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牙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马牙的简介*二、马牙的原因*三、马牙的危害*四、马牙的高发人群*五、马牙的预防方法
马牙的简介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马牙的原因马牙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有些人不知道“马牙”的来历,以为是一种病,拿针去挑,或用布去擦,这都是很危险的,因为婴儿口腔黏膜非常薄嫩,黏膜下血管丰富,而婴儿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针挑和布擦损伤了口腔黏膜。
马牙的危害每个新生儿在口腔的两侧颊部都各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
因个体差异,有的新生儿更为明显,民间俗称“螳螂嘴”。
旧习俗认为“螳螂嘴”妨碍新生儿吃奶,要把它割掉。
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应该知道,新生儿颊部的脂肪垫
是每一个正常的新生儿所具有的,它不仅不会妨碍新生儿吸奶,
反而有助于新生儿的吸吮作用,属于新生儿的正常生理现象。
本病属于良性疾病,一般没有并发症。
有些落后的地方仍有习惯用针刺破马牙,患儿可因此造成细菌感染,由于患儿年龄小,抵抗力低下,严重的细菌感染可以直接进入脑组织以及血液循环,可造成脑炎以及脓毒血症。
可影响到孩子智力、运动发育,脓毒血症可直接危及生命,故应引起重视。
马牙的高发人群婴儿在未出牙以前,牙龈上出现米粒大小乳白色或乳黄色小硬块。
婴儿马牙一般不表现症状,如若硬块较大时,会有齿龈胀痒,疼痛,患儿可表现摇头,烦躁,咬奶头或拒食,啼哭等现象。
马牙的预防方法对吸乳及日后出牙无碍,一般无须处理,数
周后回自行脱落消失。
如不及时脱落则可成为局步刺激物,如有污染也可能发生炎症。
如却有妨碍,可用2%红汞消毒,用消毒针挑破上皮珠,放出白色物质即可。
因此,新生儿的“螳螂嘴”、“马牙”千万不能用针挑刀割或用粗布擦拭。
因为在新生儿时期,唾液腺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口腔粘膜极为柔嫩,比较干燥,易受破损,加之口腔粘膜血管丰富,所以细菌极易由损伤的粘膜处侵入,
发生感染。
轻者局部出血或发生口腔炎,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