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1.《资治通鉴》对刘备性格的描述取材于《三国志》,但只保留了“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的正面描写,删除了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些喜好声色犬马的文字。
《资治通鉴》这种取舍
A.是对历史的歪曲B.体现了现实的需要
C.是作者个人喜好的体现D.是对《三国志》的更正
2.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
”这反映出当时
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B.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
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商业发展严重依赖于封建官府
3.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汁而死。
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A.忠诚于他热爱的雅典城邦B.破坏雅典城邦法律的权威
C.只注重自己的灵魂D.捍卫城邦现行的民主制度
4.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在《中国梦为何选择中国道路》一文中指出:“西方的法治有深厚的传统,于是形成民众普遍的法治观念和契约意识。
”影响西方社会“民众普遍的法治观念和契约意识”传统形成的是
A.希腊民主政治和基督教的精神信仰B.罗马法和中世纪形成的领主政治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基督教的精神信仰D.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5.卢梭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伏尔泰,请他评论,伏尔泰在回信中写道:“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面运用这般聪明灵巧,还是从未有的事。
读大作,人一心想望四脚走路。
但是,由于我已经把那个习惯丢下60多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捡回来了。
”这说明伏尔泰
A.运用进化论否定了卢梭的观点B.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高度赞扬了卢梭书中的观点D.反对抛弃文明、返回自然的主张
6.谢桃坊先生认为:“小唱是由简单的方式演唱流行的通俗歌词。
宋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便是供小唱艺人演唱用的。
”据此可知①小唱是为娱乐服务而创作的②小唱表现出极为明显的通俗性、娱乐性③小唱体现了市民意识的深层底蕴④小唱是民间思想广泛传播的主要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阅读下列历史材料,从中可以获取的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信息是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
”这主要是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B.求善而不求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D.落后于西方国家
9.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缱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绪愉悦
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10.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认为:“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
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劲’。
”这表明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之一是
A.统治者对书法的偏爱B.人才选拔制度的推动
C.书法家艺术修养的提高D.士大夫审美标准的转变
11.1645年左右,英国一批科学家开始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科学研究等问题。
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旨在利用和完善自然知识,促进自然知识的发展。
上述历史现象得以出现的历史条件有
A.工业革命的展开B.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生物进化论的确立D.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
12.“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最先提出这一理论并付诸实践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B.牛顿C.达尔文D.普朗克
13.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这表明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14.约翰·尤·内夫认为:“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
这些成就表明了工业革命这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
”这一阶段的成就还有A.工厂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出现B.利用蒸汽机作动力
C.发电机、电动机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D.利用互联网加强联系
15.1901年,梁启超写道:“凡公理所在,不必以古人曾行与否为轻重也,故尧舜禅让之事实与今日之新主义无甚影响。
即使尧舜果有禅让,则其事与今日民主政体绝异。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梁启超割断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联系
B.梁启超从全新的资产阶级立场阐释民权
C.梁启超抛弃了中国古有民主制度的牵强附会的说法
D.梁启超借助西方的民权说来发展戊戌变法
16.陈独秀曾经声称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
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A.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B.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C.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D.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17.某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18.《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长篇谴责代表作之一。
小说描写的是晚清时期社会上的种种怪现状,展示了一幅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
下列内容不属于作品中的“怪现状”的是
A.大清子民“剃发蓄辫”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孔子“穿西装”D.“尊孔复古”
19.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
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A.成立同盟会B.建立湖北军政府
C.成立南京临时政府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这篇文章应发表于
A.五四运动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1.马立诚在《交锋三十年》中认为:改革开放正是一次又一次突破了陈旧思维及习惯势力的阻碍,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第一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两个凡是”还是要改革开放;第二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第三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私营经济是活水还是祸水;第四次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还是错。
其中,第三次争论的中心问题基本解决是在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22.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一号”卫星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23.1959年文化部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为“难忘的1959年”。
这一盛况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A.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B.“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C.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D.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24..刘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
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
”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B.我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D.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25.“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
”19世纪中期的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什么思潮或流派A.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
B.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文学领域:浪漫主义
C.思想领域:启蒙运动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
D.思想领域:自由主义文学领域:印象派
26.某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
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该小说属于
A.古典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27.某一类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往往带有幻想的特点,在虚构的特殊的环境中,描写一些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形象。
下列作品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西游记》②《人间喜剧》③《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④《巴黎圣母院》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14分,共4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政治来说,荀学有功于时政。
汉代统治者从荀学的思想中找到了理论基础。
首先,荀子认为君权、道德、刑法、封建专制制度之所以必要、合理,就是因为人性邪恶不正。
其次,荀子提出“法先王,明礼义,一制度”(《儒效》)。
“法后王”即正视趋向统一的现实,强调“欲观千岁,则数今日”(《非相》)。
荀子还提出“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性恶》)。
总之,荀子的着眼点是放在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摘编自郭志坤《荀学论稿》材料二汉王朝经过几代“无为而治”,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体制,潜在的政治危机一直威慑刘氏皇权。
董仲舒深切感受到黄老“无为之治”已经不能解决现实的流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学说来解决现实的危机。
他在继承孔孟仁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天人感应说对其进行了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以强制手段来规定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从实践上完成了封建政权与儒学的并轨,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荀子到董仲舒是为中国专制政权寻求思想统一由法理走向实践的过程。
——摘编自孙丽娜《从荀子到董仲舒:试论“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四清初诸帝也像他们以前的辽、金、元代的皇帝那样,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而这也正是儒家那套东西的本意所在。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荀子是如何使儒学“有功于时政”的?(4分)
(2)据材料二分析董仲舒推崇荀学的时代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是如何“从实践上
完成了封建政权与儒学的并轨”。
(6分)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分)
(4)对比宋明时期,你认为“清初诸帝”的做法赋予了儒家思想怎样的新功能?(2分)
29.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种类,教育的深浅。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
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
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方法》。
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当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委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材料三建国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科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这些改革措施有何意义?(7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6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
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材料二这里是数不清的悲伤,野蛮凶狠的庙堂;
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道的学堂;
这里是眼泪的发源地,是黑暗的监狱,
是个充满欺骗的场所;
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
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
难道上帝不将惩罚你?
——彼特拉克的《歌集》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材料三 18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民间异乎寻常的高度,那些以耶稣会士的报告作为自己观点基础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这方面堪称独步。
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
他们对据说在中国存在的宗教宽容推崇备致。
这
种崇拜在英国也引起了回应和共鸣,但是其热烈程度却要低得多,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敌视的言论。
1719年,英国出版了长篇长说《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笛福就把中国人描写成是一个“可恶的民族”。
——英国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3分)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精神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赞誉和宗教政策的推崇客观吗?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同时代的英、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形成较大差异的原因。
(7分)
荆门市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二、非选择题(46分)
28、(16分)(1)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和实现大一
统的需要;主张礼法并举(仁义和王道),加强君主的权威。
(4分)
(2)时代背景: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试图建立封建大一统的需要;
黄老无为思想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2分)
说明:董仲舒继承传统孔孟荀学说,吸收法道等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达到政治统一;
宣扬“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统治秩序;
从而把儒学与大一统的时代要求向结合,推动了历史进步。
(4分)
(3)理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分)表现: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
(2分)
(4)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的统治。
(2分)
29、(16分)(1)原因:北宋重文轻武和科举制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注重人的内心
修养。
(3分)
(2)改革特点: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等。
(4分)
意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等。
(3分)
(3)特点: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向苏联学习。
(2分)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4分)
30、(14分)(1)核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1分)
社会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分)
(2)体现:揭露和鞭挞腐败的天主教会及其掌权人物,以“人权“对抗”“神权”;用“人性”
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解放。
(2分)
目的: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创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2分)
(3)不客观。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理性的蓝图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而当时的中国则是明清统治者空前强化封建专制制度。
(3分)
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封建统治根深蒂固;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