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强化了抒情效果。
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
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
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
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
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
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
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
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
2. 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简或选)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
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简)
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的艺术效果。
②表示时间推移,表
倒叙手法
大概产生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
诗中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念归的真实情况。
《采薇》末章好在哪里?答:末章好在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天与春天,构成鲜明的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征时间的久长。
终于归来却莫知我哀,一是痛定思痛更加伤心,二是音问隔绝的情况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
想让共叔段取代哥哥嫡长子的位置而继承群位,由于丈夫郑武公的反对,姜氏没能达成目的,郑武公去世后庄公继位,应母亲的请求将弟弟封在京邑,共叔段在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在姜氏的支持下对郑庄公形成巨大威胁。
郑庄公老谋深算,对共叔段采取纵容的态度,时机成熟后,派兵伐段,夺取了他的封地,迫使他流亡异国。
2.郑庄公形象答:郑庄公有计谋,城府深。
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是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
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首先,他对共叔段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公叔段的不义,所以姜氏请京,太叔收二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其次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不加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不进行教育,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行。
3.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有人也称春秋笔削,是我国古代的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修《春秋》只对史实进行叙述,不加任何评议,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通过微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
4.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通过对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争权斗争的描写,刻画了庄公的阴险狡诈,姜氏的偏心狠毒以及共叔段的骄纵贪婪,揭露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七、秦晋崤之战
一、秦、晋两国本是同盟国,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称霸天下,两国又联合对郑国作战,但裂痕旋生,这是秦亚崤之战的原因。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秦穆公为了取代晋国称霸中原。
晋国在崤之战中战胜了秦国,证明晋文公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
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器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
战争描写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
此篇即体现这一特点。
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赛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
秦国方面,塞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交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
秦败已成定局。
本文在事件的记叙中,刻画人物形象,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够幡然悔悟,引咎自责,不失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
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
由于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来压制百姓的批评言论,使百姓忍无可忍,本文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艺术特色:整段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反复陈说,深刻有力。
另外,多用比喻,
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
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
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悬梁刺股
苏秦形象: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
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犭,取聊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辨,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
1.鲁仲连是如何批驳辛垣的投降主义主张的?鲁仲连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反受其害。
其中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最后归结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耀富贵的美梦。
2.鲁仲连的性格特征(形象):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辨,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已任。
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3.分析鲁仲连批驳辛垣衍德过程:鲁仲连通过平原君见到辛垣衍,抓住其只顾个人安危的心理予以痛斥,他一面揭露秦用强权役使士子和百姓的暴虐本质,一面表示秦国一旦吞并天下,他宁可赴东海而死,也不坐其臣民的决心,他不仅用希望用大义感动辛垣衍,而且表明早已有救助赵国的谋略,接着他援引,历史的实例,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说明帝秦的危害,又一殷纣对待三公的暴行,说明秦王必将同样对待投降他的诸侯,魏王也不会幸免,再用邹、鲁小国不向大国屈服的事例,激励魏国在战场上与秦国一决胜负,最后点明,一旦秦王称帝,不仅魏王不也会失去以往的宠幸,一席话使辛垣衍无地自容,不再说帝秦的事情了。
,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们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皙;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本文成功刻画了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他不以师长自居,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比学生稍稍年长一点罢了,他理解学生平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问题,他对学生的才能,特长也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
这一位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冉有、公西华小心谨慎,格外谦虚;曾皙与众不同,淡泊洒脱,但又好学勤问,最后还向孔子求教。
6.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
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
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7.说明曾晳的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
第一种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
认为曾晳所描绘的是一种古人祭天求雨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频,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因此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国家。
这种举行古礼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向往之。
第二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孔子一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不免有些愤世嫉俗之情,他表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曾皙希望过淡
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成语:君子远庖厨。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宣扬仁政,反对暴政,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描绘了富民,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
这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在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孟子笼统地反对使用武力,似乎脱离实际,而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心肠实现王道,又显得过于天真。
(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
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
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善用譬喻,长于推理。
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8、《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孟子仁政包括三方面面容: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
尤其是他的“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着最基本的生活权利。
这种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仁政主张表现了孟子对于现实的憎恶,对于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其“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实质上是同情百姓,要求统治者要保护百姓的生活;
2)、把仁政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的道德觉悟,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体现了他的性善论,但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他希望统治者推恩,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
这种主张在历史上发挥了进步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较强盛的时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仁政。
9.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作者写此文时运用的论辩艺术,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高超论辩技巧。
此篇文章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开始的谈话有分歧,但是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先引用齐宣王的一段小事,表示对齐宣王的理解,缩短了心理距离,继而又批评齐宣王的“不为也”,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又从另一角度讲了仁政的威力,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为对方着想,把对方巧妙地引入到自己的论题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10.本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在于语言。
文中许多比喻极富表现力,如“缘木求鱼”、“挟泰山以
超北海”、“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
此外,逼真的对话语气、排比、
指出思想意志是关键,主宰意气情感;意气情感是充满体内的力量。
思想意志到哪里,意气情感也就跟到哪里。
所以要坚定自己的思想意志,也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情感。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核心思想。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国与国之间不该攻杀,这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是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发,造成人民种种苦难而提出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中《内篇》七篇。
具有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鲁迅认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就是庄子,鲁迅评价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寓言有:鲲鹏之变,不龟手之药,御风而行,藐姑射山之神人。
2.《逍遥游》论述思路:开头采用先破后立,由反入正的方式,提出逍遥游的论题,先从空间着眼,再从时间着眼,然后从自然之物转到社会人世,说明万物的均有所待,都有局限,都不是逍遥游。
逍遥游无所依赖,无所局限,遨游于天地之间的绝对自由。
这是全文最重要的论述。
接着用故事依次说明“至人无已(不夭斤斧),神人无功(藐姑射山之神人),圣人无名(许由不接受天下)”,即逍遥游境界的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部分中提出论题,由后面的故事予以阐明,文理相生,引人入胜。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开宗明义第一篇,说明人生意义和目的在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遂自然之性,适应天地之变,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这体现了庄子肯定一切事物相对存在与发展变化的观点,也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弃。
但是逍遥游毕竟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实际上并不存在。
它是脱离现实,自我陶醉的精神追求。
6、《逍遥游》的艺术风格本文在艺术上十分成功,是《庄子》中的代表作,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
其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有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3)语言技巧十分高妙,文采丰富,挥洒自如,节奏感强,层出不穷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
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丰富的神话,动人的寓言,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出人意料的时空变幻,使文章有一种天马行空、河汉无极的诡谲风格,文。
《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经”指的是《诗》《书》《乐》《春秋》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心如结”的含义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
(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共有47个比喻。
主张人人应当自我勉励,努力学习,荀子主张人性恶,所以特别重视后天的教育与教化,改恶为善,有赖勉学(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简或选)“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说明用心躁也。
比喻形象性强,便于理解,增强说服力。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引用《诗经》语句证明自己的论点,即引成词以明理,很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