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性选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性选择研究
作者:关燕梅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6期
摘要:作为一个跨学科性质的研究理论,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过程,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三维”转换方法实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因此,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匆匆》两个英译本中译者在三维转换层面的适应性选择作出分析解读。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匆匆》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068-02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
作为翻译学领域内一种新的研究形态,生态翻译学建立了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中心的翻译理论体系。
生态翻译学理论“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能够对翻译本体做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
(胡庚申,2008a)该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作用,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作出适应性选择的过程”。
根据胡庚申提出的理论基础,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适
应”“选择”作为其核心要素,以“三维”转换为翻译方法来指导翻译实践,即实现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因此,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生态翻译学突破了以往翻译研究的局限和缺点,将翻译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来探讨翻译实践,更好地诠释了翻译过程的本质。
二、《匆匆》及相关研究
《匆匆》是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精练,韵味深长,围绕“匆匆”二字将时间流逝的踪迹用细腻的笔触表达出来,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通过以往对《匆匆》翻译研究的梳理,大多研究者是从传统翻译视角如翻译“信、达、美”原则(张欣,莉文,2014)、形合意合(李迪,2014)、篇章衔接手段(王聪慧,2012)、功能对等理论(杨帆,2017)等对原文及译文进行分析。
这些研究通过比较原文与译文来探讨二者是否实现了语言上的对等,并对译文文本进行艺术性与审美性的探索。
尽管母燕芳(2010)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匆匆》及英译本在语言维对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进行了分析,但从该角度对《匆匆》进行三维转换的研究仍很鲜见,因此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出发对张培基(以下简称张译)和朱纯深(以下简称朱译)的译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进行对比,分析不同译者对原文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以整合高质量的译文。
三、“三维”视角下《匆匆》译文的对比分析
散文在翻译过程中因其语言特点而显现出复杂性和困难性。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任何高质量的翻译文本都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从多个层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与结果。
在翻译前,译者需要对原文、目标读者及社会环境作出分析;在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实现在语言层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对文化层和交际层内涵意义的转换。
巴斯奈特(1990)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
”因此,译者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仅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将最终影响交际理解的文化因素也置于翻译实践,并选择与目标文化相适应的译文。
(一)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2008)作为一篇语言凝练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如何准确地将原文转换成让译文读者理解的语篇,让译文读者通过语言来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译者发挥主体作用,选择适合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的语言表达。
例1: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张译:However, I am taking it very much to heart: why should I...all?
朱译:It is not fair though: why should I... nothing!
该句中两位译者对“不能平的”这一词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式。
朱译用“not fair”仅从字面意义进行直译,将“fair”译为公平、平等之意,而此处作者表达的是内心的疑惑和愤愤不平,这里直接用“fair”显得较突兀,对原文生态环境的理解和对作者当时写作背景的把握稍显欠缺,因此也就没有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却又无奈的苦闷表达出来;而张译用“taking it very much to heart”这一短语,准确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意图,其中“heart”一词更是凸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种种疑虑,译出了作者因时光流逝而痛惜感慨,让读者领会了原文作者的时代境遇,产生了共鸣。
因此,张培基的译文在语言维上对原文做到了更为恰当的理解,实现了在语言层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胡庚申,2008)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翻译者需要重点关注两种文化涵义间的适应与选择。
因此译者应该在真正理解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基础上,将原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准确地传给译文读者,实现交际意图。
例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张译: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And, without ... revolution.
朱译:The sun has feet , look , he is treading on,lightly and furtively; and I...revolution .
在该句中,作者通过拟人手法恰当地把时间稍纵即逝的状态描述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因时间流逝而无奈和感叹。
在译文中,两译者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叹和痛惜。
但思想的同一中又蕴含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就体现在词语所负载文化涵义的差异上。
两译者对原文“轻轻悄悄地”一词做了不同的处理,译出了各自的特色。
张译用了“softly and stealthily ”,朱译用了“lightly and furtively”。
根据原文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对文化观念的理解,“太阳轻轻悄悄地挪移”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描写,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上的修饰。
张译用了两个中性词,做到了对原文环境的适应,而朱译用的“furtively”一词带有贬义色彩,没有很好地适应原文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因此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内涵的篇章时,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把握原文翻译生态环境,选择符合文化维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实现跨文化交流。
(三)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胡庚申,2008)这里的交际指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间的互动,即读者通过译文深切体会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与原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在交际语篇中,人称代词经常被看作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方式。
在“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中,张译: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朱译: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两位译者通过使用me、you、our在人称表达上做到了对原文内容的准确适应与选择。
例3: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了?
张译:What traces have I left behind? No, nothing, not even gossamer-like traces. I have come... naked, and...naked as ever.
朱译: What traces have I left behind me? Have I ever left...all? I have come...same stark-nakedness?
语气也是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方式,因为“不同的语气执行着不同的交际功能,实现着不同的人际意义”。
(朱永生,严世清,2001)原文作者连续用了三个问句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疑问。
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在准确理解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策略来传递出原文所表达的意义。
张译在第一句中用了疑问语气,而在后两句中用了肯定语气,对原文的生态环境及作者的情感作出了准确判断,尤其是三个否定词“No, nothing,not”的使用,更是突出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与感叹,体现出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相比之下,朱译在表达形式
上保持了与原文一样的疑问语气,表达的是一种对时间匆匆流逝的不确定性,而这与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稍有差异,没有很好地适应原文语境。
因此,张译在交际层更好地做到了对原文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适应性选择论就是将两种文化、两种思维间的差异实现最小化,真正做到在文化层和交际层的适应与选择。
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文化及思维方面进行理解与变通,让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作者的表达意图,实现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的交际目的。
《匆匆》是一篇富含深意和哲理的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在语言维和文化维方面作出适应选择,同时在交际维方面也要对原文作出适应选择,让读者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图,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适应选择性高的译文。
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方法与研究途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对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解释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从语言、文化、交际层分析各种译文,同时在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3]张欣,谌莉文.英译本中的“信、达、美”分析探究——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J].语言应用研究,2014(1):137-139.
[4]李迪.从形合和意合的角度看散文《匆匆》及其英译[J].海外英语,2014(3):160-161.
[5]王聪慧.汉英散文诗篇章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以《匆匆》及其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2(4):172-174.
[6]杨帆.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朱自清《匆匆》英译[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4):189-190.
[7]母燕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朱自清散文《匆匆匆》的三种英译本的语言维翻译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3-85.
[8]Bassnett,Susan,Andre 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M].London&New York:Pinter Publisher,1990:8.
[9]郑元会,苗兴伟.诗歌翻译中人际意义的建构——评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翻译[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04-107.
[10]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0-42.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