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的教育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贻琦的教育改革
一、通识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
为谋到有前途的职业,获得丰厚的工资待遇,梅贻琦认为教育的人文理念是东西方早期教育的共同特征,其共性在于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教养的新民。
梅贻琦认为大学的教育目的正如《大学》开篇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简而言之,大学教育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最终才能够“顺木之天,以至其性”,达到“君子不器”而“止于至善”的目的。
大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不是教授单一技能的职业训练所,大学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使他们不断地追求人生价值,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进而通晓生命的意义,这远比教授给他们几门专业课重要得多。
二、大学教育的原则——“通重于专”
梅贻琦认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
因为“通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让学生为未来社会的公共生活做准备,而生活又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是人~生要面对的课题;专识则是为了事业,为了工作做准备的,它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代替整个生活。
三、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精神的课程
体系通识教育在大学阶段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开展通识教育呢?,他认为,“一个大学生,不仅应有专门的知识,
尤须接受普通教育,此普通教育并非专门知识的准备,而应渗在整个大学课程中”,而且“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分量是属于普通教育的,每个学生对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种,都应融会贯通。
可见,通教育应当是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中的经典与精华构成的课程体系。
四、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实施了大一大二只分大类方向,不分专业,大三开始分专业,并且大一大二上基础课,大三分专业以后上专业课。
,实践也证明该项举措带来的成效颇为显著。
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学科的划分愈来愈专,分工愈来愈细,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当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似乎不能照此安排,否则学生学习的专业稍微不对口,到实际工作中就难以应对。
而且就算专业对口,很大一部分学生也不是上岗就能开始顺利工作,毕竟大学学到的知识有限,而且现实工作中有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突发状况。
大学毕竟只有四年而已,想要在某一专业有所斩获是不可能的,那么不如进行“通识教育”,教会学生如何为人,用文科陶冶他们的情操,用理科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理智,使他们成为“完人”,这将会使他们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