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第1篇: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

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

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

”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

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

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

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

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

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
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道德是一根标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会绕着标杆走的。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我们已经够讲道德了,却也避免不了一时的过失。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看上去是最讲“礼”的了,而人们往往不能把讲“礼”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上升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难事了。

做人或许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吧,我不认为最后一种境界属于做人的范畴。

所谓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

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于人性的,能达到这种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

从古至今,总有被压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这仅仅存在于幻想之中。

即使我们已经从细胞研究到了宇宙,却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从人成为神。

这种境界只能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类是高级动物,大脑的潜力、思维的深邃不可预料。

长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难事,而要学会做人就更是难上加难,想要从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极其难了。

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认为和尚或隐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视为“空”,他还是不能把饭看“空”,把衣看“空”,还是不能超脱出做人的范围。

做神只是个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意语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

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第二境界”
比喻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三段名言分别引自宋词大家晏殊、柳永和辛弃疾之名篇,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众生,此生成大器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自己早已愈不惑之年。

然则病后再读此文,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03年首次收到病危通知的时候,病房正位于医院8楼,彼时心内百感交集,望着从医院回家的路,似乎有着咫尺天涯的预感。

一切来的太突然,昨夜西风凋碧树,那是自己才35岁啊,西风何以如此薄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冷静下来,才知道一切唯有直面,为了家人为了时年8岁的儿子,不去想最终的结果,起码需要自己有一份坚韧和执着。

?(几天前,我市又有一个重病患者跳-楼了) 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真是所有人梦想的最高境界,恋爱中的人自是喜不自禁,目标即将实现的人更加踌躇满志。

对于生病的人,倘能完全摆脱病体,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下----真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数日前,当我们所处的这个中部省会城市和其他两个城市莫名其妙的成为国内“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后,面对电视里侃侃而谈的市长,又一次“被幸福”的市民们为究竟什么是“最幸福”斗起了嘴。

或许,每个人心内的目标都会有所不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妻子“五子登科”,人所处境遇,或许决定了那一时的追求---生病以前,我自己敢说不追求这些吗?
岁月,改变了自己的认知---身体是1,其它的都是0;
没有了1,再多的0,又有神马意义?
或许,这才是我用生命感悟到的第三重境界。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第2篇: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最近我无意之间注意到了书架上的一本书,任何书都无法引起我的关注,唯独这本《人生的境界》深深的把我的心给死死的勾住了。

这本书的封面极其简朴,而我就喜欢这种简单、朴素、有特点的书。

翻开第一页季老的简介出现在我眼前,其实我对任何作者的简介都不太爱仔细读,但是季老是我最尊重的大作家之一,不看岂不是不想了解我最尊重的大作家基础资料吗?我连基础资料都不看的话,那季老的文章我再怎么深入进去呢?季老是山东聊城临清人,他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著名代表作品有《牛棚杂忆》、《天竺心影》、《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等。

翻开第二页,也就是季老的文章,第一辑是《人生随想》。

而第一篇则是《人生》,我的亲戚、同学,都说我才五年级就看这么深奥的书,我并不那么觉得,我觉得虽然我有些地方不懂,内容不太适合我,但这是我爱看的书、愿意去思考内容意思的书。

第一篇《人生》中,季老说:“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谓予不信,请尝试之。

”我每天都在试,效果的确如季老所言: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第二篇《再谈人生》我看完后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第三篇《三论人生》季老批评了曹操那样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并且季老还言道: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

说这话,有点泄气。

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季老又说:“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什么能为国捐躯?为什么能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人能有。

”我的个人观点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也是只这样的人能有。

后面的41篇,季老更是费劲心思写了出来,加上这几篇,季老写
了44篇,分为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人生随想》共十七篇。

第二个部分:《九十述怀》共十。

第三个部分:《死的浮想》共十七篇。

不要嫌多,你一点点的细细钻研,会给你人生的道路上再添上一盏指明灯。

这本书的最后,季老说道:“人世多悲欢,珍重生命的人,会寻求一种较合理的人生态度,我所欣赏的人生态度,是道家的一种境界。

正如陶渊明诗中所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纵然身处大风大浪中,也不欢喜也不伤悲,凡是尽力而为,无需多过纠结思虑。

(Subject:《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不喜勿喷Might not be appropriate in some places, please advice
第3篇: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

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

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

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
1 / 2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

这种就是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
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

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

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

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1
2 / 2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第4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纯净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不可否认,这也是智者哲人于嚣嚣尘世间顿悟而生的关于人生的思考,是对人生和世界思考和认识的“三种境界”。

由此想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晏殊《蝶恋花》、欧阳修《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首词中的三句话,将本来不相干的这三句名言连缀成“三重境界”之说,总结出人生的三种境界: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一种历程)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种执着)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释然)
后人公认这三种境界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是走向成功的三种境界。

也有后人引之为爱情的“三大境界”
于此,我不由得又想起我一直所信奉、遵循并努力追求的“人生三大境界”。

(虽然我的“三大境界”并无前人鉴许,也不一定有后人肯定,而只是我的一己之见。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段名句,历来为人们所熟知。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
基”。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但我更认为,这三句话,是孔子所阐述的“人生三大乐趣”,也就是“人生三大境界”:
一是要有广博的学识
二是要有广泛的交往
三是要有广阔的心胸
以广博的学识为底蕴,以广泛的交往为载体,以广阔的胸怀为依托,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人生,才是真正快乐的人生!
这样,三个方面就有了合理的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孔子的人生的精辟的分析和阐述!也正因此,近十几年来,我一直把它作为我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第5篇: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三境界
“平凡常常才是真”,这是一句真话,更是一个真理。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孕育伟大,也达到不平凡。

能将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能将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不平凡的人,既能把不平凡的事做好,也能把平凡的事做好。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虽然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我们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平凡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也需要平凡的炊事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试想,如果一座大楼只有建筑设计,没有工人施工,能建起来吗?如果没有清洁、服务、商业等工作
者平凡的劳动,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靠我们做好每一项平凡细小的工作来实现。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平凡和平庸是生活的两种状态,中间既没有必然的通道,也没有必然的链条,但两者确实离得很近,且极易转化。

平凡不易,它就像潺潺流水,不论在山间、深谷、或平原,它的节奏总是不紧不慢,流动如歌;它克服了浮躁、莽撞和激愤。

进入平凡,平凡就是不动声色地规范你的行为与操守。

并设法把你的人生和命运协调起来。

你或许荣耀过、1
辉煌过,或许屈辱过、失败过。

但当平凡悄然来到你的生活时,当你默认这一切时,你会重新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并深深体会它到它那悠长的意味。

平凡的人,做不了“明星”,就先做一盏明亮的灯;做不了伟人,就先做一个好人。

做一个平凡的人,干平常的事,过平淡的日子,享受平静的生活,达到平安的目的。

这是一种平凡的追求,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平淡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的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无疑是一种美。

但在一张玉版纸宣纸上,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种意境,也是一种美。

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没画出的,更耐人回味和思索。

一般说来,浓到好处,不易;淡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譬如交友,好的“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水不够浓的。

而“君子之交淡如水”,似乎是够淡的了,不过,蜜如胶漆的朋友,后来反目成仇的,又时有所闻。

倒不如像水一样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会更融洽些。

人生在世,岁月匆匆,权与势、名与利都不过是过眼云
烟,只有淡薄才是人生的永恒。

然而,物质世界,五光十色,光怪陆离,诱惑多多:显赫的名、丰厚的的利、华丽的衣、鲜美的食,还有那妩媚的色,随时可能勾起你的联想,激发你的欲望,令你智乱心迷。

当此之时,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淡泊心境,的确难能可贵。

所以、淡泊者以简朴为美,崇尚清廉。

面对物欲的诱惑,淡泊者自会多一份思考,方寸不乱,泰然处之。

保持淡泊的生活,并非易事。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生态度,没有同世俗偏见和私欲决裂的勇气,是难以成为淡泊生活的强者得。

人生难得是淡泊。

淡泊,是摆脱名缰利锁的达观心态,是远离喧嚣争斗的超逸境界,是心灵的和谐和精神的升华。

“有容德乃大,无欲志则刚”,一个人在事业上有追求,生活上无所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那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平实
所谓“平”,是不喜欢大吹大擂,大红大紫,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求的是平静、平和、平安;所谓“实”,是不喜欢虚情假意,虚功伟绩,、虚衔空名、虚晃一枪,求的是真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实绩。

平实的人,拙于外而秀于内。

平而不显山露水,实则不外强中干。

展现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自由雄兵百
万”,而不是“墙上芦苇跟底浅,山间竹笋腹中空”。

平实的人,对上没有媚气,对下没有霸气,对家人和朋友没有俗气。

平实的人,说话不慌张,不干假事,不图虚名。

平实的人,交友肝胆相照,一潭清水,不惨杂质。

为官不摆谱,发财不摆阔,得意不张狂,失意不颓废;既不孤芳自赏,也不自惭形秽;既不鄙人之短,也不妒人之长。

平实的人,从容而不急趋。

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急,恬淡而不凡庸。

平实的人,崇尚善恶分明的是非观、刚直守正的节操观、城诚实守信的人际观;能把握住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踏踏实实工作,简简单单生活。

做人平实,是一种清醒,一种彻悟,一种睿智,更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

第6篇: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的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

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至说
1就是1,2就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

有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浴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

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

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要回归自然,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对待钱财如此,对待爱情亦如此,这样的人可以很温柔地看待不同的爱情阶段,并且可以很温柔的陪伴和对待对方,也不会残忍地打破爱情中年轻人的梦想,只会微笑地等
他们看见当中的青涩。

如果,有个人能真正地爱到这样的人,也真正被这样的人所爱,那么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第7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