气相色谱质谱分析;19.气相色谱测定汽油、柴油总硫及硫类型分布;20.气相色谱测定汽油、柴油总氮及氮类型分布;21.气相色谱顶空分析;22.气相色谱测定常规模型化合物/苯系物分析;23.气相色谱测定原油中H2S分析;24.BET微孔全分析;25.BET介孔全分析;26.BET测定金属分散度/化学吸附;27.压汞法孔结构全分析;28.扫描电镜普通形貌像;29.扫描电镜高分辨像;30.扫描电镜能谱分析;31.透射电镜形貌像;32.透射电镜高分辨像;33.透射电镜能谱分析;34.X荧光定性半定量全分析;35.X荧光催化剂定量全分析;36.X荧光定量每元素(粉末/液体).
CNPC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
![CNPC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https://img.taocdn.com/s3/m/7eb7c9402b160b4e767fcff3.png)
争力 的 形成 ,为复 杂条 件 下 的油气 勘探 开发 提供 技 术支撑 。 通 过厚 油层 单砂 体细 分及 储层 构 型表 征 ,实现 对复 杂储 层 的精细 化表 征 ;通过 复杂 油气 藏地 质建 模及 模 型动态 跟踪 ,提 高地 质模 型 的精度 ;通过 开展 剩余 油 形成机 制 及分 布模 式研 究 ,进 一步提 高 原油 采收率 。 研 究室 目前 有 固定研 究人 员 2 0余 人 ,博 士后 3人 ,在 读博 士 、硕士 研究 生 1 0 0余 人 。 研 究室先 后 承担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国家 油气 重大 专项 课题 、9 7 3课题 、8 6 3课 题等 科
主国丕
堂( 生壅2 重! 盟
企
C N P C油藏描述重 点实验室— —储层பைடு நூலகம்均质表 征方法研究室
“ 油 藏描 述重 点 实验 室—— 储 层 非均质 表 征方 法研 究室 ”于 2 0 1 2年经 过 中国石 油天然 气 集 团公 司 审核通 过 并立项 建 设 ,该研 究室 依托地 质 资源 与地 质工 程 、 地 质 学 2个 博 士授权
山东省 重 点建 设学 科 。研 究室在 注 采井 安全 可靠 性及 风 险评 价技 术 、储气 库 多物理 场 C AE 仿 真技 术 、储气 库 围岩稳 定 与安 全可靠 性 设计 、基 于多 目标 约束 优化 方法 的地 应力 场与 裂缝 分 布研 究 、 基 于高 性 能并行 计 算 的大 型地下 工程 可视 化 动态 仿真 技术 等方 面 形成 了优势 和特
研 课题 l 0多项 ,其 他横 向科 研 课题 6 0余项 。通过 “ 2 1 1 工 程 ”重 点建 设 ,研 究 室拥有 储层
非均 质模 拟 实验 装置 、剩 余 油形成 机 制装 置 、阴极 发光 仪系 统等 大 型设备 1 0多台套 。近 年 来 ,先 后 获省 部级 科技 进 步一 等奖 3项 ,二 等奖 3项 ,三 等奖 5项 ,取得 计 算机 软件 著作权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https://img.taocdn.com/s3/m/0992016890c69ec3d5bb7598.png)
储层非均质模拟实验仪器(二维)
4、研究方向及特色技术
储层非均质模拟实验仪器(三维)
3
研究方向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 开发地质学 复杂储层分布预测
1500
2000
2500
3000
裂缝表征与预测技术
储层非均质模拟实验研究 5、研究成果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60 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项目、国家“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25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50 项, 科研经费近 1 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10 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8 项, 公开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 40 余篇,公开出版专著 7 部。
董春梅 Dong Chunmei 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
1963 年 03 月出生,AAPG 会员和国际沉积学会(IAS)会员,东营市第六届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华 东)九三学社主委。主要从事矿物岩石学、沉积相、储层地质学及沉积盆地流体矿产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有 30 余项,其中获省部级奖 4 项,局级一、二、三等奖 20 多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项目、国家油气专项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测井解释技术
微观鉴定 构造应力场模拟
地震预测技术
碳同位素(‰,PDB) 埋深(m)
中外石油文化_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外石油文化_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cd3e461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a.png)
中外石油文化_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我国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次在国外亮相的国家是()。
参考答案:缅甸2.秦文贵获得了第()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参考答案:一3.石油河在玉门油田。
参考答案:正确4.歌词“地下的油海千重浪” 来自歌曲()。
参考答案:《天涯万里飘油香》5.歌词“实践着祖国的理想” 来自歌曲()。
参考答案:《百年油田铸辉煌》6.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是克拉玛依油田。
参考答案:错误7.中国石油在()建立了油气合作区。
参考答案:俄罗斯_中东_非洲_中亚8.中石油企业精神()。
参考答案:求实_创业_爱国_奉献9.长庆油田油气当量从一千万吨跃升至两千万吨,历时仅()年。
参考答案:410.中石油的标志中白色的射线代表太阳的光芒,橘黄色起伏状形象代表山脉,是为了纪念()油田。
参考答案:玉门油田11.王德民第一志愿报考石油大学。
()参考答案:错误12.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在当时地质界得到了热烈响应。
()参考答案:错误13.与中国最有渊源的公司()。
参考答案: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14.()的企业经营管理观是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15.海湾石油公司被合并验证是石油公司上下游一体化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正确16.标准石油公司1911年的解体客观上起到了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参考答案:正确17.2010年4月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发生石油泄漏事件的是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
参考答案:错误18.歌词“要让那大草原石油如喷泉” 来自歌曲()。
参考答案:《满怀深情望北京》19.歌词“快给革命烈火来加油” 来自歌曲()。
参考答案:《石油工人一声吼》20.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现场是在()。
参考答案:大庆油田21.()发明了自走式钻井船。
参考答案:顾心怿22.杜邦公司2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价值形态。
参考答案:以能源化工为基础的精英_以生物化工为基础的客户_以化工原料为基础的股东23.雪佛龙公司兼并了()公司。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分析及测井识别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分析及测井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02d0817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b.png)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分析及测井识别范宜仁;李菲;邓少贵;陈智雍;李格贤;李俊秋【摘要】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根据主要成岩作用和成岩矿物,将镇泾区块长8储层成岩相划分为强溶蚀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高岭石胶结相和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并研究了这4种成岩相的物性、胶结物含量、面孔率、孔隙结构、测井响应等特征.在岩心归位的基础上建立胶结率、压实率、成岩综合系数与测井数据的对应关系,实现成岩相的定量表征.选取声波、密度、中子等对成岩相敏感的测井曲线,建立不同成岩相的判别标准,并通过最优化方法计算碳酸盐含量辅助识别,进一步提高成岩相测井识别的准确率.【期刊名称】《测井技术》【年(卷),期】2018(042)003【总页数】8页(P307-314)【关键词】测井解释;成岩相;胶结物含量;面孔率;孔隙结构;定量表征;镇泾区块【作者】范宜仁;李菲;邓少贵;陈智雍;李格贤;李俊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CNPC测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CNPC测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CNPC测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7;黑龙江省地震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0 引言沉积岩是沉积物经过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砂体的空间分布和储集层的初始物性由沉积作用决定,而储层经历的成岩演化控制物性的变化,因此成岩作用成为影响储集性能和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之一[1-3]。
相对于常规砂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往往经历的成岩过程更复杂,如压实、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和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
复杂断块油藏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48dd08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5.png)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矿业与水利工程总第872期第1期2024年1月收稿日期:2023-10-19作者简介:张军(1989—),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油藏建模数模。
复杂断块油藏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张 军(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00)摘 要:【目的】为解决复杂断块油藏面临的油藏构造碎小、低序级断层数量多、准确识别难度大和油藏描述效率低等问题。
【方法】充分应用地震资料、测井数据等储层信息,开展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现场生产动态响应情况开展断层精细解释、断裂系统精细刻画,准确落实低序级断层发育及组合方式,在精细地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与模型互检,迭代修正更新模型,尽可能保证模型精准,以便厘清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导后期开发。
【结果】该技术在胜利油田复杂断块区D 块、L 块等多个区块先后进行了应用,结果显示,断点吻合率均达到100%,数模含水拟合率达到90%以上。
【结论】该技术能够实现复杂断块构造的精细描述,对特高含水期自然断块剩余油潜力认识、提高老区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和良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复杂断块;剩余油分布中图分类号:P631.4;P61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01-0045-06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4.01.009Research 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Complex Fault Block Reservoir Based on Well-Logand Seismic DataZHANG Jun(Shengli Oilfield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Dongying 257000,China)Abstract: [Purposes ] This paper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s faced by complex fault-block reservoirs, such assmall reservoir structural fragmentation, large number of low-sequence faults, difficulty in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and low reservoir description efficiency. [Methods ] This paper will fully apply seismic data, logging data and other reservoir information,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Well-log and Seismic Data, us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combined with on-site production dynamic response to carry out fine fault interpretation and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of fault system, accurately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combination of low-order faults,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on the basis of fine stratigraphic comparative research, us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model mutual inspection, iteratively correct and update the model, and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as much as possible, so as to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remaining oil and guide the later devel⁃opment. [Findings ]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multiple blocks such as D blocks and L blocks in the complex section area of Shengli Oilfiel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eakpoint kinetic rate hasreached 100%, and the digital mode water convergence rate has reached more than 90%. [Conclusions ] This technology can realize the fine description of complex block struc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eaware of the remaining oil potential of natural breaks during the high -moisture period, and to improve the EOR of the Old Area Oilfield. And in addition, the technology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good pro⁃motion value for tapping the remaining oil potential of other similar reservoirs.Keywords: well seismic joint; integration of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complex fault block res⁃ervoir;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0 引言近年来,复杂断块油气藏成为增储上产的主阵地之一,复杂断块油藏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是建立精准油藏模型的基础,对特高含水期自然断块周边滚动增储、老区断块群剩余油潜力认识与开发调整意义重大[1-2]。
新型双压Linde-Hampson氢液化工艺设计与分析
![新型双压Linde-Hampson氢液化工艺设计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0ed9e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2.png)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1年第40卷第12期新型双压Linde-Hampson 氢液化工艺设计与分析曹学文,杨健,边江,刘杨,郭丹,李琦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油气储运安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摘要:为降低氢液化厂的生产能耗与投资成本,加快我国氢能商业化、民用化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液化天然气(LNG )预冷的新型双压Linde-Hampson (L-H )氢液化工艺系统。
系统的设计液氢产量为5t/d ,采用膨胀降温与换热冷却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对氢气的深冷。
借助Aspen HYSYS 软件对工艺流程展开了详细的模拟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氢液化系统的比能耗为9.802kWh/kg H 2,㶲效率为41.4%,系统的总㶲损失为1373.3kW ,其中换热设备的㶲损失占主要部分;在对系统中关键参数进行的灵敏度分析中发现,氢气预压缩压力在2~4MPa 范围内变化对液化系统的比能耗和氢气液化率影响较大,而LNG 的加压压力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
新型氢液化工艺系统设备简单,投资成本较低,具备良好的液化性能,在未来中小型氢液化厂的建设中优势明显。
关键词:氢液化;HYSYS 软件;液化天然气预冷;㶲分析;灵敏度分析中图分类号:TK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21)12-6663-07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new type of dual-pressure Linde-Hampsonhydrogen liquefaction processCAO Xuewen ,YANG Jian ,BIAN Jiang ,LIU Yang ,GUO Dan ,LI Qigui(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Oil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Safety,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Qingdao 266580,Shandong,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cost of hydrogen liquefaction plants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energy commercialization and civilian use in China,a novel dual-pressure Linde-Hampson (L-H)hydrogen liquefaction process using LNG pre-cooling is proposed.The designed liquid hydrogen output of the system is 5t/d and the method combining expansion and cooling with heat exchange is adopted to realize deep cooling of hydrogen.Aspen HYSYS software is used to carry out detailed simulation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proces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xergy efficiency of the hydrogen liquefaction process are 9.802kWh/kg H 2and 41.4%,respectively,and the total exergy loss of the process is 1373.3kW,of whichthe exergy loss of the heat exchange system accounts for the main part.It is found from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key parameters in the process that the change of the pre-compression pressure of the hydrogen in the range of 2—4MPa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ydrogen liquefaction rate of the liquefaction process,while the pressure of LNG has little impact on the system.The novel hydrogen liquefaction process has simple equipment,low investment cost,and better研究开发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1-0060收稿日期:2021-01-11;修改稿日期:2021-03-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f95e6803d8ce2f006623df.png)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一、学位授权点简介本学科于1953年由原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主组建而成,1983年获批有机化工和应用化学博士点,1988年被国家教委审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
建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催化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
本学科重视前沿领域研究和学科交叉,引领油气高效转化与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开展石油替代资源和新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研究领域已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和现代化工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人文素养、高尚学术品德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技术管理者。
系统学习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本学科相关的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团队合作、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毕业后可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及市场销售等工作。
三、基本要求1.品德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知识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以及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等专门知识和技术,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3.基本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富有批判性思维、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
能熟练地应用一门外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科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
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dd7035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9.png)
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一、背景介绍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属的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工程技术研究。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国家油气产业的发展,现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开放课题申请。
二、申请要求1. 申请单位须在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的结题报告;2. 申请单位需具备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实验室支撑条件;3. 申请人须为在职科研工作者,须具备相关学科层次的学位;4. 申请项目需切实与油气资源开发和工程技术研究相关。
三、申请流程1. 申请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向实验室提交申请材料,包括项目申请书、研究方案、实验设计、预期成果等;2. 实验室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按照科研经费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经费审批;3. 实验室将通知申请人申请结果,并约定研究启动时间和经费支付相关事宜。
四、经费支持标准经费支持标准将根据申请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项目的重要性、科研难度、人员配置等因素。
经费支持期限通常为1-3年,具体标准将在申请结果通知中告知。
五、项目执行与成果评估1. 申请人在项目执行期间需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研究任务,并按要求提交研究报告;2. 实验室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奖惩措施;3. 申请人需在项目结题之后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并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以上为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的基本内容,具体申请要求和流程可能会根据实验室的具体规定进行调整,请申请人密切关注实验室相关通知。
油气储层重点试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油气储层重点试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64e9282a79563c1ec5da7176.png)
-4
1
操应长 Cao Yingchang, 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
操应长,男,汉族,1969 年 1 月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教授,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博士生导师、地学院 院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古地理学报》编委。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入选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十九届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第八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油气地质与勘探” 山东省首批优秀创新团队和“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程” 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岩心资料
4
基于多尺度资料的储层构型分析技术
沉积控制 储层发育 B
构造控制 储层展布
A
C
成岩影响 储层质量
五元论
物性影响 储层产能
E
D
流体影响 储层形成
复杂储层综合评价技术
5
岩心观察 试井解释
德112-227c2-1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
Log Δ p, Log( Δ p’Δ t),MPa
0 -0.5 -1 -1.5 -2 -2.5 -0.5
董春梅 Dong Chunmei 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
1963 年 03 月出生,AAPG 会员和国际沉积学会(IAS)会员,东营市第六届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华 东)九三学社主委。主要从事矿物岩石学、沉积相、储层地质学及沉积盆地流体矿产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有 30 余项,其中获省部级奖 4 项,局级一、二、三等奖 20 多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项目、国家油气专项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3、科研设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0b11d3f5335a8102d220dc.png)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名称:油气储运工程学科代码:082003一级学科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代码:0820一、学位授权点简介油气储运工程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油气田集输、油气管道输送、油气储存工艺与技术等方向研究的学科。
以数学、力学、热学、化学、材料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研究解决油气储运系统中的工艺、设备、结构、安全与控制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保障油气安全生产与供应。
油气储运工程学科1952年创建于清华大学石油系,1981年、1986年分别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最早且第一个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油气储运学科点,2017年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
学科成立以来,为我国石油、石化、军队、民航、交通等系统培养了大批油气储运技术人才,在油气储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二、培养目标面向油气储运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身心健康,拥有国际视野,掌握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分析解决复杂油气储运工程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1、品德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
2、知识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数学、力学、热学等基础知识以及油气田集输技术、油气管道输送与储存技术、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
3、基本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能熟练地应用一门外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具备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通过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探索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四、培养方向1、油气田集输技术面向陆地油气田、沙漠油气田、海上油气田及非常规油气田集输工艺、设备开展创新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多相计量技术、多相流动规律、油气水处理技术、天然气处理加工、天然气液化、深水油气田集输技术等。
中国石油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历程与展望
![中国石油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历程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5a606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b.png)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23)01 − 0067 − 09 DOI: 10.13639/j.odpt.2023.01.009中国石油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历程与展望王欣1,2 才博1,2 李帅1,2 马锋1 严增民1 童征1 张浩宇1,2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引用格式:王欣,才博,李帅,马锋,严增民,童征,张浩宇. 中国石油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历程与展望[J ]. 石油钻采工艺,2023,45(1):67-75.摘要:回顾了近70年的储层改造技术发展历程,指出储层改造技术经历了介入、融入、主导油气藏勘探开发三大技术变革,强调了储层改造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中发挥的重要纽带作用,创新以电驱压裂泵、可溶桥塞、滑溜水与石英砂、工厂化作业、立体压裂为特征的低成本改造新技术。
结合中国能源“3步走”战略技术路线图,剖析“十四五”规划及未来油气与新能源资源发展对储层改造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储层改造技术在保障中国油气资源效益建产中“两提一降”发展方向,展望了储层改造技术在地热资源开发、煤炭地下气化、水合物及含贵、稀有金属地层开发、碳中和埋碳等方面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空间,该研究可为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储层改造;体积压裂;非常规油气;新能源;低成本;人工油气藏;CO 2埋存;碳中和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 A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CNPC’s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WANG Xin 1,2, CAI Bo 1,2, LI Shuai 1,2, MA Feng 1, YAN Zengmin 1, TONG Zheng 1, ZHANG Haoyu 1,21.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NPC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Stimulation , Langfang 065007, Hebei , ChinaCitation: WANG Xin, CAI Bo, LI Shuai, MA Feng, YAN Zengmin, TONG Zheng, ZHANG Haoyu.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CNPC’s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J ].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23, 45(1): 67-75.Abstract: It is shown by reviewing the nearly 70 years’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that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experiences three main stages of involving in, integrating into and leading oil and gas reservo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manifests the important bridge effect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in various stage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low-cost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characterized by electric fracturing pump, soluble bridge plug, slickwater and quartz sand, factory-like oper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fracturing are innov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s of 14th Five-Year Plan and future oil & gas and new energy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China’s “three-step ” energy strategic and technical roadmap. In addition, the “two-increase, one-decrease ”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to ensure the cost-effective productivity construc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China was pointed out, and the important space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whole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geothermal resource development,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hydrate development with precious and rare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重大专项“页岩油储层复杂缝网形成机制与高效体积改造技术研究”(编号:2021DJ180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页岩油储层改造新技术现场试验”(编号:kt2020-10-15)。
非常规油气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
![非常规油气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f2e0e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f.png)
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一种战略性能源,与一个国家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对石油和
收稿日期: 2019-09-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762212,51874343);国家
油气重大专项(2016ZX05044003-001);山东省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ZR2017MEE027 );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教 学 改 革项目(JY-B201811) 作者简介: 徐加放(1973—),男,山东阳信,博士,教授,博士 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工程系主任, 从事水合物开发与防治、油气层保护及深水钻井液研发 等相关的实验和分子模拟研究。 E-mail: xjiafang@ 通信作者: 李爱华(1978—),女,山西祁县,博士,副教授,主要 从事流体力学及计算流体力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mail: aiwali@
非常规油气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
徐加放 1,2,李爱华 2,黄维安 1,3,王晓璞 2,付 静 2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580;2. 中国石油大 学(华东) 石油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3. 油田化学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580)
摘 要:将回收率实验创新性地加以改进并引入到储层敏感性评价中,通过测定样品在不同溶液中的回收率,对
储层的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岩心流动实验结果与回收率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适合于测定岩心的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同时给出了利用回收法测定储层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的敏
感指数划分标准。此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实用性强,是对非常规油气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
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对储层裂缝发育的影响研究
![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对储层裂缝发育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b5efb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8.png)
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对储层裂缝发育的影响研究宋子怡;王昊;李静;孙鲁宁;张加太;刘晨【摘要】裂缝是影响储层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而储层处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裂缝的形成和发育受众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各因素间的耦合作用对储层裂缝发育的影响,对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对任丘油田任11井区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对储层裂缝发育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未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时,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范围为82~100 MPa,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大;最小水平主应力范围为72~88 MPa,从研究区中心向西南、东北两侧逐渐递增;考虑耦合作用后,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范围为84~102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范围为76~91 MPa,最大及最小水平主应力增加.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后,研究区裂缝发育指数分布在0.027~1.156之间,山头顶部和近东西向断层的内部区域裂缝发育指数在0.7左右,为裂缝较发育区域;而研究区西南和东北边缘区域裂缝发育指数在0.2以下,为裂缝欠发育区域.随着耦合作用时间的增长,储层裂缝发育指数逐渐增大,在注入井和产油井附近区域的裂缝发育指数增大幅度尤为明显;储层裂缝线密度也呈增大趋势,仅产油井周围的裂缝线密度呈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未考虑耦合作用时的储层裂缝参数小于考虑耦合作用后的裂缝参数,说明仅考虑应力场进行储层裂缝预测所得结果偏小.【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9(025)004【总页数】9页(P483-491)【关键词】储层裂缝;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作者】宋子怡;王昊;李静;孙鲁宁;张加太;刘晨【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100028;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地质力学与工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地质力学与工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地质力学与工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地质力学与工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地质力学与工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90 引言储层裂缝是影响储层获得高产和稳产的重要因素,储层裂缝评价是油气勘探、开采的重要工作,也是油气地质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井解释技术
0
0.5
1
1.5 Log( Δ t)
2
2.5
3
微观鉴定
地震预测技术
氧同位素(‰,PDB)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0
-28 -26
氧同位素(‰,PDB) -24 -22 -20 -18 -16 1000
-2
碳同位素(‰,PDB)
1500
埋深(m )
1. 实验室培养的省级优秀学士论文 2. 实验室培养的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3.实验室培养的省级优秀博士论文 4.实验室培养的部分研究生
7
1 3
1 4
2
7、合作交流 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交流,包括组织国内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 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座以及派遣年轻教师及研究生前往国外高校参加合作交流。 实验室研究成果在 AAPG 年 会、国际地质学大会、国际沉积学家协会沉积学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多次发表和交流。
1
操应长 Cao Yingchang, 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
操应长,男,汉族,1969 年 1 月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教授,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博士生导师、地学院 院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古地理学报》编委。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入选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十九届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第八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油气地质与勘探” 山东省首批优秀创新团队和“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程” 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4
2000
-6
2500
-8
第二期
第一期
-10
3000
构造应力场模拟
同位素分析
裂缝表征与预测技术
储层非均质模拟实验研究 5、研究成果
近年来, 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60 余项, 其中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国家 “973” 项目、 国家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25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50 项, 科研经费近 1 亿元。 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10 项, 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 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8 项, 公开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 40 余篇,公开出版专著 7 部。
2
张世奇 Zhang Shiqi 教授,硕士生导师 Professor
1971 年 10 月出生,AAPG 会员,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地质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形成陆相湖 盆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层序地层学; (2)含油气盆地分析; (3)储 层沉积学。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 “973”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等 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 10 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山东省科技进 步三等奖 2 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发表论文 30 余篇,公开出版专著 3 部。
王冠民 Wang Guanmin 教授,硕士生导师 Professor
1969 年 04 月出生,主要研究方向:盆地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目前主要从事于盆地过程沉积学和储层精 细描述与预测研究先后参加及承担国家油气重大专项、 “973” 、 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 4 项,参加完成企 业委托科研项目 6 项。
岩心资料4Fra bibliotek基于多尺度资料的储层构型分析技术
沉积控制 储层发育 B
构造控制 储层展布
A
C
成岩影响 储层质量
五元论
物性影响 储层产能
E
D
流体影响 储层形成
复杂储层综合评价技术
5
岩心观察 试井解释
德112-227c2-1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
Log Δ p, Log( Δ p’Δ t),MPa
0 -0.5 -1 -1.5 -2 -2.5 -0.5
9
董春梅 Dong Chunmei 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
1963 年 03 月出生,AAPG 会员和国际沉积学会(IAS)会员,东营市第六届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华 东)九三学社主委。主要从事矿物岩石学、沉积相、储层地质学及沉积盆地流体矿产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有 30 余项,其中获省部级奖 4 项,局级一、二、三等奖 20 多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项目、国家油气专项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
1、研究室简介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室于 1999 年 4 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批准开始 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复杂油气储层研究为特色的实验室。研究室主任为林承焰教授,实验 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政璋教授级高工。
3、科研设备
实验室配备有图像分析系统、阴极发光仪、多功能显微镜、非均质储层模拟实验装置、剩余油形成机理实 验装置、重力旋转仪等,现有仪器设备总值 1500 余万,建成实验室面积 2000 平方米。
储层非均质模拟实验仪器(二维)
储层非均质模拟实验仪器(三维) 4、研究方向及特色技术
3
研究方向
2、技术团队
研究室目前有在职研究人员 45 人,其中,1 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1 人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 3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 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 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 技金锤奖。
林承焰 Lin Chengyan,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Director, Professor 1963 年 9 月出生,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及油气藏描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沉积学等 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石油学会理事、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和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 会员,担任《岩性油气藏》、《特种油气藏》和《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先后荣获中国地 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第二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以及山东省 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获称号。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 2010 年山东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 1 项、2007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独著或作为主要著者合著论著 8 部。2006 年以来,在《沉积学报》、《石油学报》、《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等重要学术刊物及 AAPG 年会、国际 沉积学家协会沉积学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93 篇,其中 SCI、EI 检索 22 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2 项。 已培养出博士生 21 名,硕士生 62 名。"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等论文以及《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油藏 仿真模型与剩余油预测》等专著在本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对行业科技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 开发地质学 复杂储层分布预测
特色技术
立体图
储层地震反演技术 地震沉积学技术 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基于多尺度资料的储层构型技术 储层综合评价技术 裂缝表征与预测技术
剖面图
储层地震反演技术
储层非均质模拟实验研究
地震沉积学技术
测井资料
储层构型研究
1.在 2012 年国际地质学大会交流成果 2.参加 AAPG2010 年年会交流 3.在国际地质学大学交流成果 4.实验室成员在澳大利亚学术访问交流 5.实验室成员在美国学术访问交流 6.组织国际学术交流 7.实验室成员在美国 UT Austin 研究交流 1 4 6 2 4 3 5 7
8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石大(华东)研究室 联系人:林承焰 电 话:0532-86981682 地 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西路 66 号 邮 编:266580
6
实验室研究成果获得的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证书 6、人才培养 近三年培养硕士研究生 50 余人,博士研究生十余人,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留学生 1 人,培养博士后多 名,已出站 2 人。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山东省优秀学 士学位论文等,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