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穿斗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斗式建筑
穿斗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和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穿斗式构架的典型建筑方式是: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檁的重量,不用架空的穿斗,只在柱间使用一些穿枋而贯通各柱,组成构架以保证柱间的横向联系。

这种结构技术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相当成熟至今,中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
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摘自《建筑博物馆》全文文本
汉代木构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种构架形式至汉代已经基本成型。

汉代木构架又可分为四种:穿斗式、抬梁式、干栏式与井干式。

其中,穿斗式为檩柱结构体系,抬梁式为梁柱结构体系,干栏式则用立柱将建筑下部架空,上部用穿斗或抬梁均可,多用于潮湿多雨地区,井干式则是将长木两头开凹榫,组合成木框,再叠合成壁体,其转角处的木料相交出头。

但由于用木量大,故较少采用。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

楼阁
西汉时楼阁多为井干式,东汉时期为构架式楼阁建筑。

自东汉时期起,高台建筑逐渐减少,木构楼阁开始增多,体现了框架结构与施工技术的发展。

楼阁东汉时期楼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除居住外用的楼外,尚有城门上的樵楼,市场中的市楼、仓储中的仓楼、掺望中的望楼、守御用的碉楼等,至东汉时期与佛教相接合,逐渐与宗教活动相结合。

东汉时期的楼阁建筑中的建筑处理手法如逐层施柱、逐层减小等手法,成为我国古代木结构楼阁长期遵循的建筑形式。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

东汉中后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

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