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典是炎黄之父,太典是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典是炎黄之父,太典是谁?
标签:
杂谈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说炎帝、黄帝的父亲是少典。
少典是炎黄之父,他的名字为何不叫“典”而要叫“少典”呢?熟悉中国远古史的朋友,可能会想起夏朝有太康、少康,商朝有太甲、小甲。
根据古人命名的习惯,“少典”的“少”,应该有所对应。
因此,笔者推测,在少典之前应该有个“太典”或者“典”。
沿着这个思路,笔者在一部分姓氏的族谱中找到了根据,有的族谱说烈山氏就是“太典”。
综合研究各种史料,笔者认为,烈山氏、神农氏、炎帝并非一人,三者各有所指,在先秦文献中具有明显区别,汉朝以后才混为一谈。
目前河南、陕西等地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农业化时代。
烈山氏,“烈”在古汉语中是“烧”的意思,“烈山”就是烧山的意思。
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载:“益烈山泽而焚之。
”原始社会有刀耕火种的历史。
烈山氏,应该是远古时代探索农业化道路的先驱者。
而神农氏,并不是第一个发明了农业的人,而是将农业发扬光大的人。
根据《国语·鲁语上》的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笔者推测,神农氏就是烈山氏的儿子柱。
这一段引语,有的文献又将“柱”写成“农”,可能“柱”又名“农”,古人因“能植百谷百蔬”而称之为神农氏。
烈山氏氏族分化成了神农氏(炎帝一系)和有熊氏(黄帝一系)两支。
神农氏走上了农业化的道路,成为中原诸部落的首领,而有熊氏则继续过着游牧生活。
近代学者考证,黄帝部落是游牧民族,就连黄帝的“黄”字也是兽皮的意思,跟现代人容易联想到的黄色、黄土、黄河等词语迥异。
黄帝所率领的六支军队“熊、罴、貔、貅、兕、虎”,都是兽名,应该是由六个游牧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
所谓“有熊氏”,“有”在古代汉语中多为助词,没有实际意义,比如夏朝也可以说成是“有夏”,中心词应该是“熊”,也就是六个部落中的核心部落。
神农氏繁衍了炎帝一系,有熊氏繁衍了黄帝一系。
关于炎帝,后世多认为炎帝是世袭的帝号,有若干世,最常见的说法是“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
至于黄帝,普遍认为只有一个。
《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
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
”由此可见,第一个称“赤帝”(炎帝)的是魁隗,他继承了神农氏的功业。
“魁隗”,按照古音连读就是“轨”。
不少文献也将第一代炎帝称为“帝轨”。
《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
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
凡八代,及轩辕氏。
”据此,炎帝一系的世系为“炎帝魁隗—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哀—帝榆罔”,世袭了八代520年。
但是古人又说炎帝在位120年(或者寿120岁)、帝临魁在位80年,合计父子两代已经达到了200年,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炎帝在位120年,应该包括烈山氏以来的三代人。
史载第七代炎帝哀以后,神农氏部落势力衰微,帝哀的儿子、孙子两世不在位,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后来,帝哀的曾孙榆罔跨代继承“炎帝”称号,与正在依靠武力征伐天下的黄帝发生了冲突,并被黄帝打败,最终与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组成了原始华夏族的核心。
炎帝朝代应该从烈山氏算起,一共12代八帝520年。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文献和《史记》都说“黄帝姓公孙”,这个“公孙”和后世的姓氏“公孙”一样,应该是有原由的。
诸侯之孙才能称为“公孙”,因此黄帝应该是炎帝朝代诸侯国的国君。
那么,黄帝是哪个“公”的后代呢?尧舜禹时代,已经有了较为健全的诸侯分封制度。
诸侯制度的起源,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授予某某部落、某某氏族的首领某个称号、某个封地。
笔者推测,炎帝时代已经有了分封制度。
一些姓氏族谱记载有熊氏的世系是“少典—勖其—巨駓—芒昧—夷栗—伯坚—赫胡—封胥—依卢—启昆—黄帝”,说黄帝是少典的若干代孙,而少典是烈山氏太典的次子、神农氏柱之弟。
神农氏柱封少典为有熊国诸侯。
黄帝是少典的第11代孙,而末代炎帝榆罔也是神农
氏柱的第11代孙,两人同辈,俱为烈山氏太典的第12代孙。
因为炎帝、黄帝结成了部落联盟,亲如兄弟,后人将二人附会成了亲兄弟。
炎帝、黄帝真正的共同祖先是烈山氏太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