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项目管理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项目管理报告——以出版翻译项目《敢冒险,你就是最大的赢家》为例
院 系 高级翻译学院
专 业 英语笔译
年 级 2013级
课 目 翻译项目管理
姓 名 杨倩倩
学 号 Y130270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详细描述了利用网站平台Fibread 进行的一次出版翻译项目管理过程,分析了这种新型翻译管理模式的优点与不足,书写了自己在项目中的体会,并对当今的翻译项目管理现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翻译项目管理;过程;翻译术语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翻译行业从传统的纸笔形式过渡到电子形式,进入了产业化。
随着翻译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翻译公司也开始注重翻译项目管理和译文质量控制,以提供更好的翻译服务。
【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翻译活动从传统的实体店移转移到了虚拟平台,如云翻译、语联网等。
虚拟平台汇集了形形色色、水平不一、各有专长的译员及各种领域的项目,通过网络征集合适译员,进行远程培训和筛选,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或YY语音沟通,高效率地完成了许多大型和小型项目。
这是互联网发展、人们追求更快捷、更有效的工作方式的结果。
当然,这种远程操控难免有其弊端,比如译员翻译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证以及对整个项目的掌控力度不足等。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一个专注译著出版的虚拟互联网平台——Fibread为例,并结合自己在此平台上参与的项目经验,介绍此类平台上项目管理的方法,分享参与的体会,并对这种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
二项目背景
《敢冒险,你就是最大的赢家》(The Achievement Factory)是安德里·赛德涅夫(Andrii Sedniev)所著的一本关于如何实现梦想的书籍。
原版书籍于2014年5月15日出版,而本书的中文版翻译项目于2014年的7月份启动,至2014年11月底校对修改完毕,后经编者润色,出版接洽等程序于2015 年1月15日在亚马逊官网正式发售,前后历时半年的时间。
此次翻译项目参与人员有五人——作者,充当翻译咨询,解答疑难;责任编者,主要负责项目的进度控制、督促以及后期的润色工作;编者作为译者之一与另外三名通过试译的译者负责译文翻译及互校。
三项目管理过程描述
此次翻译项目管理共分为五大阶段,需使用的工具有Fiberead后台和Word 文档。
具体流程如下:
(一)启动阶段通过网络试译筛选确定项目成员,由于作者和责任编者已
定,主要是确定三名译者。
确定译者之后签订翻译合同,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书稿销售提成比例等问题;分配翻译量,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二)计划阶段编者为译者分配翻译量,下发项目实施计划,并对电子平台fibread的使用方法、术语库管理及询问作者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分两大块,前期为翻译阶段(2014年7 -8月),后期为校对阶段(2014年9 -11月)。
(四)控制阶段控制阶段与实施阶段并行,期间编者对译者的翻译进度进行监督跟踪,并及时提出建议。
翻译完成后,编者和译者通过校对共同实行翻译质量的完善与控制,共有三次校对——一校,中英对照校对,译者挑出有误译或者译得不够准确到位的地方,在Word上进行操作保存文稿,并传至后台;二校,中文校对,剔除“翻译腔”;三校,行文校对,去除错字别字,更正错误标点,统一格式/字体/字号,保持行文顺畅,由负责人综合校对确认后,上传至后台。
三校的人员安排尽量能够使其中一位译者的译文其他三位译者都能至少校对一次。
一校之后,译者根据互改情况,将自己认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作为术语添加至平台项目术语库,并就原文理解不了的地方向作者询问,查证以求翻译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五)收尾阶段校对完成之后,编者需要对整篇译稿进行整合,确保字体段落格式一致;对整篇译稿进一步润色;同时,编者负责前言部分的翻译和润色,力求语言生动,吸引眼球,达到出版要求;此后,便是fibread与出版方等各方的接洽,促成译本发售事宜。
关于稿酬,译者可以在fibread后台“我的项目”版块看到译本的销售情况及分成。
在电子译本发售之后,译者可以长期随时查看译本的销量,达到一定数额可以提现。
四项目体会与总结
在与作者、编者和其他译员的合作中,笔者感受了中英文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其他译员的妙笔生花,也深切体会到翻译项目管理是个大工程,需要很大的耐心以及齐心协力的集体意识。
这种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书的出版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较快地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实现译者和作者的自由的沟通。
这种翻译项目管理模式有其聪明之处,正如袁老师对我们提到的营销模式:一方面,它利用作者需要出版译著扩大作品影响力的需求向作者收取
一定费用;另一方面,它抓住译者出版译著的心理,只向译者提供5%的利率,让译者心甘情愿地几乎以义务劳动的形式完成翻译任务;当然,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成功也是因为与其他出版网站如亚马逊、豆瓣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吸引较为优秀的译者;有与英文作家接洽的渠道,能够吸引大量的优秀作家入驻。
当然,从中笔者也看出,该项目管理模式依然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术语的处理与统一,本应在翻译计划阶段解决,在实际的项目中却是在控制阶段进行统一和完善,由于需要译者自觉将术语添加至后台,效果就大打折扣。
此外,由于项目延续时间较长,个别译者在后期校对过程中出现联系不上、拖延校对任务等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进程及校对效果。
最后,fibread的平台使用频率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其中的交流功能、术语管理功能,与读者对话功能,或许这需要平台继续努力,扩大影响力,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励译者积极使用平台为自己的项目更好的服务;或者说,应该有一种更方便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比如开发一种管理软件来实现这些功能,翻译项目的管理效果或许会好得多。
这种新型出版翻译管理模式对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传统上所认识到的基本的翻译素质之外,对于复杂的出版类翻译项目,项目分析、文档处理技术、信息技术、翻译工具、术语工作、网络工具、出版用字以及其他相关规范等要素,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极为重要。
【2】仅仅掌握Microsoft Word所代表的文字处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当代的翻译工作者还应掌握翻译记忆软件应用、术语工作原则和技能、网站平台使用技能甚至各种排版软件的基本应用技能。
只有能将这些必备的文字信息技术融会贯通,才能将复杂的翻译项目流程最优化。
此次翻译项目笔者并未担任主要负责人即项目管理人员,因此难免未能触及项目管理目的某些方面。
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实践和工作中能够有机会更深入地体会项目管理的奥妙。
参考书目
1. 苗菊,王少爽. 2010.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 教育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 徐彬, 郭红梅. 2012. 出版翻译中的项目管理.《中国翻译》
英语笔译杨倩倩Y13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