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马店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中吕】阳春曲·春景①(节选)
【元】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②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①中吕:宫调名。
阳春曲:曲牌名。
春景:曲题。
②觉来:醒来。
(1)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_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2)“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的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北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口花花映浦。
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释)①聊逸豫:偶尔寻一点欢乐;②归时数:由时运注定;③争:怎么;④我辈:我等,我们,一说“我悲”。
(1)这首词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词中口处,填入你认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
(2)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8.古诗鉴赏。
庐山杂兴
宋·惠洪
别开山径入松关,
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
一池寒水动秋山。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间秋色,但表现的景物不同:前一首“半在云间半雨间”突出了庐山________的特点,后一首则用“无数峰峦远近间”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_”字。
(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描写了山在水中的倒影,但展现的画面及带给诗人的感受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
(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1)窗有日;夜泉清
(2)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或者通过从果落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解析】【分析】(1)题干中问“时间”就是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日”“夜”。
(2)“果落”、“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
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颂钓者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
(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暮热游荷池上
(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侬:我。
②披襟:敞开胸襟。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
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
“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 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全在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 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
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4.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15.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
(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
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16.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
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
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
”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1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
(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
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2.(1)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写几枝初开的杏花红雪般堆在土状,点点青山如画屏一样隐现在屋上。
一个春季,能有几天这样明媚、晴朗?阳春三月的景致令人陶醉,只适合醉眼朦胧地而不适合清醒地去欣赏。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残花酿蜜,细雨和泥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让人感到的反而是暖暖的春意。
把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
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1)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自得)、喜悦的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归纳为:残花酿蜜(蜂酿蜜),细雨和泥(燕衔泥)、窗外莺啼。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歌前两句描写春花,春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沉醉不愿醒。
从内容上来看,第四句点明三春景,是对前三句的概括,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3.(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
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C
解析:(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
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
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⑴C;
⑵(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
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呢,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注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5.(1)“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2)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后,向秀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怀念。
“烂柯人”,借用的是晋人王质的故事: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下棋,看完后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这里抒发的是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悟到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于是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尾联中的“长精神”展现了一种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⑵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6.C
解析:(1)C
(2)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并不是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而是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2)结合这两句的意思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因此这两句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据此分析答
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7.(1)示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
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
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
(言之成理即可)
(2)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
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填字。
本题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如: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
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百花花映浦”,美极了,据此空缺处可填“百”;也可填“桃”,因为从后文的“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会让人想到桃花,而且开头第一句也点明季节是春季,桃花开放的季节是在春季;也可填“春”,因为诗歌写的就是暮春之景。
(2)下片侧重抒情,诗句“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表明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有及时行乐的思想,被贬后有隐退的想法。
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
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不同点:《岳阳楼记》表达自己被贬后虽有失落,但仍心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
本词借“聊逸豫”“归时数”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
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
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
(言之成理即可)
⑵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
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两篇作品的思想感情。
分析时应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