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法
作者:陈莉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2期
内容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本文具体介绍语言品味的几种方法,从而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阅读品味体验诵读品味法比较品味法想象品味法体验品味法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土壤和根系,语文教学脱离了语言,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对语言的品味,语言品味做到位了,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从而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是当今语文课堂上往往存在着为品而品,品读分离的现象 ,或只停留在粗疏、浅层次的品味上,如只问学生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没有一套系统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无章可循。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赏析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品味法
诵读品味法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的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对言语、声音、形态的感知和塑造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理解感悟文本的意义和情感。
如古代的诵读是辅助品悟文章情义的方式和途径,宋代的朱熹说,诵读是“得他滋味”。
“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在循环往复的诵读声中,反复把玩,细细品味,滋生情感。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也说过,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优美绝伦的语言。
确实如此,因为从本质上说,声音是一种表情的艺术,惟有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才能读出真滋味,才会自然成韵。
通过诵读品味,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又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曾听过一位老师上《土地的誓言》一课,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朗读的基本技巧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回答并朗读,有学生把“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声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读得深沉伤感又极富激情,真正把作者因思乡之切,对土地魂牵梦萦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还有学生读“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其中“必定”、“必须”等词处理成重音,朗读时语调不断上扬,读出了作者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此外还可通过对轻重音的处理来品味,如一位老师在上《心声》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出表达李京京渴望家庭和睦的一段话,在分析“可是爸爸妈妈总吵架,总吵架”一句时,问学生第二个“总吵架”读重一点还是轻一点,学生莫衷一是,然后让学生试着读一下,比较一下。
最后得出结论:第二个“总吵架”读轻一点,这样能表现出李京京无奈、可怜的处境,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如读成重音,变成李京京的抱怨和不满了,这显然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无法表达出京京渴望家庭和睦、温馨的心声了。
当然,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的,脱离了这些,空泛地评价读得好坏及反复朗读都是无效劳动。
因此,通过多种朗读手段的运用,既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同时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二.比较品味法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简练凝重的语言,如果常规的品味方式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味,就可以通过删、移、换等手段。
1.删字法。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词语,反复咀嚼,却能发现其独到的表达效果,此类词语,采用删词的方法品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在分析《端午的鸭蛋》时,讲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问学生能否把其中的“吱”和“红”字删去,大家通过讨论后认为:“吱”字描绘其声音,“红”字描绘其色彩,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吃家乡咸鸭蛋的动感和快感,生动地表现了红油多的特点,表现了作者为家乡有这么好的咸鸭蛋而自豪的感情,删去后就体现不出家乡咸鸭蛋的特点了,因此不能删去。
2.换字法。
新课程所选的大部分文章,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仔细推敲之后
精心选择的,决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采用换词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如分析《散步》一文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把它换成“度”字如何,
有一学生认为“熬”字有艰苦地撑着的意思,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表明作者对母亲的担心,而“度”字语气较平淡,故不能互换。
3.移字法。
移,就是改变句序或者调动句子中某个词的位置。
如一位老师上《金色花》,引
导学生品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和“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两个句子,先让学生变换句式:“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
”然后细细读一读,再和原句比较着读,学生领悟到,原先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天真、自以为得意,这些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
三.想象品味法
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
就是说,阅读与想象要相结合,可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
如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
另外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如果能唤起学生头脑里已有的诗文去解读,不仅能使学生启动经验联想,还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1.复活法。
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文本中的一种物体,赋予它人的动作、表情、语言,让这种
物体动起来。
如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每个小组就是一串紫藤萝花,假如你就是那一串紫藤萝花中的一朵,请你用一句诗意的话来炫耀你的美丽和个性!”这个提议一出,学生顿时神色飞扬,炫耀之色溢于言表,精彩的答案跃然纸上:“蝴蝶是我的朋友,蜜蜂是我的伙伴。
我美丽的紫色衣裳,醉倒了黄昏的彩霞,让蝴蝶流连往返,使蜜蜂忘记了回家。
”这样用拟人
手法把紫藤萝花给写活了。
2.补白法。
有些课文语言精炼,内容含蓄。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留下一些艺术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对于这类课文,教师要恰当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去思考,用想象填补“空白”。
如教学《风筝》时,文中“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这里,作者对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省略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言语空白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进行填补,说说小兄弟当时的感受,从而对“精神的虐杀”一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小兄弟产生了同情之心。
3.联想法。
即联系或融进自己已学过的各种诗文去体验、补充,阐发文本内容。
如教学《春》一课时,品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问这个“闹”字你联想到了哪句诗,经过讨论,认为这个“闹”字让人联想到了千古名句“红杏出头春意闹”,从而表现了春花的姹紫嫣红、香气浓郁,展现出春天热闹沸腾的景象。
在研读“春雨图”时,重点体会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以及动词“斜织”、“弄”、“追”的准确传神。
可以联系到杜甫的《春夜喜雨》,感受其诗情画意,体会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体验品味法
体验是用从生活中得来的各种知识、经验、情感感受语言的过程。
经过体验,学生可以体会出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之美,使情感得到真正升华。
如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质疑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老师问“欺骗”所指的是什么?学生认为“欺骗”就是生活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能会偏离了我们的设想。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欺骗”这个词的理解。
生1:生活中,我们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
生2:平常说话、做事有时不被家长、老师和同学理解。
生3:生活中碰到的不公平的事。
这样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诗歌语言的内涵,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当然,上述的几种方法并非孤立单一,有时几种方法可交融使用,效果更佳。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而这种情感就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去感悟。
语文教学中只要抓住了“品味语言”这个牛鼻子,就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验到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情意,在品味语言中提高语文素养。
陈莉,浙江省象山县丹城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