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教学反思
人际交往教学反思
人际交往教学反思1
一、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

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

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

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

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得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

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猜,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

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

与同性交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不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与异性交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二、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

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岀牺牲,以使别人欢愉。

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

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
“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让你先打好了。

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与对峙。

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只要得一声夸奖,什么付岀都是值得的。

然而,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三、不能没有依靠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

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

他过分信赖依赖对象,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来没有给对方些许的心理支持。

如果他只依赖某一个人,就会既不愿意也不允许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

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并且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 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

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

如果您有以上这些问题,不妨找心理治疗师,从医患交往开始,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

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的确,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

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所谓“挫折”就是当人们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干扰和障碍,致使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己,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中小学学生表现尤为明显。

人际交往教学反思2
1、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设计巧妙,按照:激疑一一明理一一反思一一实践行动的预设开展,教学效果比较好。

2、以学生感兴趣的综艺娱乐中国好声音为话题,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得刚开始上课就岀现了小高潮,学生争先恐后的场景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情景材料选择适当,情景激疑法使用到位。

重点攻破自然而然,水道渠成。

巧妙的设置情景,顺利的过渡到唇枪舌战的辩论赛活动中,为学生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平台。

另外生生互动,任务驱动,顺便让学生在辩论中感受到与父母沟通的艺术。

4、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使本节课充满了趣味性、新奇性、针对性。

5、木节课中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选取整合,为学生扩充了很多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这样扩充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6、最后巧用学生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的视频收尾,从而对学生提
出了希望,让学生感悟自己应该正确的享受网络,做网络的主人。

同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语言表达有些随意、不太规范;
2、课堂中的设问存在欠缺,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过于宽泛,岀现了预设外的答案,导致课堂导向偏离的趋势;
3、板书生成不自然,显得生硬;
4、处理最后一个知识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简单仓促,没有作以展开式的处理,这样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中的触动就会大大减少, 从而使教育引导作用大大削弱。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不断探求其中“乐趣”的同时,我也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

人际交往教学反思3
《学会人际交往》作为八年级学生的一节心理健康课。

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要想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就要摆脱以往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僵硬模式,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使课堂行进在对话教学的天空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是师生对话,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恰到好处的提问,循循善诱的启发学生去回答。

如上课伊始,用心理游戏导入,
并进行及时提问,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其次是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学生表演《说话的艺术》,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并针对这一幕情景剧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大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了吗?学生进行讨论,这种对话增加了开性问题在教学中的份量,将问题的解决权交给学生去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对话的机会,进而体现了这门学科的开放性的特点。

再次是生本对话。

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知识,并获得有效信息, 实现学生与文木的视界融合,从而扩充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人际交往教学反思4
阴差阳错报了心理健康xx的学习,对从未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我的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参加第一次学习后才知道要完成这么多的任务,还要开课。

无奈之下上网找课件修改课件,准备上课。

抱着忐忑不安的心去开了一节课,课堂上有让我难忘的片段,也有让我惊讶的瞬间。

真是让我百感交集。

现将木次课做如下反思和整理:
1、教学理念上:
本课的选材和设计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实际。

当了近一年的班主任,让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得更深入,而这也将有利于我心理工作的开展,木课的设计来源于我平时发现的学生实际案例。

2、教学目标上:
木课的目标总体上基木达成,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准则,体验到了共遵准则对维护友谊的重要性,也一定程度上训练了交友能力。

3、教学设计方面:
木课的设计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选材也是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易引起学生共鸣,不过在最后环节要是能联系学生自身,而不仅仅限于探讨小云的案例,效果会更好。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学生来说,一堂吸引他们的课是联系他们生活实际,能产生那么一点心灵触动的课。

在此次课上,学生反映还是蛮热烈的,也愿意讲述自己的实际情况,敞开心扉和同学分享,也很喜欢这种课的氛围和基调。

不过由于是第一次上心理课,师生之间未建立起更深厚的友谊,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同学还是少了点,都只愿意在小组内分享, 这限制了集体的力量,需要教师去总结反思。

5、突发事件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在本次课上,班级里有个学生非常活跃,记得在分配任务时,他极力要求一个学习任务,可到最后却又不肯发言。

在后来,还说出了一句令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震惊的话语。

当时,我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事后细细反思,要是能将其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该多好, 有点遗憾。

所以,今后将要不断训练和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

6、团队合作是进步的源泉:
设计这堂课时,一个人埋头苦干,默默思索。

试上时,总觉得个别环节思虑不周到,但就是找寻不到病根在哪。

后来,集体评课后, 恍然大悟。

相信如果下次再上这堂课,效果会更好!这就是合作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