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 剑
(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农业中心,河南 信阳 464100)
摘 要:豫南地区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林木生长的各个时期,所以提倡采取“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方针。
本文依据豫南地区林木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分布情况,分析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控建议。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指标稳中向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二是发展和生态协调明显增强,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四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因此,一定要全面贯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豫南地区是河南省的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达78%,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促进了豫南地区林业的发展。
豫南地区处于淮河流域,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冷暖适中、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和天气多变的气候特征,境内平均气温15.1 ℃,年平均地表温度16.9 ℃,年平均降雨量1 109.1 mm,年平均无霜期221 d,年平均日照时间2 172.9 h,林木生长期内的积温为5 557.0 ℃,适宜喜温林木的生长[2]。
一、豫南地区林木分布及主要病虫
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合欢、国槐、刺槐、枫杨、银杏、樱花、
木瓜、西府海棠、紫丁香、石榴、紫荆、
黄刺玫、木槿和藤萝等。
豫南地区林木种类多样,所以病虫
害也复杂多样。
森林病虫害是一种发生
在森林植物上的病虫害,导致林木的生
理、组织和形态出现异常现象,引发林
木生长不良和品质下降,甚至枯死,不
仅会给林农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会造成
生态损失。
基于笔者多年的森林管护经
验,总结出豫南地区的森林病害主要有
根腐病、叶斑病、叶枯病、大叶黄杨白
粉病和紫薇白粉病等,虫害主要有尺蠖
类虫、黄杨绢野螟、棉花公壳虫、蚜虫、
刺蛾类害虫、美国白蛾和马尾松毛虫。
二、豫南地区病虫害发生原因
(1)森林病害和虫害的传播能力、
繁殖能力较强。
例如,黄刺蛾有很强的繁
衍能力,当大多数个体被消灭后,剩余个
体通过繁衍后又开始传播危害。
还有很多
病害也有很强的传播能力,一是自动传播,
二是自然传播,还可通过媒介物传播,所
以防治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2)随着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人
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为一些病虫害提
供了良好的生长繁衍条件,这也是森林
病虫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森林病虫害的适应能力随着环
境的变化而变化,病虫害的遗传抗逆性也
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即便选种的是抗
病虫害林木品种,抗病虫能力也会随着环
境的变化而减退。
所以,林业工作者要不
断研究培育新的抗病虫林木品种。
(4)国际上林木树种的引种、国内
林业生产交流、林业工作者开展的嫁接
和培育等科研活动,都为森林病虫害的
传播创造了条件,导致某些病虫害不可
预防,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三、豫南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是检疫部门做好苗木的检疫工作,
从源头上杜绝外来病虫害入侵,杜绝再
次发生如2015年美国白蛾在河南省信阳
市发生4.59万hm2等疫情。
二是各基层林业管护工作人员要对
本年度的病害、虫害做好监测记录工作。
分析病虫害发生的程度,从而做好第二
年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防工作,尤其
是做好美国白蛾、食叶性害虫、马尾松
毛虫、黄二星舟蛾和松林线虫病等病虫
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结果的统计工作,
并建立年度档案,为第二年林业病虫害
预测、预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是做好林木种植的科学规划工作。
坚持科学合理规划林木品种,避免种植
单一林木品种,预防病虫害发生。
由于
单一树种的抗病能力很差,因此,在保
证林木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多种林木互
相组合种植,丰富种植地区林木的种类,
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同时,
从苗木选择、育苗、造林等多个环节入手,
从根本上达到有效治理森林病虫害的目
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另外,做到
及时清理那些没有价值的林木,防止侵
占有益林木生长空间而影响有益林木的
健康生长。
四是科学合理使用物理、化学、生
物方法防治病虫害。
提倡防治林木病虫
害,重点是预防,其次是治理,主要以
物理、生物方法为主。
物理和生物方法
可有效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减少对环
境造成的危害。
同时生物防治方法具有
持久性,如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
年2次即可防治成功。
而使用化学方法,
每一代害虫用药2次后效果仍不明显。
化学方法一般在应急时使用,但要用毒
(下转第41页)
比较有利的条件。
三、物理量趋势分析
(一)水汽分析
12—13日08:00 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看,九江市上游和下游都处于辐散场,九江市处于辐合区,证明有水汽不断地向九江市聚集。
13日辐合强度明显增强,达到-30 kg,强中心位于赣东北地区。
可降水量表征上空整层大气的水汽全部凝结并降至地面的降水量,可降水量的大小表示该地区整层的大气水汽含量。
12—13日,九江市整层含水量都在60 mm左右,整层的水汽比较充沛,加之有水汽不断地向九江市输送,所以降水量一般可以大于整层含水量,对持续暴雨的产生非常有利[3]。
对于过程降水的量级多少,一般要分析比湿的多少,分析12—13日850 hPa 08:00的比湿图发现,九江市的比湿由12 g/kg上升至14 g/kg,比湿含量有所增加,对连续降水比较有利,12—13日 700 hPa比湿持续维持在10 g/kg,比湿条件基本能达到江西省暴雨的发生条件。
(二)K指数
K指数=(T850-T500)+Td850-(T700-Td700),式中第一项表示温度直减率,第二项表示低层水汽条件,第三项表示中层饱和程度。
K指数值越大,暴雨的发生概率越大,K指数可以反映大气的层结稳定情况,K指数越大,层结越不稳定。
12—13日08:00的K指数都在35以上,属于中等强度,达到了江西省暴雨指标强度。
四、探空图分析
12日08:00南昌市探空湿层在 风切变南昌市不大,随着12—13日高空
风增加,风切变也在逐渐增强,CAPE值
在100 J/kg左右,有一些不稳定能量;0
度层和-20度层都比较高,不考虑冰雹
天气;南昌市的Si指数都小于0,表征
不稳定能量还会有所增强,有利于对流
风暴的发展。
分析发现13日暴雨比12
日暴雨条件更为有利。
五、模式预报
(一)EC模式预报
以11日20:00资料作为初始场,
EC形式场预报12—13日850 hPa切边
的位置稳定在赣北,但西南急流一个脉
动的过程没有报出,实际上12—13日
底层西南风明显加强;切边北面的风预
报一直以东南风为主,实际转东北风,
且风力比预报的偏大很多,造成低层切
边的强度预报较弱,辐合强度相差大。
700 hPa九江市处于大风速轴区,12日
九江市主要以偏西风为主,13日偏南
分量才有所加强,实况12—13日都以
偏南风分量都比较大,估计也是模式降
水预报较小的原因之一。
500 hPa预报
的形式场比较好,588线的位置稳定维
持在北纬25°,东北槽移动的位置差
不多。
以11日20:00资料作为初始场,
得出12—13日EC降水预报九江市主要
以中等降水为主,总体的预报降水量偏
弱,位置主要报在九江市以北的地区。
12日20:00起报的13日降水虽比11日
起报的量级有所增加,但量级还是偏小。
(二)上海华东区域模式预报
上海华东区域模式预报以11日
20:00资料作为初始场,12—13日850 hPa
500 hPa预报的形式场比较好,588线的
位置稳定维持在北纬25°,东北槽移动
的位置差不多。
上海区域模式以11日20:00资料
作为初始场,对于九江市12日中到大
雨为主,13日大到暴雨,总体对降水的
预报比EC预报的好一些,但量级还是
偏小。
综合两家的模式预报,模式预报与
实况主要存在,中低层切边南侧的西南
风的脉动预报的和实况那么强,切边北
侧的风的偏北风量预报的也略偏弱,造
成整合切边的辐合力量减弱,上升运动
不够强,降水中体预报量级偏弱。
六、结论
(1)此次九江市连续暴雨主要还是
有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影响,中低层西
南风有脉动,加强了中低层的辐合,水
汽充沛,切变维持,导致出现连续暴雨
的天气过程。
(2)两家数值模式资料对于此次降
水量级偏少,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低层
切边南侧的西南风的脉动预报的和实况
那么强,辐合力量偏弱。
参考文献:
[1]朱干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
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350.
[2]金米娜.江西省汛期暴雨气候特点及预报
方法综合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
(1):69-72.
[3]尹洁,刘献耀.江西省主汛期连续暴雨的
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2
(2):8-10.
生命周期,所以应以“预防为主、防治
为辅”为方针。
提倡将检疫工作摆在首
位,然后做好本地区林木的病虫害档案
管理工作,为第2年病虫害发生的预测、
预防提供依据;最后提倡采用生物防治
和物理防治方法,不到万不得时不使用
化学防治方法。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
能真正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克虎.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J].科
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8):
29-31.
[2]武振涛.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
科技,2010(17):17-18.
(上接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