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所罗几之歌>描述了芙国黑人在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境。
本文通过对姓名、天人合一现念等的分析。
展示了小说丰富的非洲传统文化意蕴。
关键词:托妮·美里森;所罗门之歌;文化;传统;断裂
1975年出版的<所罗门之歌>(sollg 0f sololIg咖m)公认是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英里森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北方中产阶级黑人青年奶娃的成长过程。
莫里森的小说具有丰富的非洲传统文化意蕴,伴随着奶娃的成长,文化传统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姓名的意义
在传统非洲文化里。
黑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只有被恰当地赋予名字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纳德·W·贝尔在其专著<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中指出:。
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需由父亲起名,并且叫他的名字,他才能成为完整的人——满图(1IIunnl)。
否则,他只是一种叫肯图伥.mlm的物质⋯⋯很快被人忘掉。
”因此,在非洲,名字是一种身份.没有名字的人就没有根。
在‘所罗门之歌>中,姓名的主题贯穿了始终。
二、保存记忆
非洲是盛产民间故事和歇谣的地方。
莫里森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黑人民间故事和歌谣。
并进行现代性的转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存。
(一)对民同故事的运用。
小说中,派拉特收藏父亲的尸骨取材于非洲民间故事中班戈的传说,借此体现了做人的道义和职责。
除外,<所罗门之歌>中还有飞翔、非洲男性的成人仪式(打猎)、莱娜山谷的故事等。
“神话和传说不仅帮助她重构了美国黑人文化框架,还为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涂上了一层魔幻色彩。
咽
(二)对民间音乐的运用。
莫里森曾指出,歌唱同飞翔一样是黑人天性中最具有本质性的东西。
<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丽芭和哈格尔把歌唱当作生活的常态。
一直到死。
对派拉特和奶娃而言,不周的歌唱动机造就了他们对传统歌谣。
所罗门之歌”的不同诠释。
在小说中。
歌谣也成为保存民族历史的载体,并作为一条线索,引导奶娃破解身份之谜。
(三)对名字的珍藏。
派拉特在父亲遇害后,用母亲留下的铜手饰打制了一个小盒子,每天当耳坠带着,里面珍藏着父亲写的名字。
从全书寻找家族真实姓名的线索来看.莫里森显然赋予这一意象更多的灵魂意味。
在小说结尾。
派拉特将象征自己灵魂的铜盒埋入父亲坟中。
于是她和父亲的灵魂都找到了归宿。
当她倒在吉他的枪下时。
一只鸟却将铜盒衔起。
飞向远方。
奶娃由此明白,“无需离开地面,她就能飞了。
”至此,派拉特对名字的珍藏与非洲的飞翔传说及姓名文化融为一体。
三、天人合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人与非洲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非洲文化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应。
(一)崇尚自然。
<所罗门之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荨崇。
无论贫穷的派拉特.还是发迹的黑人地产商麦肯·戴德二世.都枧。
林肯天堂”为最美的人间至境。
林肯天堂虽是一个逝去的梦,那里却孕育了“自然之女”派拉特。
离开“林肯天堂”的派拉特逐渐成为非洲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引路人。
是作家极力正面刻画的。
自然之女”形象.其生活习惯、生存环境里所透躇出的自然、质朴气息正是作家所推崇的自然美。
(二)凡人通灵。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具有浓郁魔幻主义文学色彩的小说。
里面的许多人物具有超验的能力。
派拉特的父亲死后。
亡灵一直跟着派拉特兄妹俩。
并适时对他们引导。
派拉特与哥哥分手后,由于派拉特没有放弃责任,背负着父亲的遗骨,父亲的亡灵也就与她如影随行。
只向她显现了。
(三)渴望飞翔。
人没有翅膀,却时刻向往天空,<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就把飞翔当作梦想,并且真的飞上了天空一再没有比黑人纵身飞向天空更能反映其“天人合一”的观念了。
黑人渴
望飞往天空。
体现了黑人对天的认同。
把天空视为灵魂的归宿。
四、眷恋土地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莫里森一直把黑人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视为非裔美国人的立身之本。
黑人要在美国取得和白人一样的地位。
就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
如此才能真正获得精神的解放。
参考文献:
【1】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李美芹.莫里森的非洲情结忉.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