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师教育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六章第六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
一、本节学习要求 (2)
1.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2)
2.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重建 (2)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 (2)
三、愿意的同学可以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 (2)
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 (2)
第七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2)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2)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2)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3)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3)
(三)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4)
(四)师生关系 (4)
(五)教学目标:转变课程的功能 (4)
(六)教学环境 (4)
(七)教学组织形式 (4)
(八)教学评价 (5)
(九)教学效果 (5)
第六章第六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本节学习要求
1.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2.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重建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
三、愿意的同学可以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
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
第七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1)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
(2)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
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3)强调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要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具有手段性的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的价值);
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第三,要真正树立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1、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强调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第二,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三,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1、开放
2、开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
3、显性生成与隐性生成
4、学生生成与教师生成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二)教与学的关系
(1)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它表现为:
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
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2)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课程:以学科为本位,是“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
第一、重认知、轻情感。
第二、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它的特点是关注人: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具体的、独特的、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
第二,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兴高采烈或冷漠呆滞,其乐融融或愁眉苦脸)——学生在课堂过得快乐、幸福吗?
第三,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自尊自信的人)。
——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
——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四)师生关系
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目标:转变课程的功能
(六)教学环境
1、人文环境
2、物理环境
(七)教学组织形式
1、多样化
2、综合化
3、社会化
(八)教学评价
1、由甄别走向发展
2、由单一走向多元
3、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九)教学效果
1、提高质量
2、实现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