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二本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以“金融会计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精通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今职场招聘炙手可热的选择。

培养此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就需要学校在教育中注重双语教学,让学生不仅能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为之后的求职打好基础。

该文通过研究“金融会计学”双语教学模式在地方二本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中的探索,期望能对我国地方二本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金融会计学;地方二本院校;双语教学;教育改革
Exploration on Bilingual Teaching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in Local Second Tier Universities:Tak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as an Example //LIN Yue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 in China,the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proficient in English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as become a hot trend in today’s workplace and recruitment.To cultivate this kind of compound high-quality talents,school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bilingual teaching in education,so that students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bility,but also improve their 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y,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job hunting.This paper studies the explo‐r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of“Financial Accounting”i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of local second tier universities,hoping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local second tier universities in China.Key words Financial Accounting;local second tier universities;bilingual teaching;education reform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各类跨国业务在不断发生,业务难度也在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机构和企业纷纷在华开设分支机构。

经济不断发展,带来众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只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这也就要求各高校在教育时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但外语能力并不能只依靠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而应该将语言培养融入日常课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

教育部也早在2001年就发文,提倡各高校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中逐渐进行双语教学,作为本科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重点高校根据各类专业特点纷纷开展双语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地方普通院校仍有很大的差距。

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双语教学,应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选择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开设双语教学,“金融会计学”正是这样的一门课程。

“金融会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其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教师的授课群体是大三学生,课程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结合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的特点,核算监督各类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从而胜任金融企业中的会计工作。

会计是一门国际商业语言,承担着我国与国际交流的重要任务。

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渐趋同,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会计知识,还要能运用英语应对各类交易事项的核算。

在各类企业中,金融机构与国际的接触最为频繁,各种合作不断深化。

2004年8月公布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中也提到,优先在金融学科、法律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等几类学科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因此,“金融会计学”开展双语教学很有必要。

1研究过程
1.1前期准备阶段(2017—2018年)
通过调查问卷、调研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外语与专业水平,初步拟订教学改革方案,如制定教学大纲、搜寻教材信息、进行课程设计、形成教案等。

1.2实施阶段(2019年)
根据问卷和调研结果完善方案,全面实施双语教学教改项目。

本阶段主要依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大纲、完善课程建设、增加实践环节。

地方二本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
——以“金融会计学”为例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a.2021.11.044
作者简介:林悦(1992—),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财务管理。

2021年第31期总第547期
No.31,2021Sum
No.547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136
1.3总结阶段(2020年至今)
根据实施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形成阶段性总结,找出解决方案。

2地方二本院校“金融会计学”双语教学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2.1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二本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本就相较于一本院校学生更薄弱,加之地方二本院校的生源多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英语能力比城市二本学生更低。

英语既不是我们的母语,也不是官方语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相对闭塞,除外语专业有一些外国老师外,大多数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的语境[1]。

再加上根据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大学英语课程只开设于大一大二,而“金融会计学”课程开设于大三,除少数目标考研的学生外,多数学生并无出国留学或深造打算,早已忽视英语学习。

并且由于学校未要求必须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才能顺利毕业,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更加低。

据调查,截至开课时间,授课班级中通过四级的学生大概是60%,通过六级的学生就大大减少,仅占了不到30%。

并且通过CET4和CET6的学生分数并不高,多数徘徊在及格线附近,学生英语能力整体偏弱且相差较大。

2.2教材选择困难
一般来说,目前经济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有两种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和引进改编的英文教材。

这两种教材各有优缺点。

外文原版教材多数由西方本土学者编写,语言纯正。

加之西方国家的金融理论发展更前沿,从此角度考虑,原版教材应是双语教学的首选。

但外文原版教材编写时,更多是站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角度,某些理论完全脱离中国经济金融社会环境,如果盲目采用原版教材容易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收效甚微。

此外,外文原版教材通常不易购买且价格较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引进的英文教材由我国知名学者根据本国的经济金融实际情况,对内容做了删减,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相较于原版教材有一定的差距,依然无法完全与纯中文教材相匹配。

在国内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原版教材和引进版英文教材各有利弊[2]。

笔者在备课设计教案时发现,“金融会计学”或者相似课程内地版引进英文教材基本无法搜到,只有《金融学》《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双语教材比较丰富。

即使是想找所对应的纯外文教材也很困难。

由此看来,要想找到一本适合的双语教材还是非常困难的。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材是首要因素,缺乏合适的教材成为影响“金融会计学”双语教学质量的问题之一。

2.3教学形式枯燥
虽然双语教学形式在一类本科院校授课中已成为常态,在其他高校中也在不断尝试和运用,但至今还未形成较为统一、规范的体系。

各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形式的选择等方面都各有不同。

学校也尚未根据本校的教学特点对具体教学形式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去研究一套课程体系。

在“金融会计学”双语教学课程设计时,通过在互联网上广泛搜索双语教学形式,总结下来不外乎四种教学形式。

一是英文课件+英文板书配合中文讲解,但这种形式只在英文阅读方面对学生有促进作用,而学生的听说能力未得到提高。

二是中文课件+中文板书配合全英文讲解,这种形式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很高,考虑到所教授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再者我国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并不均衡,英语阅读能力普遍高于听说能力,此方法并不合适。

三是中文讲解专业知识,同时辅以英文讲解专业词汇,这种形式虽涉及英语,但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并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是英文课件+英文板书加上双语讲解,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但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用中文、英文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

同时,也提出了对学生更高的要求,上课前需要预习即将学习到的词汇和专业知识,且课程进行时必须时时刻刻集中精力,保证能够全面理解知识。

但这也有缺点,教学形式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教学互动不足,缺乏趣味性。

高强度的输入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4考核形式单一
“金融会计学”的专业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不同金融机构业务的会计处理,这也决定了在期末考核时主要是以案例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通常为论文、试卷等,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需要教师用英文将案例的基本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同样以书面形式作答。

从语言掌握的角度来看,只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了考查,而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考查。

双语教学的初衷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单一的考核形式并不能达到很好的考核效果。

2.5授课课时不足
“金融会计学”属于专业选修课,故安排的学时并不多,只有32课时。

但需要学习的内容却不少,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特点与会计处理,以及非银行金融企业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的业务处理。

在双语教学之前,此课程用中文教授上几届学生时,课时刚好满足教学要求。

但采用双语教学后,课时就显得不够了。

课堂中,教师要对英文专业术语进行讲解,同时在教授专业知识时,也需要对知识进行中英文讲解,防止学生理解不到位。

例如,关于商业银行的内容,用全中文授课需要16课时,而双语教学则需要22课时;又如关于证券公司的内容,用全中文授课需要3课时,而双语教学则需要5课时。

由于每一章的教学都不能按照原定学时数完成,造成原教学计划被打乱,后几章内容无法详细讲解,只能匆匆带过。

这也将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3“金融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3.1弹性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教
教改教法
137
学方式。

学生需要将自己的中文思维模式转换为英文思维模式,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的前期,中文的讲授占主要地位。

此阶段学生刚接触本门课程,对专业知识和双语教学方式都不熟悉,教师可以提前提供给学生全英文课件和思维导图,并且将主要的专业名词术语与解释在课件中标明,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以便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上课期间教师再次强调重点词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课堂上的英文使用量占30%~50%,以让学生熟悉此教学方式和培养听说能力为主。

随着不断地深入学习,学生逐渐适应了此类教学方式,英文所占比例可以逐渐增大至70%,但仍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分配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切不可盲目追求英文的课程使用程度,否则容易得不偿失。

3.2加强教材建设
当双语教学无现成教材可选时,可借鉴境外高校尤其是欧美国家对于教材的选择方式。

境外高校教师授课通常不会只用一本教材,而是分章节内容给一系列的reference (参考资料),既有可能是书本教材的某一章节,也有可能包含新闻网页、科技论文,甚至可以是视频、flash动画等。

授课教师首先要对于授课知识有一定的规划,并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教材和网页,有选择性地挑出与授课章节有关的内容,选取其中的精华编写成授课内容,同时按章节将参考资料推荐给学生,并建议学生去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等。

这种灵活选材的教材建设、搭配方法,在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现阶段解决《金融会计学》双语教材匮乏问题的好办法。

但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课程有一定的了解,把握好重难点。

并且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各类英文原版教材,同时跟踪前沿金融机构发展与国际会计的英文文献,从中选取与课程有关的内容并整理成教案、课件等。

3.3丰富教学形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专业英语。

如果只是传统的教和学,很容易让人产生枯燥感,从而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导致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都掌握不好,那采用双语教学的意义不但达不到,反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如今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乏味感,让学习更有趣,同时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从平台的统计数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难点,调整教学的进度与形式。

教师可利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能够通过下载资料、观看名师视频、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提前熟悉双语教学形式和预习课程知识点。

课堂中也可以利用网络手段,穿插随机提问、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小测试等,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与学生的积极性。

课后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收发作业、进行章节测验与答疑。

3.4增加实践考核方式
欧美国家的课程考核更注重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比如他们会广泛运用seminar(讨论)、presentation(演讲)、project(课题)、essay/report(论文)等形式。

每次理论课后,就会以不同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些实践考核方式需要学生在课后花时间去搜索、准备,和期末的书面考核分数一起计入总成绩。

这种注重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于双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高校的理论课通常以大班进行教学,人数从50人到200人不等,而采用实践能力考核方式时,通常会以小班的形式进行,人数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以20人左右为宜。

但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在运用实践考核手段时,教学分班通常和理论课保持一致,很难和国外高校一样实行再次分班。

因学生人数较多且碍于课时有限,考核形式需要教师仔细斟酌,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和期望达到的效果进行慎重选择,切记不可全盘照搬,否则可能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而失去对本课程的热情。

3.5适当增加课时量
就笔者所在地方的二本院校而言,各门课程的课时量是由学校根据各个专业的课程门数和课程总学时量确定的,但在设计之时并未考虑不同课程的教学形式以及是否采用双语教学。

建议学校在制订各专业培养方案时,提前跟本专业教研室老师沟通,拟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量和上课教师,同时要求各教师针对所上课程给出初步的课程设计大纲和课程教学大纲。

如遇教师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觉得拟安排的课时不够,可提交详细的教学方案申请增加不超过50%的额外课时,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提交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审批。

4结论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框架下,高校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势在必行,培养出的人不仅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还要能以他们为窗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双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双语教学形式也将成为各高校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不仅需要教师投入,也需要各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

对于双语教学,只有不断地探索、尝试,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被更多的课程应用,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承怡.浅析香港双语教育对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黑龙
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34-35.
[2]李从政,陈晓华,李春华.地方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对分课时
双语教学研究:以《国际金融》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4):127-129.
编辑李金枝
教改教法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