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纯word版】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用黑色钢笔在答题卷上相应处写上班级、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

用2B铅笔涂黑相应的准考证号。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

3.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He— 4,C—12,O—16,Na—23,S—32【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二化学试卷,考查了实验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知识。

知识考查注重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

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

试题重点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物质分离的方法,注重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题涉及的化学题型有: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操作、物质分离方法、有机化学基础有机方程式书写等;考查学生解决理论知识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与所需关键仪器对应合理的是
A.过滤—泥三角 B.蒸发—蒸发皿 C.蒸馏—分液漏斗 D.萃取—玻璃棒
【知识点】实验操作与仪器的选择
【答案解析】B 解析:过滤操作用漏斗;蒸馏操作用蒸馏烧瓶;萃取用分液漏斗。

故答案选B
【思路点拨】常见的实验操作与实验仪器选择的考查是平时同学们知识积累的体现,属于基础知识。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知识点】物质分离实验操作与仪器的选择
【答案解析】C 解析:A是过滤,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混合物;B是蒸馏操作,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C是一定浓度溶液的配置,不能用于物质分离;D是萃取、分液操作,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物质分离操作有过滤、蒸馏、分液、分馏等,注意实验仪器的选择,属于基础知识。

3.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存在的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溶解 B.过滤 C.蒸发 D.焰色反应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答案解析】D 解析: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存在,实验步骤包括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最后用焰色反应证明钾元素的存在,而焰色反应中观察钾元素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常见的物质检验的方法,注意钾元素鉴别的特殊性。

4.某校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A.用米汤检验含碘盐中的碘酸钾(KIO3)
B.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薄层水垢
C.用食用碱(Na2CO3)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
【知识点】常见物质鉴别方法
【答案解析】A 解析:A、碘酸钾(KIO3)不是碘单质,遇淀粉不变蓝;故A错误;B、醋酸酸性比碳酸强,所以可以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薄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B正确;C、Na2CO3溶液呈碱性,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故C正确;D、纯毛织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思路点拨】常见的物质鉴别方法,考查学生熟悉物质间的性质区别,属于基础知识。

5.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给盛有液体的体积超过1/3容积的试管加热
③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④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竖立试管
⑤取用放在细口瓶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立放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地面
⑥将烧瓶放在桌上,用力塞紧塞子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
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⑨稀释浓硫酸时,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
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A.①④⑦⑩ B.②③④⑩ C.⑤⑥⑦⑧D.①②⑥⑨
【知识点】常见的实验操作方法
【答案解析】A 解析: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故正确;②给试管加热,盛有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1/3,故错误;③闻气味时用手扇闻,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错误;④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竖立试管,故正确;⑤取用放在细口瓶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立放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手心,故错误;⑥不能将烧瓶放在桌上塞紧塞子,故错误;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以防烫伤,故正确;⑧将滴管垂直腾空滴加液体,不能伸进试管内,故错误;⑨稀释浓硫酸时,切不可把水倒入盛有浓硫酸中,更不能用量筒,故错误;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观察气泡,故正确。

故答案选A
【思路点拨】常见的实验操作,考查学生熟悉基本实验操作,注意平时的积累,属于基础知识。

6.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的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是
A.在滤纸上点样时,试样点以稍大为宜
B.应沿试管壁小心地将展开剂慢慢倒入试管底部
C.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D.点样后的滤纸需晾干后,才能将其浸入展开剂中
【知识点】物质分离、提纯、除杂
【答案解析】D 解析:A、试样点直径应在0.5cm以内,不能过大,故错误;B、应沿玻璃棒小心地将展开剂慢慢倒入试管底部,故错误;C、试样点不能接触展开剂,故错误;
D、点样后的滤纸需晾干后,才能将其浸入展开剂中,故正确;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层析法,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理解层析法的原理。

7.减压吸滤装置和普通的过滤装置相比,除可加快过滤速度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A.可过滤胶状沉淀 B.可过滤颗粒更小的沉淀
C.可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D.可使沉淀中的杂质减少
【知识点】过滤
【答案解析】C 解析:过滤的原理: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过滤有减压过滤和普通的常压过滤.普通的常压过滤实验中的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要留有气泡;二低: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液体时,烧杯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末端与漏斗内三层滤纸处接触,漏斗下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接触.普通过滤得到沉淀的时间长,得到的沉淀潮湿,须干燥;减压过滤,利用大气压强原理,用减小压力的方法加快过滤的速率,减压过滤装置特点:布氏漏斗颈的斜口要远离且面向吸滤瓶的抽气嘴,并且安全瓶中的导气管是短进长出,优点:可加快过滤速度,并能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以过滤实验为切入点,考查常见的化学仪器基本操作原理,难度不大。

8.下列关于牙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牙膏中加甘油作保湿剂,可用新制Cu(OH)2检验其存在
B.用含氟牙膏刷牙可使牙齿坚固,从而有效防止蛀牙,故牙膏中的氟含量越高越好C.牙膏中的增香剂和甜味剂可改善牙膏的口感
D.牙膏中的摩擦剂可增强牙膏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
【知识点】生活中的化学;
【答案解析】B 解析:A、甘油有保湿作用,牙膏中加甘油作保湿剂,和氢氧化铜反应形成降蓝色溶液,可以利用此现象检验甘油的存在,故A正确;
B、长期摄入高剂量的氟,则会引起氟骨症,重则会引起恶心、呕吐、心律不齐等急性氟中毒情况,故B错误;
C、增香剂和甜味剂可改善牙膏的口感,故C正确;
D、牙膏中的摩擦剂主要是碳酸钙颗粒和二氧化硅,是牙膏的主要成分,使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比较容易被刷下来,可增强牙膏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牙膏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难度不大。

9.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吸滤完毕停止吸滤时,应先拆下连接抽气泵和吸滤瓶的橡皮管,再关闭水龙头B.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C.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D.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知识点】、、蒸馏
【答案解析】C 解析:A、吸滤完毕或中途需停止吸滤时,应注意先拆下连接抽气泵和吸滤瓶的橡皮管,然后关闭水龙头,以防倒吸,故A正确;B、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B正确;C、萃取操作时,萃取剂选择要满足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有差别,不一定比水大,故C错误;D、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便于测量馏分的温度,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题目涉及较广,难度中等,答题时注意审题,牢固把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该题的前提。

10.下表中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解析】C 解析:A、将乙醇滴加到酸性KMnO4或K2Cr2O7溶液中,褪色,证明乙醇具有还原性,故A错误;B、制备三溴苯酚,向苯酚的饱和溶液中滴加浓溴水,故B错误;C、向乙醚和苯酚的混合液中加入金属钠,苯酚与钠反应生成氢气,确定乙醚中混有苯酚,故C正确;D、将氯水加入浸泡过海带灰的溶液中,氯水具有强氧化性,氧化碘离子,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难度不大,学习中注意掌握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别。

11.用一张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紧紧包裹在试管外壁(如右图),将试管浸入硝酸汞溶
液中,片刻取出,然后置于空气中,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红墨水柱右端上升。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和氧化汞的混合物
C.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
D.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知识点】、
【答案解析】B 解析:A、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生成氧化铝,,铝与硝酸汞的反应是铝能置换出硝酸汞中的汞,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从铝的氧化以及铝与硝酸汞的反应可知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因为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不可能是氧化汞,而是汞的单质的形式存在,故B错误;
C、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可知该结论,故C正确;
D、红墨水柱右端上升说明试管内气压升高,可判断其温度升高,从而判断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思路点拨】此题是结合实验对铝与汞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性质与现象的关系,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2.下列结论均出自《实验化学》中的实验,其中不正确的是
A.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浓氨水,可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
B.NaCl溶液热发结晶时,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并剩余少量液体即停止加热
C.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氧化→萃取D.用纸层析法分离Cu2+和Fe3+,滤纸上端呈棕黄色,说明Fe3+在固定相中分配的更多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答案解析】D 解析:A、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氨水,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氨水过量,可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溶于水的铜氨络离子,故A正确;B、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并剩余少量液体即停止加热,防止蒸干,故B正确;C、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氧化(酸化的双氧水)→萃取碘单质,注意氧化剂不能用氯水,防止引入新杂质,故C正确;D、纸上层析法由于样品中各物质分配系数不同,因而扩散速度不同而形成不同位置的色斑,所以色斑的形成和距离可判断分离的效果,滤纸上方颜色呈棕黄色,下方呈深蓝色,据此可知Fe3+在流动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一些;Cu2+在固定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一些。

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蒸发、纸层析法、海带提碘等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化学实验的评价能力,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

13.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初次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
9.8mL。

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3.5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
体的体积
A.大于6.3mL B.小于6.3mL C.等于6.3mL D.无法确定
【知识点】
【答案解析】A 解析: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9.8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3.5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3.5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6.3mL
故答案选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量筒的使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度数大,实值则偏小,仰视度数小,实值已超出。

14.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
A.可用生石灰除去乙酸中少量水
B.用5 mL苯与1mL浓溴水反应(Fe粉作催化剂)制溴苯
C.向适量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苯,在50~60℃的水浴中加热以制取硝基苯
D.将2.5g苯酚、2.5mL40%的甲醛溶液混合,沸水浴加热制酚醛树脂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答案解析】C 解析:A、乙酸与生石灰反应,故A错误;B、用苯与液溴反应(Fe粉作催化剂)制溴苯,故B错误;C、向适量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苯,在50~60℃的水浴中加热以制取硝基苯,故C正确;D、实验中所用苯酚应该过量,并用酸作催化剂,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化学实验的评价能力,注意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和酚醛树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15.化学上有许多方法可以用于鉴别食盐和“工业盐”,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①加入稀硫酸,微热,看能否产生红棕色气体。

②加入酸化的碘化钾淀粉溶液,看溶液是否变蓝。

③加入酸化的氯化亚铁溶液,看溶液是否变成棕黄色。

④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看能否褪色。

⑤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看能否产生白色沉淀。

A.只有①②③④ B.只有②③④⑤ C.只有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知识点】
【答案解析】D 解析:①加入稀硫酸,微热,亚硝酸盐能产生红棕色气体,而食盐不能,可以鉴别;②加入酸化的碘化钾淀粉溶液,亚硝酸盐能使溶液变蓝,而食盐不能,可以鉴别;
③加入酸化的氯化亚铁溶液,亚硝酸盐能氧化亚铁离子,溶液是变成棕黄色,而食盐不能,可以鉴别;④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与亚硝酸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观察到褪色,而食盐不能,可以鉴别;⑤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而NaCl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亚硝酸银不能,可以鉴别;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明确物质的性质及性质差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中等。

16.向l mL 0.5mol·L—1AlCl3溶液中加入3 mL饱和NaF溶液,再加入l mL 3mol·L—1氨水,没有生成白色沉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3mol·L—1氨水的浓度不够大,溶液的碱性不够强
B.NaF溶液碱性较强,Al3+完全反应生成AlO2—,而AlO2—不能与氨水反应生成Al (OH)3
C.氨水为弱碱溶液,Al3+不与弱碱反应
D.Al3+与F—结合生成新物质,溶液中几乎没有Al3+
【知识点】探究化学反应原理
【答案解析】D 解析:A、由于3mol•L-1氨水中的氢氧根离子,足以使溶液中的铝离子
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故A错误;B、在氟化钠溶液中,氟离子只是部分水解,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不大,不能够溶解氢氧化铝生成铝离子,故B错误;C、由于Al3+能够与氨水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故C错误; D、若溶液中的铝离子与氟离子进化成新的物质,导致溶液中铝离子几乎不存在,加入氨水则不会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探究反应的原理,关键是根据题中信息及已知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难度中等。

17.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时,一般情况下不应该相互接触的是
A.用移液管移取10 mL NaOH溶液并放于锥形瓶中,移液管的尖嘴和锥形瓶的内壁B.减压过滤时,布氏漏斗下端管口与吸滤瓶的内壁
C.实验室将HCl气体溶于水时,倒扣的三角漏斗口与烧杯内的水面
D.分液操作分出下层液体时,分液漏斗下端管口和烧杯的内壁
【知识点】、、
【答案解析】B 解析:A、移液管的尖嘴应悬空,故A错误;B、布氏漏斗下端管口紧靠吸滤瓶,防止液体飞溅,故B正确;C、漏斗防倒吸,所以漏斗口与烧杯内的水面可以接触,故C错误;D、漏斗下端管口与烧杯的内壁接触防止液体飞溅,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18.实验时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右图中装置的气密性。

当向外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能观察到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知识点】
【答案解析】A 解析: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当推动
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故答案选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气密性的检查,明确装置气密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实验的现象结果,故在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9.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萃取剂用苯),涉及到下列操作,
其中正确的是
A.将海带灼 B.过滤得含 C.放出碘的 D.分离碘并回收苯
烧成灰 I—溶液苯溶液
【知识点】
【答案解析】D 解析:A、烧杯高温易炸裂,所以不能在烧杯中高温灼烧固体,固体海带的灼烧应在坩埚中,故A错误;B、过滤得含I-溶液,应该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浊液外漏,故B错误;C、苯的密度比水小,应从上口倒出,防止污染,故C错误;D、碘易升华,蒸馏时,冷凝管应从下端进水,上端出水,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方法取决于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性质的异同选取分离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20.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C 解析:A、乙醇和水混溶,不能用作萃取剂,应用四氯化碳或苯萃取,故A错误;B、乙酸乙酯和乙醇混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应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B 错误;C、丁醇和乙醚混溶,但二者的沸点不同,且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C正确;D、根据二者在水中随温度升高而溶解度不同,利用重结晶法.NaCl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KNO3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大,要趁热过滤,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的设计,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物质的性质的异同,把握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和操作原理。

21.要得到较大颗粒的明矾晶体,在结晶时可如下操作
A.配制比室温高10~20℃明矾饱和溶液然后浸入悬挂的明矾小晶核,静置过夜
B.在沸水中配制明矾饱和溶液,然后急速冷却结晶
C.室温下,在明矾饱和溶液中投入明矾小晶核,静置过夜
D.进行快速蒸发明矾饱和溶液至大量晶体析出
【知识点】考查制作明矾晶体方法的有关判断
【答案解析】A 解析:A、因为温度降低的时候,饱和度也会降低,明矾会吸附在小晶核上,故A正确;B、如果溶液过浓,析晶速率太快,不易形成晶形完整的晶体,故B错误;C、如超过饱和溶液浓度不大,结晶速率太慢,小晶体慢慢长大,故C错误;D、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应使饱和溶液缓慢冷却,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思路点拨】本题紧扣教材,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试题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根据实验目的判断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目的A.检验火柴头燃烧
产生的SO2
B.配制稀硫酸
溶液
C.分离Cl2与KBr
反应生成的Br2
D.检查装置
气密性
装置

操作
【答案解析】D 解析:A、气体应该从长导管进,故A错误;B、容量瓶中不能进行浓溶
液的稀释,故B错误;C、分离Cl2与KBr反应生成的Br2应该用萃取的方法,故C错
误;D、
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中加水,形成一段水柱后不再下降,证明气密

良好,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本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安全实验事故的处理,注意气体制备发生装置的要求。

23.有相同的三块铝片,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第一块铝片,直接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取第二块铝片,用砂纸擦试表面后,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将实验一中铝片从硫酸铜溶液中取出,洗净后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片刻后取出铝片,洗净后再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四:取第三块铝片,用砂纸擦试表面后,置于浓硝酸中,片刻后取出,洗净,再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综合以上四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试图说明
A.铝片表面能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氧化膜 B.铝片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铝片不能和硝酸反应 D.铝片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知识点】考查制作明矾晶体方法的有关判断
【答案解析】A 解析:实验一无现象和实验二析出红色的铜,证明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实验三证明氧化膜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四说明浓硝酸使铝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综合以上四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试图说明铝片表面能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氧化膜。

故答案选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金属铝及其氧化物的化学性质,为考试常考内容,注意把握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

24.检验火柴头中含有的氯元素,先将火柴头浸没于少量水中,取其浸取液,其后的操作正
确的是
A.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B.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C.滴加AgNO3溶液、稀硝酸和NaNO2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D.滴加NaOH溶液,加热,再用稀硝酸酸化后,滴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知识点】验方法
【答案解析】C 解析:火柴头中的氯元素是以氯酸钾的形式存在的,加入稀硝酸和NaNO2溶液,与氯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离子,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离子的检验方法,注意氯元素在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解题的关键。

25.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A.用水鉴别乙醇、甲苯和溴苯
B.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环已烯和环已烷
C.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燃烧法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提存、鉴别
【答案解析】B 解析:A、与水混溶,甲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溴苯也不溶于水,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