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层层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
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
引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
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逐渐完善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每年夏天,中国的城市里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高考。
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最早就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是科举制度在中国最终难逃被废弃的命运。
消逝了一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它又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万千学子为之疯狂?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感知科举制度。
板书: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建立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前科举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那大家现在看到的两份简历:李富贵的简历
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
学识:写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
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
张有才的简历
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
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
人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在魏晋时期,那个时候除了贵族世袭,选官主要靠那些高官
的推荐,他们将人才分成几个等级并且推荐给中央。
中央呢,直接根据他们的推荐授予官职。
那么由于李富贵的出身是高门权贵的子弟,也就意味着他从一出生身上就贴着这样一个标签,叫做名门望族。
而像张有才那样出身贫寒的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缺少门路而往往与官场无缘。
当时有人用了一句话来概括这两个人的命运,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什么意思呢?就是做大官的,没有出身低微的;而当小官的呢,也没有出身高贵的。
魏晋以来的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就是由中
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和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那这样就形成了魏晋时期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一是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二是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那选拔出来的人如何辅佐朝政呢,并且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
制在朝廷手中,而是控制在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手中。
那么接下来到了隋朝的时候,隋文帝发现了这种制度的弊端,决定进行改革。
提出了“以科举人”,这里的科呢,指的是考试科目,举呢,指的是选拔人才。
所以,科举制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隋文帝令各州推选举人参加考试,合格的才可以做官,那么这样呢科举制就诞生了。
而到了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了进士科,这个进士科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求考生写当时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议论文,以此来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一些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那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社会各阶层的人带来什么变化呢?
学生讨论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这样封建统治者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过渡: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择优录取,是选官的一大进步。
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便可凭真才实学参与考试,有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同时选官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
但是,隋朝的科举制只是一个开始,它的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到了唐朝,科举制有了很大的发展,得以改善。
那么,它的发展又体现在哪里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科举制的完善。
二、科举制的完善
①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
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