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和刘禹锡“易学思想”之比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之易以求其动”,“易之象系”等提法,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 物辩证观。柳宗元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由于他
56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这种端正明朗的写作思想、新颖独到的写作主张和严谨谦逊的写 作态度,才使其文章汪洋姿肆,具有周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感染 力,令后世难穷其奥。
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刘禹锡文学思想的论文,较具代 表性的有:刘国盈的《论刘禹锡的文艺思想》、孙琴安的《刘禹锡的 诗歌理论》、萧瑞锋的《刘禹锡诗论初探》、陈绪万的《刘禹锡文学观 初探》、王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等。
刘禹锡的《天论》(上、中、下),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同样受 到了学界的重视。20世纪上半叶,子葵的《刘禹锡》从政治、伦理、 教育、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禹锡之天人交相胜论,不偏不颇,不激不滞,唯心唯物,互相平衡, 诚中庸之大道也。”又指出:“唐代思想,凝塞固滞;如韩柳等儒家, 韩昌黎之思想为乐天,柳宗元之思想为厌世,而刘禹锡之思想则介 乎二者之间。一方面对于社会朝政,评论深刻,因而屡被贬斥。一
他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明确提出:“文有二道:辞令褒贬. 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 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 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 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于谣诵也。”
柳宗元认为,文章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政治、哲学、历 史和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通过记事说理,直接表示赞扬或贬斥的态 度;另一种是诱导和激扬人们思想感情的,通过描写事物来进行讽 刺、比喻,给人以启迪。前者必须参照或借鉴《尚书》中有关谋略、 开导、教诲等方面的内容,和《易经》中有关经文的解释,(《象传》、 《系辞传》,都是对《周易》卦爻辞的注释。)以及孔子删削《春秋》的 笔法,它的主要目的是立意高广而内容厚实,语言准确而说理周密 完备,才适宜于作为文献来保存与收藏。后者必须参照或借鉴虞 夏时流传下来的歌谣,和殷商、周朝时的《国风》、《大雅》、《小雅》等 诗词歌赋,它的主要目的是辞彩华丽而清朗动听,言语晓畅而意境 优美,才适宜于让人们歌诵与流传。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此事起源于刘 禹锡与人争论《周易》中“九六”的含义,“历载旷日,未曾有闻人明 是说者。虽余愤然用口舌争,特貌从者十一二焉。余独悲而志之, 以矣夫后觉”。争论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多少人信服刘禹锡的观 点,他特地写成了《与董生言易辩易九六论》两篇文章,来寻求支持 者。
四、从他们有关哲学的重点文章来看。柳宗元运用“易理”论天 说地。卓尔不群。而刘禹锡未能博采“易学”来明辨事理,在理性的 力度上稍逊一筹
柳宗元曾经写过《天对》、《天说》、《天爵论》三篇文章,都是与 天地自然相关的政论文。文章中,充分运用“易学”方面的观点与 知识,吸收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方面的经验和 教训,揭示大自然的构造和人类的命运,并非由鬼神来主宰,充分 体现出事在人为的积极进取精神。他清醒地认识到,宇宙是无限 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对当时流行的一些错误观 点或思想倾向,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抨 击;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丰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
54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为坎为雷”……H’ 而刘禹锡涉及“易学”的诗文仅有寥寥几篇。如《楚望赋》:
“系乎天者,阴伏阳骄是巳;系乎人者,风巫气窳是巳”;“我卜我居, 于城之隅。”《何卜赋》:“极必反焉,其犹合符。……经日剥极则煮, 居贲而未曾剥者其谁?否极受泰,居否而未曾泰者又其谁?”;“时 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屠龙之伎,非日不伟,时无所 用,莫若履稀。作俑之工,非日可珍,时有所用,贵于新轮。络首縻 足兮,骥不能逾跬,前无所阻兮,跛鳖千里。……故日是耶非耶,主 者时耶!……得非我美,失非我耻。其去曷思,其来曷期。”《彭阳 侯令狐氏先庙碑》:“时惟仲月,卜用柔日。”《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 禅师第二碑》:“蠢蠢南裔,降生杰异,父乾母坤,独肖元气。”及《辩 易九六论》,总计不过五篇(首)b1。由此看来,柳宗元与刘禹锡在 学易、用易方面的高低,已明显有所不同。
二、从他们各自的文学主张来看。柳宗元有过“以《易》为本”、“ 《易》之象系”之类的提法,而刘禹锡没有如此明确的说法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本之书以求其质,本 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 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柳氏这篇文章,重在阐明自己的写作 观点,其意是说,要以五经来作为撰写文章的根本、根据或基础。 就是说,要对照《尚书》,来讲求文章的质量;对照《诗经》,来讲求文 章的意境是否深远;对照《礼经》,来讲求文章是否合乎时宜;对照 《春秋》,来讲求文章的立论与判断;对照《易经》,来讲求文章是否 具有发展变化的一种动感、动态或运动的趋势。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在《献权舍人书》中 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即体现作者意志、理想的东西); 在《唐故相国李公集记》中进一步支持下“文非空言”(即文章必须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即文
57
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研究论文撷英
“本之易以求其动”——这样的文学主张,在中唐以前的文学 大家中,的确很少有人提出来过,也可以说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易”有三种解释,即:简易、不易、变易。将《易经》拿来作为写文章
55
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研究论文撷英
的参照物,就是说,既要简洁易懂,又要灵活多变,包括形式与内 容,都要给人以动感、动态,才能吸引读者,打动与感染读者,具备 动人心弦的魅力。
58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以说明。虽然他对“揲蓍”的方式方法,非常熟悉,甚至是精于此 道,但刘禹锡不敢从理论上对那些“谬而承之”的不学无术者,或一 知半解却故弄玄虚的“假道学者”们,进行驳斥。而柳宗元的《与刘 禹锡论周易九六书》,不仅仅是在跟老朋友作推心置腹的学术上的 探讨,而且从道义上,对老朋友进行坚决的声援与支持;更从理论 上对那些“道听途说者”、“所谓易者”,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由此可见,柳宗元与刘禹锡在“周易”的学识方面,孰高孰低,已非 常明显。
笔者认为:虽然柳宗元和刘禹锡对“易学”都有非常深刻的钻 研与领悟,但刘禹锡长于“易术”,而柳宗元重在“易理”,并且将“易 理”运用于文学、哲学、为人与为政之中,融会贯通,不愧为一代易
53
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研究论文撷英
学大师。因此,他们两个在“学易、识易、用易”方面,刘禹锡跟柳宗 元相比,明显地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几乎不可同Et而语。
其中刘国盈文比较全面地评述了刘禹锡的文艺思想,他认为 刘禹锡所说的“思有所寓”,表明了刘禹锡的写作态度是以内容为 主的,而且他也认识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文学和作者思想感情的 关系。通过对刘禹锡有关文艺思想的分析,他指出,刘禹锡认为, 能写出既有充实内容又有完美形式的好作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作者的主观上的修养;二是加强学习;三是注意吸收别人 的长处;四是努力从民歌中吸取营养;五.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努力 创新。文章也指出,当然,其中也有糟粕的成分,例如,他相信天 才,还强调地理的决定作用。萧瑞锋文将刘禹锡提出的“坐驰可以 役万景”、“境生于象外”等论诗名言综合起来考察,阐述了刘禹锡 在艺术构思、艺术追求、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见解,使原来极为零碎 的材料较为系统化了。王运熙文也指出,刘禹锡认为作诗必须以 意为主,重视意境;他的《竹枝词序》表明了他重视民歌新曲的创新 精神;刘禹锡认为僧人能心地虚静,修炼入定,摒除世俗欲念,因而 能体察万景,创造出优美的诗境,这是禅学对刘禹锡诗论的影 响o[6J
从这篇文章来看,柳宗元对“乾卦和坤卦”的产生,以及“九为 老阳、六为老阴”的来龙去脉,了解得非常透彻,说明他不仅对周易 学得精,钻得深,而且把跟周易有关的书籍,都阅读过了,真正“穷 究昔人书”,方能达到“烂熟于心、信手拈来”的化境。
刘禹锡的《辩易九六论》,将九六之策的演变过程作了详细的 介绍,并以晋公子揲蓍占卜得到“贞、屯、悔、豫”四卦为例子,来加
一、从他们各自涉及“易学”的诗文数量来看。柳多刘少
柳宗元涉及“易学”的诗文有20余篇(首),如:《四门助教厅 壁记》——“易传太初篇日:‘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夕入西学, 暮入北学。”’《际民诗》:“二公居矣,弗敢泰止,是获泰已。”《非国语 ·卜》篇中,就曾公然声明:“卜者,世之余技也,道之所无用也。圣 人明之,吾未之敢非。然而圣人之用也,盖以驱陋民也。非恒用而 征信矣。尔后之昏邪者神之,恒用而征信焉,反以阻大事。要之卜 史之害于道也多,而益于道也少。虽勿用之可也。左氏惑于巫而 尤神怪之,乃始迁就附益以成其说,虽勿信之可也。”《非国语·筮》 篇:“公子亲筮之日,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筮,史占之日不 吉。司空季子日吉……而又筮焉是问,则末矣。”他在《祭杨凭詹事 文》中写道:“年月,子婿谨以清酌遮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 承讣之始,卜兆既愈,载驰斯文,出拜路隅……天道悠远,人世多 虞,寄心双表,长恨囚拘。呜呼哀哉!”《贺践祚表》“天地泰而圣人 出,雷雨解而品物荣。”《即位贺表》“重离出曜,体乾继统”;“帝出于 《震》,著在《易经》”;《贺册太上皇后表》“母仪有光,坤道克顺”;《送 易师杨君序》“与《易》关涉”;《送韩丰群公诗后序》“大《易》之制, 《序卦》处末”;《与萧翰林倪书》“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 乃穷也”’;《晋孙周》“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日‘配而不 终’。非日:又征卦,梦以附合之,皆不足取也。”《龟背戏》“八方定 位开神卦,六甲离离齐上下。“‘四分五裂势未已,出无入有谁能 知。”“徒言万事有盈虚,终朝一掷知胜负。”《祈死》“死之长短在宗 祝,则谁不择良宗祝而祈寿焉?”《祀》“夫祀,先王所以佐教也,未必 神之。”《送僧浩初序》“往往与《易》合”;《雷塘祷雨文》“惟神之居,
柳宗元提出,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抑、扬、疏、 廉、激、固”六种写作手法,可以起到“奥、明、通、节、清、重”六大作 用,使作品更加深刻而不隐晦,鲜明而不浅露,脉络通畅而不一览 无余,蕴涵丰富而又简洁明快,清新活泼而不轻浮,内容充实厚重 而不呆板。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好地担负起反映纷纭复杂的 现实生活与广阔深厚的思想内容的任务。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柳宗元和刘禹锡 “易学思想"之比较
●骆正军
东台高二适先生,曾作过一篇《柳子厚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 说”书后题》,文中说:“始吾得柳书,不能尽其理,得刘辩则尽之 矣”。讲柳宗元对“揲蓍端策之法”不怎么精通,因此认为在《易》学 方面,比不上刘禹锡。…
章士钊老先生在“给高二适先生的回信”中说,“寻柳州于 《易》,似欠深造,据其自述,仅得在永贞事变之倾,从陆文通微受教 诲,然亦未必向揲蓍细功,多所探讨。”但他认为柳宗元对《易》学的 悟性,比刘禹锡有过之而无不及。嵋’
章老先生举了顾亭林的《左传杜解补正》和王船山的《续春秋 左氏传博议》为例,说明“穆姜论筮长言大篇,亦切证穆姜所得在 《随》,而并不在《艮》,凡此种种,都似与梦得所见不无出入,而辗转 《易》与柳州合符,不审二适其谓之何?”“治《易》而专务于卜筮,终 是旁门术业,而无关于开物成为‘利安元元’之为”;“夫人食肉不食 马肝,未为不知味;为学不解筮法,将何害其为通人?”“夫如是,子 厚诚好学不倦,然亦未必即以此技逊于梦得。川引
章气势的大小与作者道行的高低相关);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 公集记》中强调:“文章之用”、“笔端肤寸,膏润天下”(即文章的作 用,寸许笔墨,可以润泽、感化天下的人)。他的这些文学观点,对 今人仍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没有提出过像柳宗元那种“以易为 本、为象系”的明确主张。
三、从他们有关联的重点文章《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来看。 柳宗元旗帜鲜明。而刘禹锡的态度含糊不清
柳宗元批评“何毕子董子”之流,“不视其书,而妄以口承之也。 君子之学。将有以异也。必先究穷其书。究穷而不得焉,乃可以立 而正也。今二子尚未能读韩氏注孔氏正义,是见其道听途说者,又 何能知所谓易者哉!”他还极力推崇刘禹锡,学“易”之精神,称“足 下出入筮数考校左氏,今之世罕有如足下求易之悉者也。”并告诫 所有求学之人,“务先穷昔人书,有不可者而后革之,则大善,谨之 勿遽。”
56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这种端正明朗的写作思想、新颖独到的写作主张和严谨谦逊的写 作态度,才使其文章汪洋姿肆,具有周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感染 力,令后世难穷其奥。
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刘禹锡文学思想的论文,较具代 表性的有:刘国盈的《论刘禹锡的文艺思想》、孙琴安的《刘禹锡的 诗歌理论》、萧瑞锋的《刘禹锡诗论初探》、陈绪万的《刘禹锡文学观 初探》、王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等。
刘禹锡的《天论》(上、中、下),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同样受 到了学界的重视。20世纪上半叶,子葵的《刘禹锡》从政治、伦理、 教育、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禹锡之天人交相胜论,不偏不颇,不激不滞,唯心唯物,互相平衡, 诚中庸之大道也。”又指出:“唐代思想,凝塞固滞;如韩柳等儒家, 韩昌黎之思想为乐天,柳宗元之思想为厌世,而刘禹锡之思想则介 乎二者之间。一方面对于社会朝政,评论深刻,因而屡被贬斥。一
他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明确提出:“文有二道:辞令褒贬. 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 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 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 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于谣诵也。”
柳宗元认为,文章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政治、哲学、历 史和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通过记事说理,直接表示赞扬或贬斥的态 度;另一种是诱导和激扬人们思想感情的,通过描写事物来进行讽 刺、比喻,给人以启迪。前者必须参照或借鉴《尚书》中有关谋略、 开导、教诲等方面的内容,和《易经》中有关经文的解释,(《象传》、 《系辞传》,都是对《周易》卦爻辞的注释。)以及孔子删削《春秋》的 笔法,它的主要目的是立意高广而内容厚实,语言准确而说理周密 完备,才适宜于作为文献来保存与收藏。后者必须参照或借鉴虞 夏时流传下来的歌谣,和殷商、周朝时的《国风》、《大雅》、《小雅》等 诗词歌赋,它的主要目的是辞彩华丽而清朗动听,言语晓畅而意境 优美,才适宜于让人们歌诵与流传。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此事起源于刘 禹锡与人争论《周易》中“九六”的含义,“历载旷日,未曾有闻人明 是说者。虽余愤然用口舌争,特貌从者十一二焉。余独悲而志之, 以矣夫后觉”。争论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多少人信服刘禹锡的观 点,他特地写成了《与董生言易辩易九六论》两篇文章,来寻求支持 者。
四、从他们有关哲学的重点文章来看。柳宗元运用“易理”论天 说地。卓尔不群。而刘禹锡未能博采“易学”来明辨事理,在理性的 力度上稍逊一筹
柳宗元曾经写过《天对》、《天说》、《天爵论》三篇文章,都是与 天地自然相关的政论文。文章中,充分运用“易学”方面的观点与 知识,吸收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方面的经验和 教训,揭示大自然的构造和人类的命运,并非由鬼神来主宰,充分 体现出事在人为的积极进取精神。他清醒地认识到,宇宙是无限 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对当时流行的一些错误观 点或思想倾向,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抨 击;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丰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
54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为坎为雷”……H’ 而刘禹锡涉及“易学”的诗文仅有寥寥几篇。如《楚望赋》:
“系乎天者,阴伏阳骄是巳;系乎人者,风巫气窳是巳”;“我卜我居, 于城之隅。”《何卜赋》:“极必反焉,其犹合符。……经日剥极则煮, 居贲而未曾剥者其谁?否极受泰,居否而未曾泰者又其谁?”;“时 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屠龙之伎,非日不伟,时无所 用,莫若履稀。作俑之工,非日可珍,时有所用,贵于新轮。络首縻 足兮,骥不能逾跬,前无所阻兮,跛鳖千里。……故日是耶非耶,主 者时耶!……得非我美,失非我耻。其去曷思,其来曷期。”《彭阳 侯令狐氏先庙碑》:“时惟仲月,卜用柔日。”《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 禅师第二碑》:“蠢蠢南裔,降生杰异,父乾母坤,独肖元气。”及《辩 易九六论》,总计不过五篇(首)b1。由此看来,柳宗元与刘禹锡在 学易、用易方面的高低,已明显有所不同。
二、从他们各自的文学主张来看。柳宗元有过“以《易》为本”、“ 《易》之象系”之类的提法,而刘禹锡没有如此明确的说法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本之书以求其质,本 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 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柳氏这篇文章,重在阐明自己的写作 观点,其意是说,要以五经来作为撰写文章的根本、根据或基础。 就是说,要对照《尚书》,来讲求文章的质量;对照《诗经》,来讲求文 章的意境是否深远;对照《礼经》,来讲求文章是否合乎时宜;对照 《春秋》,来讲求文章的立论与判断;对照《易经》,来讲求文章是否 具有发展变化的一种动感、动态或运动的趋势。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在《献权舍人书》中 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即体现作者意志、理想的东西); 在《唐故相国李公集记》中进一步支持下“文非空言”(即文章必须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即文
57
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研究论文撷英
“本之易以求其动”——这样的文学主张,在中唐以前的文学 大家中,的确很少有人提出来过,也可以说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易”有三种解释,即:简易、不易、变易。将《易经》拿来作为写文章
55
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研究论文撷英
的参照物,就是说,既要简洁易懂,又要灵活多变,包括形式与内 容,都要给人以动感、动态,才能吸引读者,打动与感染读者,具备 动人心弦的魅力。
58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以说明。虽然他对“揲蓍”的方式方法,非常熟悉,甚至是精于此 道,但刘禹锡不敢从理论上对那些“谬而承之”的不学无术者,或一 知半解却故弄玄虚的“假道学者”们,进行驳斥。而柳宗元的《与刘 禹锡论周易九六书》,不仅仅是在跟老朋友作推心置腹的学术上的 探讨,而且从道义上,对老朋友进行坚决的声援与支持;更从理论 上对那些“道听途说者”、“所谓易者”,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由此可见,柳宗元与刘禹锡在“周易”的学识方面,孰高孰低,已非 常明显。
笔者认为:虽然柳宗元和刘禹锡对“易学”都有非常深刻的钻 研与领悟,但刘禹锡长于“易术”,而柳宗元重在“易理”,并且将“易 理”运用于文学、哲学、为人与为政之中,融会贯通,不愧为一代易
53
柳宗元研究文集——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研究论文撷英
学大师。因此,他们两个在“学易、识易、用易”方面,刘禹锡跟柳宗 元相比,明显地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几乎不可同Et而语。
其中刘国盈文比较全面地评述了刘禹锡的文艺思想,他认为 刘禹锡所说的“思有所寓”,表明了刘禹锡的写作态度是以内容为 主的,而且他也认识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文学和作者思想感情的 关系。通过对刘禹锡有关文艺思想的分析,他指出,刘禹锡认为, 能写出既有充实内容又有完美形式的好作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作者的主观上的修养;二是加强学习;三是注意吸收别人 的长处;四是努力从民歌中吸取营养;五.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努力 创新。文章也指出,当然,其中也有糟粕的成分,例如,他相信天 才,还强调地理的决定作用。萧瑞锋文将刘禹锡提出的“坐驰可以 役万景”、“境生于象外”等论诗名言综合起来考察,阐述了刘禹锡 在艺术构思、艺术追求、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见解,使原来极为零碎 的材料较为系统化了。王运熙文也指出,刘禹锡认为作诗必须以 意为主,重视意境;他的《竹枝词序》表明了他重视民歌新曲的创新 精神;刘禹锡认为僧人能心地虚静,修炼入定,摒除世俗欲念,因而 能体察万景,创造出优美的诗境,这是禅学对刘禹锡诗论的影 响o[6J
从这篇文章来看,柳宗元对“乾卦和坤卦”的产生,以及“九为 老阳、六为老阴”的来龙去脉,了解得非常透彻,说明他不仅对周易 学得精,钻得深,而且把跟周易有关的书籍,都阅读过了,真正“穷 究昔人书”,方能达到“烂熟于心、信手拈来”的化境。
刘禹锡的《辩易九六论》,将九六之策的演变过程作了详细的 介绍,并以晋公子揲蓍占卜得到“贞、屯、悔、豫”四卦为例子,来加
一、从他们各自涉及“易学”的诗文数量来看。柳多刘少
柳宗元涉及“易学”的诗文有20余篇(首),如:《四门助教厅 壁记》——“易传太初篇日:‘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夕入西学, 暮入北学。”’《际民诗》:“二公居矣,弗敢泰止,是获泰已。”《非国语 ·卜》篇中,就曾公然声明:“卜者,世之余技也,道之所无用也。圣 人明之,吾未之敢非。然而圣人之用也,盖以驱陋民也。非恒用而 征信矣。尔后之昏邪者神之,恒用而征信焉,反以阻大事。要之卜 史之害于道也多,而益于道也少。虽勿用之可也。左氏惑于巫而 尤神怪之,乃始迁就附益以成其说,虽勿信之可也。”《非国语·筮》 篇:“公子亲筮之日,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筮,史占之日不 吉。司空季子日吉……而又筮焉是问,则末矣。”他在《祭杨凭詹事 文》中写道:“年月,子婿谨以清酌遮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 承讣之始,卜兆既愈,载驰斯文,出拜路隅……天道悠远,人世多 虞,寄心双表,长恨囚拘。呜呼哀哉!”《贺践祚表》“天地泰而圣人 出,雷雨解而品物荣。”《即位贺表》“重离出曜,体乾继统”;“帝出于 《震》,著在《易经》”;《贺册太上皇后表》“母仪有光,坤道克顺”;《送 易师杨君序》“与《易》关涉”;《送韩丰群公诗后序》“大《易》之制, 《序卦》处末”;《与萧翰林倪书》“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 乃穷也”’;《晋孙周》“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日‘配而不 终’。非日:又征卦,梦以附合之,皆不足取也。”《龟背戏》“八方定 位开神卦,六甲离离齐上下。“‘四分五裂势未已,出无入有谁能 知。”“徒言万事有盈虚,终朝一掷知胜负。”《祈死》“死之长短在宗 祝,则谁不择良宗祝而祈寿焉?”《祀》“夫祀,先王所以佐教也,未必 神之。”《送僧浩初序》“往往与《易》合”;《雷塘祷雨文》“惟神之居,
柳宗元提出,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抑、扬、疏、 廉、激、固”六种写作手法,可以起到“奥、明、通、节、清、重”六大作 用,使作品更加深刻而不隐晦,鲜明而不浅露,脉络通畅而不一览 无余,蕴涵丰富而又简洁明快,清新活泼而不轻浮,内容充实厚重 而不呆板。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好地担负起反映纷纭复杂的 现实生活与广阔深厚的思想内容的任务。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柳宗元和刘禹锡 “易学思想"之比较
●骆正军
东台高二适先生,曾作过一篇《柳子厚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 说”书后题》,文中说:“始吾得柳书,不能尽其理,得刘辩则尽之 矣”。讲柳宗元对“揲蓍端策之法”不怎么精通,因此认为在《易》学 方面,比不上刘禹锡。…
章士钊老先生在“给高二适先生的回信”中说,“寻柳州于 《易》,似欠深造,据其自述,仅得在永贞事变之倾,从陆文通微受教 诲,然亦未必向揲蓍细功,多所探讨。”但他认为柳宗元对《易》学的 悟性,比刘禹锡有过之而无不及。嵋’
章老先生举了顾亭林的《左传杜解补正》和王船山的《续春秋 左氏传博议》为例,说明“穆姜论筮长言大篇,亦切证穆姜所得在 《随》,而并不在《艮》,凡此种种,都似与梦得所见不无出入,而辗转 《易》与柳州合符,不审二适其谓之何?”“治《易》而专务于卜筮,终 是旁门术业,而无关于开物成为‘利安元元’之为”;“夫人食肉不食 马肝,未为不知味;为学不解筮法,将何害其为通人?”“夫如是,子 厚诚好学不倦,然亦未必即以此技逊于梦得。川引
章气势的大小与作者道行的高低相关);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 公集记》中强调:“文章之用”、“笔端肤寸,膏润天下”(即文章的作 用,寸许笔墨,可以润泽、感化天下的人)。他的这些文学观点,对 今人仍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没有提出过像柳宗元那种“以易为 本、为象系”的明确主张。
三、从他们有关联的重点文章《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书》来看。 柳宗元旗帜鲜明。而刘禹锡的态度含糊不清
柳宗元批评“何毕子董子”之流,“不视其书,而妄以口承之也。 君子之学。将有以异也。必先究穷其书。究穷而不得焉,乃可以立 而正也。今二子尚未能读韩氏注孔氏正义,是见其道听途说者,又 何能知所谓易者哉!”他还极力推崇刘禹锡,学“易”之精神,称“足 下出入筮数考校左氏,今之世罕有如足下求易之悉者也。”并告诫 所有求学之人,“务先穷昔人书,有不可者而后革之,则大善,谨之 勿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