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插秧歌》优质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轻松备课精品课件(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1:初读《插秧歌》,感悟音乐美
• 插秧歌 [宋]杨万里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 反复朗读这首诗,认真体会诗中的韵律美和
节奏美。在此基础上,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体现 诗歌韵律美和节奏美的。
• 颔联点明了雨中抢插秧苗的情形,从“盔甲”防护之 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中,不难 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 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都没有,如此便写出了抢插 的紧张程度。
• 最妙的是尾联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送 饭人赶紧照看好那帮鹅鸭。诗人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 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 之感。
表达的情 感
充满了劳动的欢欣, 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形象表达了劳动的紧张
和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 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参考:活动4第2题
• ①从精神内涵上看,两首诗都表现出劳动者 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
• ②从场景画面上看,两首诗都写出了众多的 人物共同劳作的场景,富有形象感、画面感。
• ③从语言表现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当时活 泼生动的口语,动词的运用比较突出。
课堂练习
• 一、阅读《插秧歌》,回答1-2题。 •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
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 B.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
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 C.后四句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
• 1、《秧歌》一诗 中,诗人一共描写了 哪几个劳动场景?请 结合诗歌加以概括。
• 2、结合诗中词句, 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 江南农家紧张忙碌而 又秩序的插秧的情景。
参考:活动2第1题
• 一共描写了4个劳动场景: •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抛
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 • ②“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
活动3:三读《插秧歌》,品味语言美
• 1、诗歌首联连用四个动词 “抛”“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诗 人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简要分析。
• 2、《插秧歌》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 乏新奇快语,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 3、这首诗在描绘劳动图景时都运用了多种艺术 技巧,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 运用到大量的动词, “抛”“接”“拔”“插”“唤”“歌”“低头”“折 腰”“不答”等词,不断地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 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活动2:再读《插秧歌》,赏析画面美
• 这首诗描写的是古 人劳动场景,我们从 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 常生活与劳作场景, 让我们走进诗人描摹 的场景,感受诗人的 情感,体会其中表现 出的劳动之美。完成 下面的学习活动
参考:活动3第1题
• “抛”“接”“拔”“插” 等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 景: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 所能,配合默契。 “抛”“接”“拔”“插”准 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 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了劳动 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参考:活动3第2题
•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 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
积累任务:素材积累
• 一、课文材料运用示例 • 课文素材运用: • 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流而上,
到达理想彼岸。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 响其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 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 插”,这是杨万里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 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精神。劳动虽然也让人 劳累,但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 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
学习任务:《插秧歌》
• 杨万里描写自然美景和 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诗很多, 成就也很大,这些诗一直 为人们所称道。《插秧歌》 就是其中的一首。淳熙六 年(179)春,杨万里常州任 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 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 你插过秧吗?描述一下 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 插秧的场景。 辛劳,作该诗。
参考:活动3第3题
• ①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 示了插秧的繁忙景系。“抛”“接”“拔”“插”四 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少分工严密、配合默契低 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忙碌不停 的场景。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折腰”的动作,生动 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 的紧张与忙碌。 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 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 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 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 家的勤劳。 • D.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农事诗,反映了作者时代的农业生 产活动,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
• 2、《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 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鳌蓑是甲”看似 “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 要赏析。(6分)
角度
表现手法 的运用
劳动场景 的描写
表达的情 感
表4-1:两首诗的差异比较
《芣苢》
《插秧歌》
参考:活动4第1题表4-1:两首诗的差异比较
角度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 的运用
采用重章叠句
运用白描、反衬和对话
劳动场景 的描写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
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 全过程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
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 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参考:活动1:节奏与押韵
插秧歌
“接”不押韵,可否换 一个字?换成哪个字?
• 田夫抛秧田妇接,• 田夫/抛秧/田妇/接,(jie) • 小儿拔秧大儿插。• 小儿/拔秧/大儿/插。(cha) • 笠是兜鍪蓑是甲,• 笠是兜鍪/蓑是甲,(jia) • 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从头上/湿到胛。(jia) • 唤渠朝餐歇半霎,• 唤渠/朝餐/歇半霎,(sha) • 低头折腰只不答。• 低头/折腰/只不答。(da) • 秧根未牢莳未匝,• 秧根未牢/莳未匝,(za) • 照管鹅儿与雏鸭。• 照管/鹅儿/与/雏鸭。(ya)
• 白描手法。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 热火朝天的插秧图。
活动4:比较阅读:《芣苢》与《插秧歌》
• 1、从表现手法运用、劳动场 景描写和表达的情感三个方面, 分析《芣苢》《插秧歌》的差 异,填写表4-1。
• 2、两首诗歌产生的时代相距 十几个世纪,诗体不同,所表 现的劳动内容也不同,但两者 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相同 之处在哪里?
参考:活动1:韵律美和节奏美
•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 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 相映成趣。
•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 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 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6分)
•谢谢!
• 3、“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 泉脉。” ,唐王维的《春中田园作》诗中提到描绘了春 天的田园景象和农民的劳作,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 农民的勤劳。
• 4、“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 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宋代虞似良的《横溪堂春晓》 诗中生动描绘了春天插秧后的田野景色,以及白鹭在田 野中自由飞翔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农民的辛勤。
• ②侧面环境烘托。“笠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 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 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 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 紧张。
• ③比喻手法。“笠是兜鍪囊是甲”巧妙地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 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 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张。
•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题中的“泊”
字便可见出;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且颔、 颈两联对仗颇为巧妙。 • B.首联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表达了自己因王程之 便而得以游赏吴中佳胜的幸运之感,渲染了喜庆的氛 围,奠定了全诗愉悦的情感基调。 • C.颔联中,诗人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 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游历过的三江五湖,时间、 空间都延伸扩大了。 • D.“眼底云山苦见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明 明是诗人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说成是眼底云山依依 挽留自己。
•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 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雨 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插秧不辍, 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 ③语言描写。第七、 八句以田夫的口吻说这 块田还没插完,让送饭 人管好鹅鸭,不要让它 们破坏了秧苗。连送饭 人也被安排了护秧苗的 任务,于是江南农家紧 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 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 前。
• 适用角度:劳动 文化传承
• 二、关于“农事”的古诗词名句 •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话出自李绅
的《悯农》,表达了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自然规律, 强调了农业生产的辛勤与收获的喜悦。
•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同样出自李绅的 《悯农》,描绘了农民在炎热的中午依然辛勤耕作的情 景,体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
杨万里
课前任务:杨万里
• 杨万里(1127年— 1206年) ,字廷秀, 号诚斋,自号诚斋野 客 。吉州吉水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 与陆游、尤袤、范成 大并称为南宋“中兴 四大诗人”。因宋光 宗曾为其亲书“诚斋” 二字,故学者称其为 “诚斋先生”。
•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 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 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 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 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 斋体”。
中插秧图。 • ③“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呼
唤早餐图。 • ④“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
夫应答图。
参考:活动2第2题
• ①动作描写。第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 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虽直白却传 神,描绘出全家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第 五、六句通过写插秧人无暇吃早饭和劳作的肢体动作,表现 农事的紧张与忙碌。
•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 泊平江百花洲 • 【南宋】杨万里
• 吴中①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 半世三江五湖棹③,十年四泊百花洲。 •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 【注释】①吴中:指苏州一带。②王程:指被君 王差遣办理国事的旅程。③棹(zhào):船桨。
•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 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 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 有《诚斋集》等。
诚斋体
•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所创诗体名。具有如下特点: • ①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
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 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 山拦。” • ②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 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 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 • ③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使诗歌就像日 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 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