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穆勒咖啡屋》中的现代婚姻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4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外国文艺
浅谈《穆勒咖啡屋》中的现代婚姻观
单宇欣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每个舞蹈作品中都有着作品表达的某一些内在含义,但在皮娜的《穆勒咖啡屋》中,不仅是交代了当时的时期背景下人们的情感情绪、细腻的心理变化,还有即使是放到现在的时代都毫不过时的爱情婚姻观。

本论文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去探讨《穆勒咖啡屋》中所透漏的现代婚恋观元素,并通过细节性分析,展开本作品对于两性关系辩证法的剧场实践性探索。

关键词:情感;心理;婚恋观;两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1-008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1.041
一、前言
《穆勒咖啡屋》的作者皮娜·鲍什出生于二战刚结束的西德,由于国家战败,主权被迫分割,导致生活困苦,人们都是在暴躁、迷茫中浑浑噩噩的度日,毫无幸福感可言。

皮娜的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了一间咖啡屋,皮娜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因此对她未来的创作、生活乃至生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皮娜·鲍什被认为是具有女性主义特征的表演艺术家和戏剧家,在她所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剧场中,她的每个作品中所带有的社会性烙印与物质世界的想象都是相对的,将真是的两性关系搬上舞台,即说明了性别属性也是可以表演的。

二、作品中的环境设定
《穆勒咖啡屋》的舞台布景以皮娜父亲的咖啡馆为原形,单调、阴沉、杂乱的房间,营造出灰暗、压抑的氛围。

这样的一个咖啡屋只是一个短暂歇息的中转站,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别离、从无交流成为常态。

她有大量的时间在那里度过,见惯了大人们在一个崩溃、疏离和漫无目的的社会里,疲惫不堪的生存。

这在年幼的皮娜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有句话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想皮娜既是不幸的,没有度过一个正常快乐的童年,是她的一生都充斥着悲伤的意味;但她又是幸运的,将她的所见所闻用独属于她个人的方式展现出来,拥有直至人性、社会的强大批判精神,为更多和她一样处于这样生存环境和状态中的人们发声,唤醒了那个时代的人民。

在她看来,痛苦就是一种美,一种追求真实、追求生命的美。

她就要用痛苦来表现舞蹈。

她说:“人们追求真相,就不能轻易放过自己和别人”。

皮娜·鲍什想让人们看到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而不是被美好遮住眼睛。

三、作品中体现婚恋观的细节分析
在《穆勒咖啡屋》中的一段三人舞蹈,使我陷入沉思。

昏暗杂乱又寂静的咖啡屋内,有一对仿佛是恋人的男女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从舞台的右侧缓缓走到他们身边,用力掰开他们彼此拥抱的手,然后用手托起那个女人放到男人怀里,走开。

男人无力托住女人的身体,女人滑落在地,女人从地上快速爬起来又紧紧地抱住男人。

西装男人重新返回,又用力掰开他们的手,将女人放到男人怀里,女人再次滑落,男人女人再次拥抱。

西装男人又一次返回……他们动作地速度越来越快,就这
样重复了数次之后,西装男人离开。

但此时拥抱的男女如同习惯
了之前被动,习惯性地、机械性地重复着之前的动作,拥抱、分
开、托起、滑落,最后紧紧抱在一起,近乎癫狂、最后形成了诡异
的默契。

每一次的被动托住,每一次的无力滑落,身体与地板接触时
发出的响声,让人感受到爱的维持与延续是如此的艰难,但又让
人甘愿困在这个枷锁中。

爱总是充满着脆弱、孤独、渴望和无奈。

重复技术的使用,不仅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冲击冲击,给予了一种
内心情绪的叠加效果、强化了内在情感的表达,还在听觉上营造
了压抑沉闷的气氛,因为这部作品没有背景音乐的参与,所以在
演员做动作时每一个发出的声音都是作品的“音乐”,所以在这
段中女人滑落后摔倒在地上的“咚咚”声就显得格外的明显,像
是在对当前的局面进行抗议,但也仅仅是只是附加的抗议,并不
是女人主动发出的,这一点颇有讽刺的意味。

在这一段中,男人
在前期慢动作时眼神时注视或直视,到后来逐渐木讷,最后是逃
避,仿佛逃离了女人就会获得喘息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女
人的“步步紧逼”;女人在前期是主动拥抱,即使滑落倒地后也重
新主动回到男人的怀抱,但后来动作逐渐加快,更像是一种习惯
性的拥抱,可能这并不是平等的爱的驱使,而是迫切想要得到却
又逐渐远去的爱的鞭笞;西装男人像是一个操控者操控着两个
人的身体,刚开始是轻柔的将他们的肢体分开摆放,虽然是同样
的动作但是随着速度越来越快,显得西装男人逐渐失去耐心,变
得急躁,他像是男人的内心外化,是情绪,是支配者,也像是爱
情、婚姻中的潜在因素和两人中间地屏障和阻碍,在这些因素地
操控下,重蹈覆辙,在不断的相遇分离之后,逐渐将亲密关系消
解了。

四、作品中婚恋观的体现
以上的片段更像是当代婚恋的缩影,体现着大部分现代人
的真实婚恋生活。

(一)快节奏婚恋关系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迅猛发展期,当代青年的价值观
与行为选择正处于由单一、封闭向多样、开放过渡阶段。

由此引
发了闪婚、试婚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婚姻现象。

但是像这样短暂交
往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原本应该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的
婚姻中呢?目前,人们是处于快节奏生活中,不光流量速度要快、
传播速度要快、物品流通速度要快,就连原本最应该慎重的婚姻

作者简介:单宇欣(1996—),女,蒙古族,内蒙古乌海人,硕士研究生,
宁夏大学,研究方向:舞蹈。

8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外国文艺。


也要“速度加快”。

所谓婚姻“速度加快”一方面是指短暂的相识,
短暂的相知,冲动的决定形成了婚姻加速;另一方面是指在婚姻
形成后,夫妻从新婚的含情脉脉发展到针锋相对的速度也加快
了,被社会这个大染缸影响着,使人们的耐心逐渐减少,多了几
分急躁,就像《穆勒咖啡屋》中这个舞段,相同的动作不断重复不
断加速,而作为代表情绪、支配着的西装男人也越来越失去耐
心,变得急躁。

就如同在婚姻中,如复一日的生活里,柴米油盐消
磨着两个人的精力,使情绪越来越难以控制。

所以到后来,两人
的在一起虽然还是有爱的,但更多的是习惯使然,就像舞段中西
装男人没再出现摆弄身体,但男人和女人还是在习惯性重复着
先前的动作。

而情绪在这一刻也是习惯性的,男人习惯性失去耐
心、习惯性产生暴躁,女人习惯性受着伤害但也义无反顾……
(二)追求自由平等的婚恋观
随着时代的演变,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的思想也逐渐开始
接受西方的文化的影响,人文主义和女权主义等新潮思想也渗
透进人们婚姻的选择。

它强调平等,人人都应拥有选择的权力,
摒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女性也拥有相等的权力。

作者皮娜·
鲍什在作品《穆勒咖啡屋》中清晰的表达了这种女性主义形式,
表现了在社会、文化条件影响下塑造的女性的经验。

例如在作品
中,一个男人举起一个女人,在半空中旋转她的身体,再轻轻地
把她放到地板上,于是她站起身,褪下自己的衣服,滑落到桌子
下面。

这一动作在后区的场景中多次发生,而其他舞者则在前景
中表演。

这种并非常态的运动以及它的重复性暗示了女性追求
平等、自由、渴望被理解、被关注的内在引申含义,就像那半裸的
女性人物梦游般走下舞台,把她的连衣裙拉到胸部。

就那样半赤
裸的身体展现在观众面前,传达的是在两性关系中女性追求物
质和精神层次的平等与自由,女性不愿被束缚在种种世俗与偏
见之下,渴望与男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婚姻中也是如
此,是当代人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下产生的追求平等的婚恋观。

再如,作品中红发女人迈着急促不安的小碎步充满焦虑,又
受制于高跟鞋而无法进行舞蹈,使她与大地失去了最紧密的联
系。

而高跟鞋是都市女人的鲜明符号,这些附加品让她们远离了
真实、远离了自然。

她茫然地环视四周,有时拍打着自己的手臂,
传递内心的迷茫无助和对爱情的希冀。

她对金发男子产生了盲
目的爱意,委曲求全,竭力追逐的卑微姿态,体现了社会中为
“爱”委曲求全、不惜摒弃自我的“追爱狂”人群,这是一种不平等
的体现,他们愿意为了所谓的“爱”放弃原本的自我,祈望得到相
等的回应,不是社会造成的不平等,而是自我放弃了平等的机
会,这类人群同样也是存在的。

在作品中对于其他思维空间的建立也有着很深、很隐晦的
表达。

第一个空间是作品中的一对恋人,是日常中普通的恋人,以
爱为基础;
第二个空间是舞台布置师和红发女子,他们是渴望爱的人
群,在婚姻中渴望爱与被爱的不仅仅是女性;
第三个空间是给恋人规定动作的黑衣男子,他是婚姻中的
常态,他是两人之间的情感变化,也是两人之间的物质、现实因
素。

前三个空间是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空间,同时发生,产生
重合。

第四个空间是皮娜·鲍什的游离意识,专注于自我本身。


个抽象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前三个空间,作为特立独行的平
行空间进行有意识地分割,是女性自我在婚姻生活中的感受,常
常有游离状态,日复一日地扮演着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而忘
记了真正的“我”。

第五个空间是观众的第三视角,以及整个场景给予观众的
内在心理感受和外在视觉冲击,再映射到作品本身的整个物化
过程,这个“折射”效应使观众不禁陷入思考,更加正视女性在婚
姻生活中真正的地位。

五、结语
由此可见,《穆勒咖啡屋》的经典性以及前瞻性都是不可复
制的,作品虽是创作于1978年,但在现在的我们眼里依旧能看
出与现下社会的联系,看得出在这个作品置于现代社会中仍有
很强的意义表达!该作品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大家思考探索的
亮点,笔者深知还有许多地方值得继续推敲探索,在以后必将继
续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文君.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经济地位对其婚姻观的影响
[J].青年文学家,2013(19):26-26.
[2]戴维·W.普赖斯,李超.身体的政治学: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102-107.
8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