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理解词语和句式——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知识要点]
[知识点解说]
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简洁。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①予购百盆,皆病者。
②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2.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
①王甚任之。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意:“之”作宾语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如: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之”,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我,自己。
4.谦词: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肃”鲁肃自称。
②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④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
5.敬称: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
①唯大王命之。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
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②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
“吾侪”,我们。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这一类人。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这些人。
二、指示代词
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可代人、代物、代事。
.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①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此”,此处。
②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序》)
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成“那”、“那个”。
①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彼”,那个。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其”,那。
3.旁指代词:他。
译成“别的”、“其他的”
①王顾左右而言他。
“他”,别的。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他”别的。
4.虚指代词:或、某
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某人。
5.无定指代词:莫、无。
译成“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
”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莫”,没有谁。
三、疑问代词
.代人:谁、孰
①王曰:“谁可使者?”
②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代事物:何、胡、奚、曷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焉
①沛公安在?
②且焉置士石?
这几个词作状语,一般是表反问,译成“怎么”,“哪里”。
如: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
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轻微度:少、稍、略。
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②夫妻心稍慰。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
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
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
修饰动词,作状语。
.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
①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②直好世俗之乐耳。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
“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②会征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
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
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
”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②曰:毋从俱死也”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4.反诘:岂、宁、庸、其。
译为“难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五、频率副词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②再拜还入户。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
无实在意义。
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
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
如:①会于西河“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
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
“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
如:
①岁征民间
②成妻纳钱案上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
上。
以
.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
“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
“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
“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则有时省略。
⑧令以责之里正。
⑨折藏之,归以
示成。
6.介词“以”。
也可省略。
如: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
2.层进关系。
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
①夫夷以近,则游
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同“而,而且。
”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尚……况……”译成“还…何况…。
3.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或”,或者。
4.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而”,接着。
②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同“而”,不译。
5.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
6,因果目的关系。
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
7.假设关系。
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8.修饰关系。
“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
译成“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
之、者、所、然。
之
.定语标志。
译成“的”或不译。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补语标志。
译成“得”
②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
3.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③宋何罪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
5.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6,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⑥顷之烟炎张天。
者
“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
可译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附在动词“学”后,指“…的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者”用在形容词“治”后,指“……的事”。
③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者”用在动词后,表“……的物”,不可译。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
“者”用在情态词组后,相当于“……的样子”。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者”用于原因词组后表“……的原因”。
⑥昔者吾舅死于虎。
“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不译。
⑦此五者,邦之蠧也。
“者”用于数词后,可据上下文译为所表示的人、事物。
“此五者”指“五种人”。
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者”前有以名词为主的中心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
“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有三种情
况。
.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作用。
如: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听到的一切”,“闻”的宾语“一切”没有出现,便由“所”指代。
2.如果“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动词后面出现了,这个“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带上了宾语“鱼腹”,“所罾”作“鱼腹”的定语。
3.“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担。
如:
③臣之所好者。
“所好者”即“所喜欢的事情。
”“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语。
二、语气助词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也“也”可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的确认。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
如: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也”用在谓语后与“者”呼应表判断。
②鱼,我所欲也。
“也”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的陈述
语气。
矣
用于句尾,表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和情况。
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历兵马矣。
2.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述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
译为“了”,或不译。
虞不腊矣。
焉
用在句尾,表—般的陈述语气,有引入注意的意味。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耳
用于陈述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如: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用于陈述句末,表坚决、肯定语。
如:②今肃等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2.疑问语气:乎、与邪
乎
用于各种疑问句末,表询问、反诘、测度等语气,可译为“吗、呢”等。
①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乎”表询问,译“吗”。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乎”表反问,译“吧”。
③安能复为之下乎!“乎”表反问,译“呢”。
用于祈使句、感叹句,表祈使、感叹语气。
如:
④长铗归来乎!
⑤善哉!技盖至此乎?
与邪
①可得闻与?“与”用于特指问句,表询问,译“吗”。
②子非三闾大夫欤?“欤”用于是非问,译“吗”。
③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耶”用于是非问句,译“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盗邪?“得无……邪”表委婉测度语气。
3.感叹语气:哉、夫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哉”表感叹。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哉”表反问语气。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夫”表感叹。
4.句首语气:唯、夫、盖
“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
“夫”、“盖”在句首,表引起议论,不译。
如:
①事急矣,唯先生图之。
②夫战,勇气也。
③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
叹词
叹词是人们在感情激动时发生的一种声响,因此,它是表达强烈感情的词。
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
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
兼词
古代汉语里,用一个字的形体而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叫兼词。
常用的有:诸、焉、盍。
诸
用于句中时,“诸”是“之”和“于”的合音,“之”代词,“于”,介词。
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用于句末时,则相当于“之乎”。
如: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焉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
“于”,“介词”,“之”,代词。
译时选择相当于“于之、于是”的词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盍”是“何不”的合义。
如:子曰:“盍各言尔志?”
叵
“叵”相当于“不可”,例如:居心叵测
三、理解词语和句式——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知识点解说]
、判断句
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
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
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
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
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
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
《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为……”
《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
《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
3.疑问句
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
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
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具体说来,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形式。
借疑问代词表疑问
《鸿门宴》:客何为者?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易也?”
《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
《
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孟子》: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黄生借书说》: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石钟山记》:汝识之乎?
《卖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借否定词表疑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五十城请易璧,可予不?
《与妻书》: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
《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这种形式更为常见。
《论语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狼》:禽兽之变几何哉?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殽之战》:夫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殽之战》: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季氏将伐颛臾》:是谁之过欤?
《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问说》:舍问,其奚决焉?
4.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主谓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信陵君窃符救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礼记.檀弓》:谁与,哭者?
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硕鼠》:十年贯女,莫我肯顾。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赤壁之战》: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鸿
门宴》:沛公安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陋室铭》:何陋之有?
《问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冯婉贞》:唯余马首是瞻。
《孟子•梁惠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④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
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
/人马所蹈溺死者无数。
《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
《劝学》;蚓无爪之利
,筋骨之强。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
4、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
《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
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
5.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
自矜。
尝射于家圃。
在现代汉语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
《卖油翁》中的两句话中间,也不允许省去主语。
②蒙后省略
《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③对话省略
《孟子二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
在现代汉语中,两人对话,主语全省去,是不允许的。
谓语省略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促织》:审谛之,短小,黑赤色。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前三句省略动词谓语,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词谓语。
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不允许的。
省略宾语
《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也。
第二句中的宾语“己”,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
第三句为使动句省略宾语,比较少见。
省略介词宾语
这种情形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则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赤壁之战》:权以示群下。
省略介词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存在。
《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促织》:又试之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