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突破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突破训练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与运用。
鞭炮灯笼话过年
①鞭炮和灯笼,是我童年时代过年时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两样东西。
②每逢过年,孩子们都少不了它。
炮仗,是我老家对鞭炮的统称。
大人们置办年货归来,我们看见红色蜡光纸包装的小鞭炮,便围前围后,像小猫见鱼一样眼馋,分到几个少得可怜的炮仗,轻易也舍不得放。
③为了细水长流,我们把整挂的小鞭炮拆成单个的去放。
有一次,在县里工作的父亲过年回家,给我带回来一些炮仗,我爱不释手。
晚上,父亲与他的几个叔叔、大爷围着昏暗的油灯唠嗑。
我趴在炕上,在油灯下摆弄一挂小鞭炮,一不小心,灯火点燃了鞭捻,顿时“噼噼啪啪”一阵爆响,炕上火光一片,随后屋子里漆黑一团,充满火药味儿。
我不知所措,不敢做声。
一挂小鞭炮瞬间报销了,我万分沮丧,心疼不已。
④临近春节,家家户户糊灯笼,我们孩子们也来凑热闹。
我和叔叔的几个孩子比赛扎灯笼,看谁扎得又快又好。
留柱扎个鲤鱼灯,连柱扎个西瓜灯,大丫扎个荷花灯……我冥思苦想,扎了个汽车灯。
晚上点上蜡烛,柔和的光透过纸,洁
白明亮,新颖别致。
我拴根绳子,提着灯笼在院子里、大街上走来走去,后面跟着不少别的孩子,大家提着各种各样的灯,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⑤立灯笼杆,是孩子们过年的一件大事。
小年以后,我和几个孩子就到家门前一条长满杨树的大沟去物色灯笼杆,挑选碗口粗细又高又直的小树砍倒,去掉枝枝杈杈,拖回家,绑在我家大门外。
除夕之夜,我们像升国旗一样,把灯笼升到灯笼杆的顶端。
看着悬在半空、随风摇曳、明亮似星的灯笼,我们兴高采烈,无比惬意。
⑥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童年往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1.根据下列要求从文中搜集需要的信息,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是“我”老家对鞭炮的统称。
2.留柱扎的是______灯,连柱扎的是_________灯,大丫扎的是_________灯。
2.整合文中的话,概括这个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小标题概括第②-⑤自然段中的故事场景。
()—()—()—()
4.看看图片,读读短文,说一说你过年时还有哪些高兴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个省略号,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第④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第⑥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①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②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③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
娘,脸很清秀,可是
..眼睛失明了。
(节选自《月光曲》)
1.请在选文第①段中用“”画出跟第②段中“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相照应的地方。
2.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兄妹俩生活贫困?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姑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带点词语“可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老人对自己的树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儿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
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
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请用“”从文中画出来。
2.读文中画浪纹线的句子,思考:这些描写采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1)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联系全文看,这表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①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
话,鲁迅先生会笑得连烟卷部拿不住,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我常到鲁迅先生家里做客。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
室,鲁迅先生就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向着我,还微微站起来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我不是才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算上午我来的那次先生忘记了,
可是我也每天来……怎么都忘记了吗?
②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自己笑起夹,他是在开玩笑。
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
一天上午,天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
先生家去,跑上楼还喘着气。
鲁迅先生说:“来啦?”
我说:“来啦!”
我喘得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
③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
笑。
//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
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1.从“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可以看出鲁迅先生_____的特点。
2.文中“写得太草率”指的是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所划分的层次,概括第三部分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画“”的句子与鲁迅先生的哪句名言相契合?()A.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B.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C.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5.选文多次写到了鲁迅先生的“笑”,细读文中画“”的句子,写出鲁迅先生这几处“笑”的原因: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
6.下面对“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B.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除了写天气,没有其他方面的含义。
C.这句话表达了“我”由于天放晴而心生喜悦。
7.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相比,短文所介绍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不同的印象?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知识与积累。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
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能证明你长大。
”
⑤渐渐地,“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要起步时,我却发现被撞的是一位瘦小的老太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很不孝。
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只是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⑪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⑫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还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⑬依然记得那天父亲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是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是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
长大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小的时候想长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是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文章。
在十六七岁时学会握手
①出发前,我将班里56名十六七岁的学生分成了28组。
我告诉他们,这次外出游玩,只能有28人参加,剩下的一半必须老老实实待在教室里自习。
②狭小的空间里顿时一片哗然。
他们觉得我的安排严重不公,因为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主动放弃这次机会,甘愿待在闷热的教室里。
③他们决定用沉默来抵抗我的不公,想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迫使我就范。
④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台下开始窃窃私语。
我严肃地说:“我绝不可能改变主意,你们是同学,不管我把你们56人分成了几组,带走了几个人,你们的情谊仍旧不会改变。
你真就如此吝啬?连一次小小的机会都不肯让给你的同件?”
⑤这番话,再度使他们陷入沉默。
在他们未出结果之前,我转身离开了教室。
⑥清早,旅行社的大巴开进了校园,班长将最后的名单递给了我,不多不
少,整整28人。
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名单的成员,竟是如此特别。
他们的谦让,令我肃然起敬——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家庭拮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强者让给了弱者,男生让给了女生。
⑦名单上有多处涂改的痕迹,不难看出,他们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⑧临行前,我要求外出游玩的学生主动握一握那些让出机会、甘愿留在教室里的同学。
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现了,56只十六七岁的手,紧紧握在了一
起。
他们相互寒暄,微笑叮咛,那么和谐,那么温暖,那么友爱
..............。
⑨旅行途中,我建议他们写一篇简单的游记,送给这28组里的另外一个人,让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你的快乐以及这沿途的美景。
⑩回程后,不管多么顽劣、多么厌学的孩子,他们都极其认真地完成了这次作业。
当他们把游记主动送给那位留在教室里的同学时,阳光忽然灿烂起来。
我让他们再次握手感谢那位心地善良的同学让你有了一段开心的旅程感谢那位胸怀宽广的同学让你有了一段美好的回忆他们的右手又紧紧握在了一起没有谁因错失了良机而沮丧,也没有谁后悔当初的抉择。
⑪其实,我想让他们见识的,并不是一次短途旅行中的见闻,而是让他们在如此不公的条件下学会把最宝贵的财富装进自己的人生行囊中。
1.给第⑩段画“﹏﹏﹏”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2.第②段中写到“狭小的空间里顿时一片哗然”,透过行为可见人物内心。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学生,听到“我”宣布这个消息你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人物说话时可不用“说”来表达,第④段画“”部分你想换成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声音的延长B.特殊含义C.解释说明
5.当“我”宣布只能有28人外出游玩后,同学们的表现有哪些变化?
(______)——沉默——(______)——(______)
6.第⑧段加点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可以从中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两次写到“紧紧握在了一起”,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最后一段中“最宝贵的财富”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中“我”的做法,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理解。
皮箱与柿子
尤今
①从义乌搭乘火车到上海,历时三个小时。
②从来不把购物作为旅游重点活动的我,来到义乌后,却抵制不了诱惑,一头扎进商品海洋里,大买特买,原本携带的两只皮箱装不下,只好另外买了一只超大的箱子。
上了火车后,才知道“累赘”两个字怎么写。
把两只较小的箱子放到头顶上面的行李架上,那只超大的皮箱,只好硬塞在座位旁边的空间里——那个空间,原本是让乘客仲展双腿的。
③刚把一切安顿好,上来了一对日本夫妇,他们手拿着车票找座位,来到我们面前,对了对号码,座位正是对着我们的。
一看到挤在座位旁的大行李,他们便露出了不满意的神情。
④他们指着那件行李,叽叽咕咕地说了一大堆话,我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嫌那件行李占据了应该属于他们的空间。
语言不通,我只好通过手势“说出”困境——行李架实在承受不了这件行李的重量呀!他们虽然明白了,可是,脸却像一块铁,沉沉地坠着。
⑤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氛,我心想:三个小时的行程呢!不过,理亏的是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呀。
⑥火车在奔驰,我们为了避免四目相对的尴尬,都极不自然地把脸扭向一边,假装看窗外的风景。
我的脖子因为长时间扭向一个方向,开始有点酸痛
了。
⑦就在这时,我想起了前一天在义乌市场购买的四个柿子。
这柿子,皮极薄,红似火,饱满亮滑。
我把它们从手提袋里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将其中特大、特圆、特饱满的两个,给了他们。
⑧他们惊了一下,原本紧紧着的脸,出其不意地松懈了,还慢慢地注入了一点笑意。
然后,两个人齐齐伸出双手来接,以日语说道:“谢谢啊,谢谢!”僵持的气氛,全然扭转了。
两张硬硬的脸,変成了两团软软的棉花糖。
⑨他们一边吃一边竖起拇指称赞,甜甜的汁液自嘴角淌出。
⑩过了不久,有服务员前来兜售橘子,他们一买便是四包,投桃报李
....,送了两包给我们。
大家高高兴兴地剥着橘子吃,金黄色的橘子皮,化成了浮动在空气里一圈圈美丽的光晕,我们在淡淡的橘子香里对视、微笑。
⑪少顷,他们从皮包里掏出了一本袖珍字典——是日语和中文对照的——翻开来,指着一些日常用语,虚心地向我讨教汉语的发音。
我起劲地教,他们开心地学,有些卷舌音,他们怎么也无法发出准确的音,边学边笑,大家笑得几乎岔气。
⑫火车抵达上海后,夫妻俩见我们行李太多,自告奋勇地帮我们将那个累赘的大皮箱一步ー步地拖下火车去。
⑬站在绚丽的阳光下,他们用蹩脚的汉语喊道:“再见,再见!”
⑭那声音,蕴含着甜甜的笑意。
1.品读词句。
1.第⑩段中有“投桃报李”一词,“投桃”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报李”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与第④段中“他们虽然明白了,可是,脸却像一块铁,沉沉地坠着”前后照应的句子。
3.第③段中画“____”的句子,抓住了日本夫妇的进行描写。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⑩段中“金黄色的橘子皮,化成了浮动在空气里一圈圈美丽的光晕”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橘子皮很香
B.说明橘子皮的颜色很亮,很漂亮
C.说明当时的气氛很温馨,很美好
D.说明橘子很好吃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为什么以“皮箱与柿子”为题?下列理由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
B.因为这个故事主要就是写皮箱和柿子的
C.全文是围绕皮箱和柿子来写的,它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因为这两样物品都是作者的
5.作者这次乘火车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生活启示?请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和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内阅读。
盼(节选)
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
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又落上了几滴水珠。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我几步跑回家,(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表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
我挺着脖子,
(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地跑下了楼梯。
我走在街上,甩看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选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画线句中,“甜丝丝”表现出了“我”对雨的_____之情,“蹦出
来”表现出了“我”当时的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内阅读。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向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读选文中画“”的句子,在文旁批注出你的阅读感受。
2.读文中画“﹏﹏﹏”的句子,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冲”“揪”等动词可以看出画线句子对老汉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
B.加点的“揪”字是“拉”的意思,但是如果把“揪”字换成“拉”字,则表现不出动作的力度,不能更好地突出老汉的决心和形象。
C.老汉之所以让小伙子排到后面去,是因为小伙子不服从指挥,顶撞老汉,让老汉感到恼火;另外小伙子作为党员,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让群众先走。
D.画“﹏﹏﹏”线句子还对老汉的语言和神态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老汉铁面无私的品质。
3.对文中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的情节,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小伙子惧怕老汉的威严,不敢再先走。
B.为课文结尾揭露两人是父子关系作了铺垫。
C.表现了两人之间无言的关爱。
D.老汉的“推”和上文的“揪”一样用力,说明老汉还在责怪小伙子。
4.①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②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
这是老汉揪出自己儿子和最后推儿子走的两次“吼”,句①是站在“______”角度,要读出_______的语气;句②是站在一个“父亲”角度,要读出________的语气,在对________的大爱中,也深藏着父亲对儿子的________。
5.选文中“_______________”这一情节最令我感动,因为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
为善有方
周末,我和朋友到城郊登山,走了近1个小时,终于抵达山顶。
不远处有个跛腿男人手挂拐杖,拖着蛇皮袋,正向这边挪.着步子。
他四下张望,一看就
是位拾荒者。
不一会儿,男人坐到我们对面,盯着我和朋友手上的空瓶。
朋友主动与男人搭讪:“大哥,你腿脚不便,怎么还上山捡瓶子呀?”男人喘着气,笑道:“山上游客多,能捡不少瓶子呢。
”望着他的腿,我不由得从皮夹中掏出4元钱,幻想着男人溢于言表的高兴与感激。
男人突然板起脸,推开我的手,说:“我不需要你可怜!”他语气坚定,似乎还夹杂着怒气。
我伸出的手僵住了,朋友马上解释:“对不起,我朋友太鲁莽了,请您原谅。
”男人愤愤地走出亭子,丢下一句,“我有残疾不假,但还能干活。
”我尴尬无比,低声埋怨男人不知好歹,朋友一脸深沉地看着我:“你刚刚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让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善意。
”我惭愧不已,一路上都为此闷闷不乐。
下山途中,我们又遇到了那个男人。
他正背着满满一袋子空瓶一瘸一拐地下坡。
我正准备低头溜走,朋友却突然轻声对我说:“你不是想做好事吗——去帮前面的大哥背蛇皮袋,我保证,()你态度诚恳,他()会感激你。
”我犹豫片刻,鼓起勇气上前:“大哥,刚才是我不对,请你原谅。
”男
人望了我一眼,憨厚地笑了。
“下山的路不好走,我帮你背袋子吧。
”我微笑地说道。
男人()没有生气,()热情地跟我道谢。
我扛起蛇皮袋,与男人并肩下山。
一路上,我们聊着家常,有说有笑。
有时,一颗向善的心远远不够,善意的表达才是关键。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第一段中加点的“挪”不可以换成“走”,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
4.读完短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拾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最后一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只要心里的想法是好的,就足够了,可以不拘泥方式。
B.善心有时会因为表达方式不当,而被误解,造成相反的结果。
C.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善意,才是真正的善意。
6.读了短文,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1.炮仗 2.鲤鱼西瓜荷花
2.鞭炮和灯笼,是“我”童年时代过年时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两样东西。
把整挂的小鞭炮拆成单个的去放,扎灯笼,立灯笼杆都是令人难忘的童年往事。
3.分炮仗炮仗意外被点燃扎灯笼立灯笼杆
4.示例:贴福字、贴春联、置办年货、点灯笼等。
5.列举的省略语意未尽
二、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