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的文化底蕴与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方言的文化底蕴与魅力
陕北方言,是西北地区古老的原生态语言形式,也是陕北文化重要的载体。

本文通过对陕北方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六(王建领)的深度访谈,以对话录风格,考述研究了古老陕北方言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发展格局,深刻揭示了陕北方言成为民族历史文化“活化石”的深层基因密码,展示了独特的陕北文化底蕴与魅力。

一、陕北方言民谚:文化的培育与情结
徐良(以下简称徐):首先请谈谈您关于陕北语言文化的学习与积累经历。

王六(以下简称王):我的积淀与收获主要从社会生活中来。

我先是在村里当干部,兼乡团干,当民兵;后来当了兵,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后来在黄陵煤矿、家乡桃镇粮站和县、市、省各级不同行政岗位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凝聚了丰厚的陕北文化情结。

徐:请举几个例子。

王:陕北方言有大量运用叠词的习惯,朗朗上口,入木三分。

有些词如红彤彤、平展展、毛眼眼、绵手手,亮格闪闪、圆格楚楚、端格铮铮、软格溜溜等,可以鲜活、形象传神地表达出陕北特有的民俗、民情及生活特征。

比如,“眉眼”一词的不同组合,就非常生动传神。

我与老乡们打交道时,形容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就说“鬼眉溜眼”;指责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就说“贼眉鼠眼”;评论那些好打扮而不务实的人,就说“光眉合眼”;对那些工作拖拉、节奏慢的人,就说“呆眉痴眼”;对那些精力不集中、抓不住要领的人,就用“瓷眉二眼”;对那些因慌乱而不知所措的人,我就用“慌眉土眼”;对那些聪颖秀气而机灵的人,就用“灵眉秀眼”;对美丽而可爱的姑娘,就用“柳眉杏眼”。

我搜集整理过,陕北谚语中通过“眉”和“眼”搭配形成的词,足足有100多个,完全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形态、相貌、行为、举止等众多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精彩。

二、陕北方言民谚:文明的基因与密码
徐:到目前为止,您出版了《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陕北回眸》《陕北话中话》《信天游说》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注意到,您把陕北方言概括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您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又是怎样把握的?
王:所谓文明的基因与密码,就是指其对文明形态产生、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且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凝固与同化作用。

陕北文化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特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陕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开端和渊源中心。

五千年来,华夏民族在此孕育,黄河和长城在这里交汇,中华民族的主要根脉相继汇聚在这块壮丽的土地。

其二,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多民族融汇和集聚中心。

千百年来,相继有白狄、犬戎、西羌、党项、吐谷浑等多个少数民族和部落在此集聚融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

其三,陕北地区是现代红色文化的策源地。

20世纪40年代,这里是中国革命的中心,红色文化从这里席卷全国。

如果我们拨开层层的历史迷雾,翻开五千年民族文化画卷,我们会发现积淀在民族意识最深层的基因与密码,就是古老的陕北方言,以及潜藏在陕北方言中的谚语和俚语。

正因为这样,我才把陕北方言概括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并且把陕北方言中的谚语和俚语作为中华文明的文明基因与密码来解读。

徐:对陕北方言这个基因密码的内涵和外延,您是怎么把握的?
王:对此,我在新近出版的《陕北话中话》中作出了清晰的描绘。

具体概况就是:第一,方言是文明进化的路线图。

第二,方言是社会变迁的全景图。

第三,方言是折射社会生活演变轨迹的多棱镜。

三、陕北方言民谚:生活的底蕴与魅力
徐:我们再谈谈陕北方言及其民谚与生活的关系吧。

王:方言与民谚来自生活,是生活给了方言以生命活力,也是生活丰富了方言的色彩,给方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说是生活哺育了方言。

所以说,语言是随着生活前进的,语言的运动系统跟生活的同构也是同步的。

语言不仅参与了生活的变革,也固化了生活的结构形式。

语言一旦产生,就会形成自身的同一性,产生同构作用,并独
立地存在。

这就是生活与语言的本质关系。

这一关系,在陕北方言与民谚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徐:请具体描述陕北方言与社会生活的同构性关系。

王:陕北方言与社会生活的同构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言与民族精神具有同一性;第二,方言与社会生活具有同一性;第三,方言是折射社会生活演变轨迹的多棱镜。

三、陕北方言民谚:生活的底蕴与魅力
徐:我们再谈谈陕北方言及其民谚与生活的关系吧。

王:方言与民谚来自生活,是生活给了方言以生命活力,也是生活丰富了方言的色彩,给方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说是生活哺育了方言。

所以说,语言是随着生活前进的,语言的运动系统跟生活的同构也是同步的。

语言不仅参与了生活的变革,也固化了生活的结构形式。

语言一旦产生,就会形成自身的同一性,产生同构作用,并独立地存在。

这就是生活与语言的本质关系。

这一关系,在陕北方言与民谚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徐:请具体描述陕北方言与社会生活的同构性关系。

王:陕北方言与社会生活的同构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言与民族精神具有同一性;第二,方言与社会生活具有同一性;第三,方言与文化艺术具有同一性。

徐:是的,语言学家多关注语言的运动性结构及其形式,而您却在更大的文化与生活世界里探求语言的奥秘。

因此,您的研究与传承是“活”着的语言,是镌刻在陕北大地上和人们生活中的语言,而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语言。

王:非常赞同您“语言的生命在生活”这个总结,事实上我就是这样实践的,探索的。

比如下面这些方言:白个生生、粉个楚楚、黑个久久、红个艳艳、花卜愣愣、黄子腊腊、灰卜溜溜、蓝个茵茵、绿个蓁蓁、青个崭崭、紫个着着、毛忽闪闪。

这些词组,初看起来会有一种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印象,这其实是陕北人民群众对自然生态心灵化以后形成的活泼的语言生态系统,具有三大特点——第一,自我内化的拟人性;第二,音乐节奏的感染性;第三,物我相映的亲切性。

陕北的自然环境虽然荒芜苍凉,可陕北人民的内心世界从来不乏饱满的热情,不乏鲜艳的色彩,陕北人民的精神世界永远流淌着甘甜的清泉、盛开着灿烂的花朵。

徐:您多次提出现代生活对陕北方言的销蚀现象,请具体谈谈。

王:方言之“方”的另一面,就是界限的意思。

方言的文化销蚀现象存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状态。

就语言的共时性来说,由不同界限区隔开来而形成的方言,随着社会结构的一体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方言所代表的文化独立性正在逐渐销蚀;就语言的历时性来说,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新的商业化与互联网的急速冲击,方言固有的文化领土逐渐萎缩。

因此,如何对待方言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大课题。

徐:结束我们的访谈前,您还想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王:陕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地理坐标,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历史坐标。

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陕北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记忆,蕴藏着伟大中华文化的深层奥秘。

我愿用方言和民谚,为故乡陕北谱写新时代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