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文天祥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天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出示文天祥图)
二、新课:
1.学习生字词: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②出示课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脍炙人口、日趋腐朽、被俘、铿锵、关押、刑具、囚室
这些词语中,哪个生字的字音容易读错,你快把正确的读音提示给同学们。
(重点读:脍)
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给同学?
2.整体把握课文:
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分段)
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段)
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
(第2自然段)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
(第3、4自然段)
文天祥拒绝劝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5—8自然段)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
(第9自然段)
3.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阐述。
汇报、交流:围绕“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来抓重点语句感受。
(1)第3自然段
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看图激情。
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
(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2)第5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引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朗读
(3)第六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朗读。
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4.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5。
拓展: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板书设计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钢琴之王”的微笑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2。
知道“钢琴之王”的几次微笑有什么不同,能够抓住李斯特的言行体会李斯特优秀的品质.感知李斯特的表现与姑娘心里变化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抓住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写出感受。
4。
懂得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予以诚挚的帮助,这种帮助往往会使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教学重点:
知道“钢琴之王”的几次微笑有什么不同,能够抓住李斯特的言行体会李斯特优秀的品质。
感知李斯特的表现与姑娘心里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抓住李斯特的言行体会李斯特优秀的品质。
感知李斯特的表现与姑娘心里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放音乐)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首曲子就是“钢琴之王"李斯特的《爱之梦》,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这美妙的琴声一同走进1832年的那一场特别的演奏会。
二、自学感知,体会人物性格
1。
出示:
(教师配乐朗诵)
姑娘捡起一束鲜红的玫瑰,深情地送到李斯特手中:“先生,您是我一生中最伟大、最可敬的老师,感谢您那颗金子般善良的心!”
提问:这位姑娘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呢?让我们更近的接触李斯特,从他的言行中去寻找答案,从他的微笑中去寻找答案.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1)画出描写李斯特言行的句子.
(2)写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学生汇报
(1)“我是李斯特。
"李斯特微笑着说,“听说我的一位学生住在这儿,明天就要举办钢琴演奏会,我想这个人肯定就是您了。
”
还有谁画的也是这句?——这是李斯特的第一次微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微笑”——和蔼(换亲切)
“您”—-有礼貌
即使是面对着这样一个冒充自己学生的人,李斯特仍能微笑着说,足见此人-—胸襟广阔、够绅士、对人亲切
调转话题:此时姑娘的表现如何?(指名声朗读)
总结:真是羞愧难当啊!
板书:羞愧
李斯特又是怎么说的呢?
比较:“姑娘,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好吗?”李斯特温和地说。
“姑娘,告诉我是怎么回事?”李斯特说。
“好吗?”“温和”-—亲切(读出来)
(2)李斯特很同情姑娘的遭遇,他沉吟片刻,说:“来吧,姑娘,把刚才弹的那支曲子继续弹下去,让我听一下。
”
姑娘的遭遇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姑娘得出身-—贫苦,可能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到别人的歧视;她的父亲-—病了,需要许多的药品来维持生命;她的母亲——给别人洗衣服,而且全家人都靠着一点点收入而生存,难怪姑娘的面色如此苍白呢!姑娘会干些什么呢——弹琴,如果能把琴弹好,就会怎样呢?——
教师总结:对呀,你们真是一群善解人意的孩子,李斯特听了姑娘的遭遇肯定是有了和你们一样的感受,因此,他在沉吟片刻之后,说——
指导朗读:读出同情——;读出渴望给予的帮助——;读出发自内心的一片真情——
(3)“你也会弹得同样好。
”李斯特微笑着说,“你瞧,我刚给你上了一节练习课,现在你可以向任何人说你是李斯特的学生了。
”——这是第二次微笑
李斯特的练习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指名生读。
其余生概括一下内容是什么?
提炼:听—-点评—-示范
教师总结:是呀,咱们中国古代还有一字之师的故事呢,有何况是指导加示范了。
“你也会弹得同样好.”——对姑娘技术的肯定以及自己的期望。
对于李斯特的这节“练习课"以及收自己为徒的决定,姑娘又有何反应?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出示:
“先生,这……这……”姑娘惊讶极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惊讶的是什么?
惊讶——人格高尚
是啊,当别人侵犯了自己的权力时,没有一丝指责,而是用心的帮助姑娘弹好曲子,足见李斯特是多么善良的人哪!
板书:善良
(4)李斯特除了上了这节“练习课”,还有没有更出乎姑娘意料的事情呢?
“怎么?不想要我这个老师吗?”李斯特打趣地说,“明天,我准备和你一起登台演出,来个师生同台献艺,怎么样?”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李斯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姑娘,才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也是最能帮助姑娘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
“先生,您真是太好了!”姑娘激动地握着李斯特的手,眼泪又流了下来。
所不同的是,这次流的是感动得泪水。
此时没有对姑娘过多地描写,请你大胆想象一下,姑娘此刻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
(知道自己冒充他的学生,不但不指责还亲自指导自己练琴,甚至愿意以师生的名义和自己同台演出;不因自己贫穷而看不起自己,而是更加深切地来帮助自己;不仅琴艺高超,更高的是那种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品质)
总结:对一个从未相见且一贫如洗的姑娘,李斯特能够做出如此举动,足见他是一个
三、重温演奏会,揭示文章道理
1。
默读17——19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的小城歌剧院()的琴声
()的演奏( )的观众
总结:
在(座无虚席)的小城歌剧院里飘荡着(如诗如画)的琴声,李斯特(炉火纯青)的演奏,使全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就在演奏会即将结束之际,上演了课始出现的那一幕:
姑娘捡起一束鲜红的玫瑰,深情地送到李斯特手中:“先生,您是我一生中最伟大、最可敬的老师,感谢您那颗金子般善良的心!”
2。
深看第三次微笑
面对姑娘如此深情的表白,李斯特又有何表现呢?
李斯特也把一束金黄的郁金香送给了姑娘。
他微笑着说:“祝贺你演出成功。
姑娘,你是我所有的学生中最勇敢的,居然没有通知老师一声,就加入了我的学生的行列.”——第三次微笑
(1)读出“祝贺”:姑娘的技术真好!
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姑娘一夜成名,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2)从后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前一句是真诚的祝贺,后一句是善意的指责。
这里的“勇敢”不是在肯定姑娘的做法,而是一种“反语”,一方面提醒学生姑娘的这种做法的不当,一方面体现了李斯特的宽容、大度.但无论祝贺还是指责,李斯特都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
教师总结:这句话中所蕴涵的意思恐怕只有姑娘和李斯特才明白吧!
板书:真诚
此时此刻,姑娘的脸又红了,这次的“红"又是什么原因呢?(有喜悦、有感谢、有激动、还有一丝羞愧)
板书:百感交集
3.体会姑娘话中的道理
是呀,此时姑娘的心中一定感慨万千,让咱们一同读出她的心声吧:
“您不仅教给了我演奏的技巧,而且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只有点滴的帮助,对身处困境的人来说也如黄金般珍贵.这种帮助,足以使人铭记终生。
”
(1)姑娘说的话很含蓄她说的“人”是谁?——“我”;“有人”又是谁?--您
是啊,其实她是想说:当“我”冒充您的学生被您发现时,是您,才使我;当我为极其普通的演奏会收入甚微而苦恼时,是您,才使我;当“我”
时,是您,才使我。
(2)你们说这对姑娘来说真的只是“点滴”的帮助吗?
不是,是比黄金还要珍贵.—-读出来
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你肯于去帮助他,即使这帮助对于你来说微乎其微,但对于需要的人来说也是万分的珍贵,用你的一双手,一份心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吧!让我们铭记这句话—-
四、回顾整理,体会文章写作特点
1。
文中三次出现“钢琴之王的微笑”,这三次微笑除了时间、地点、情景不同之外,还有何不同呢?写下来。
(1)表达意义:第一次——给人的外在印象(亲切之笑)
第二次—-为人处事的方式(善良之笑)
第三次——对于他人的评价(真诚之笑)
总结:文章还有一处提到了钢琴之王的微笑,—-题目。
为什么要以它为题呢?
这三次微笑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的线索。
板书:线索
(2)对姑娘的影响:第一次——李斯特的和蔼亲切使姑娘倍感羞愧;
第二次——李斯特的为人谦和善解人意使姑娘从惊讶到感动;
第三次——李斯特的真诚使姑娘百感交集。
总结:其实,这也是文章的一个线索,只不过是隐藏在文中,我们细细读罢才能够找到的,我们称之为--暗线。
五、作业
文章学毕,李斯特这位钢琴之王最让你记忆犹新的是那次微笑呢?这个故事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呢?选择其一写一写。
5 井冈翠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8-9自然段。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首先看老师写课题。
2、师:说说你由题目所产生的联想。
学生展开联想,教师适时评价。
3、师:让我们通过文字来感受井冈翠竹吧!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着井冈翠竹都写了些什么?画画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读完课文后,注意自学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可分成几部分。
(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井冈翠竹的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
)
3、质疑: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三、品读,理解感悟—-翠竹的形态令人难忘。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
2、汇报交流:形让人难忘
(1)预设句: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a学生自主汇报。
b这个句子是在描写翠竹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多,浓密)
c指导朗读。
(注意突出翠竹的浓密和多,注意叠词的读法。
)
(2)预设句: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a学生自主汇报.
b这个句子是在描写翠竹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形态各异的特点,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
c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读一读,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d指导朗读。
(读出翠竹形态各异的特点。
)
四、教师小结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井冈翠竹的形态各异的特点,知道了它让人难忘。
但是,井冈翠竹仅仅只是因为形态各异,而让人觉得它难以忘怀吗?这节课,让我们接着往下读,继续感受井冈翠竹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请大家接着读文章5-12自然段,勾画井冈翠竹让人难忘的地方.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三、交流感悟—-井冈翠竹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出的不朽功绩让人难忘。
1、学生小组勾画交流。
2、交流汇报:
预设句一: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30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破散,鬼哭狼嚎。
(1)学生自主汇报。
(2)抓住重点词语感悟:魂飞破散,鬼哭狼嚎是什么意思?赞扬了什么?(这两个词语描写了敌人落荒而逃的情景,更赞扬了井冈山的竹子的重要作用和不朽功绩。
)
(3)指导朗读.(重点突出两个重点词语.)过渡:同学们,井冈山的翠竹的确在革命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它重要的作用呢?
预设句二: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1)学生自主汇报。
(2)问: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
(指挑得起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这句话的含义是井冈山人民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能把中国革命推向前进。
)
(3)感情朗读。
过渡:井冈山的竹子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觉得它多么令人难忘啊!除了这个原因,井冈翠竹还有令人难忘的地方吗?
3、深入品读8—9自然段。
品位井冈翠竹的精神。
尝试背诵。
4、当井冈山换了人间后,和翠竹拥有着同样精神的人们来了,他们来做什么呢?点读10—11自然段。
学生汇报。
三、升华体会。
1、同学们,井冈翠竹使人难忘,但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读一读1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己研究。
重点句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作者歌颂的不仅是翠竹,反思在歌颂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的崇高品质。
)注意带点词语,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3、齐读12自然段.
四、研竹活动,拓展升华。
竹子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发现,课后同学们可以分组继续开展研究活动。
相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和平、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
2.过程与方法:分节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让人类拥有美好的一切,我们必须保护好地球,这意义十分重大。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人对地球未来的企盼,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激情导入。
1.(出示多媒体课件)镜头一:展示美丽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的情形,它是那样的玲珑剔透,是那样的晶莹可爱。
镜头二:展示阳光、沙滩、草原、森林……地球上的人们幸福生活的情形.
2.师:美丽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球万岁》就是一首献给地球的歌。
(板书课题:地球万岁,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正确、通顺。
2.分成小组,一节一节地大家轮流读,相互指正。
3。
讨论每一小节的大意。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辅导)
三、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
师: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请说说各个小节的意思。
(生:10个小节……)
2。
师:请愿意朗读课文的同学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表演朗读、比赛朗读)
3.重点指导理解第七、八、九、十节诗的内容。
(1)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请同学说说,地球给了我们什么。
(生:阳光、空气、土地、植物……)
(板书: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人类)
(2)可是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出示美伊战争的相关电视资料、报纸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近期的美伊战争进行谈论,说说战争给地球上的生态带来什么严重问题.(生:空气污染……)
(板书: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惭愧的事)
(3)美人鱼的歌声,在柔风中飘荡,岸边的橄榄树,向过往的船只招手……”
师:"美人鱼"是安徒生童话里的人物,美人鱼是善良和美的化身.”橄榄树”象征和平,这段话包含着作者对和平和美的渴望。
同学们,象征和平的还有哪些呢?(生:鸽子……)
作者渴望和平还可以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生:……)
(4)最后一小节”为了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生:和平、友谊、自由、美好……)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为了拥有美好的一切,好好保护地球。
)
四、练习朗读,培养情感。
1。
师:我来给同学们朗读我喜欢的一个小节,然后请同学们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桌交流朗读,好吗?
(出示幻灯片)太阳/是大家的,月亮/是大家的。
地球/每时每刻/都自转着/哪里的白天/都不会永驻,哪里的黑夜/都不会永驻,哪里的黑夜/都不能持久。
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分享,阳光的明媚,月光的温柔。
(读时:前两行要读得平稳些、亲切些,“大家”应重读,强调平等与分享。
后行用降调读,一扬一抑,形成呼应,有变化,最后四行,要重读。
“月光”句用平调,语速徐缓,让人陶醉在溶溶的月色中,尽情享受自由和幸福。
)
2.学生同桌交流朗读。
3。
指名朗读。
(配上音乐)
4。
全班有感情朗读。
五、行为升华,激情无限。
1。
(出示第九小节幻灯片)”人人都懂得和学会了爱——珍惜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把泥土,每一条江河溪流,每一声小鸟的啁啾……"
师:假如你是一棵小草,你是泥土,你是江河,你是……,请说一说,你将会向人们呼吁些什么?
(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2.同学们,学习这首诗,你们有没有自己想说的话,有没有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梦想。
你们也来写写一首小诗,或三言两语,向地球母亲表达你对她的爱,好吗?
(发下课前准备好的信笺,上面印有和平鸽)
3.学生把自己的设想和祝福写在小信笺上,并投入到事先准备好的小信箱中。
4.教师随机抽出一些信笺,诵读学生的心愿。
(配乐)
六、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充满激情地学了这首诗,并且也像作者一样对地球母亲的未来充满梦想和祝福,表达了自己的爱.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激情延续下去,在周围,在每个时刻,都对自己的家园进行关注,爱护它,关心它。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