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选练编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编题(10)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答案】C
【解析】“一边倒”是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政策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外交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故B、D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岀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故C项正确。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虜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建立的: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岀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3、下图反映了()
哥门爭创啊加世免初的
的冕电执屯筑岛电车
扎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 B. “蒸汽时代”的终结
C.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
D.实验促进科学进步
【答案】C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电气时代,但不能说明蒸汽时代的终结,故B项错误;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创制奠肚基础,发电机的创制为电缆和电车的发明奠定基础,三幅图的结合说明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验促进科学进步,故D项错误。

4、唐史书记载:“非州县之所不得程市”。

宋代,一些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于乡村,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材料表明
扎中国古代商业形成了三级市场体系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需要
【答案】C
【解析】材料"非州县之所不得宜市”这一禁止性规左,说明唐朝时,朝廷不允许在州县之外设巻“市”,这意味着在其它地方形成的“市”是不符合朝廷之法的,草市“本身含有不合法”之意。

但是宋代时,“草市”成为政府征税的对象则表明“草市”取得了合法地位,草市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三级市场”,排除A:草市最初形成于南北朝时期,B不符合史实,排除:宋代时,“草市”成为政府征税的对象表明,草市的税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并不能说明这种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且与材料“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一禁止性规定不符,故D错误。

5、宋代《图画见闻志》:“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宛才贤,岩穴上士。

依仁游艺, 探瞰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 “精”的要义在于
A.绘画技法高雅传神
B.生动体现事物特质
C.忠实再现事物全貌
D.理想化的道徳人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髙:气韵既已髙矣,生动不得不至。

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可知,“精”的根源是高尚的人品,因此“精”的要义在于理想化的道徳人格。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探讨的是髙雅传神的原因,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认为“精”的根源是髙尚的人品,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6、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盟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这段话认为
A.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B.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直待台湾既割”、“酣睡之声乃渐惊起”,而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导致“台湾既割,
二百兆之款既输”的事件即甲午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故B项正确;ACD项与题意不
符。

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
7、(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的广告:“要求视
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

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
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 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扎是社会生活肖奏曰益加快的客观要求
B.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结合“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式公共交通,
有利于提髙效率,促进事业发展,适应了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客观要求,A正确;材料主要是为上海公共汽车公
司打广告,无法体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排除B:材料只是这家公司的广告,无法体现大众传媒的变迁,排
除C: D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根据关键信息“要求视野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结合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基础知识来分析。

8、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汁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扎淸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淸中国社会的进步
B.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
C.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D."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
【答案】D
【解析】清末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前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成立了共产党,国共实现了苜次合作,幵展国民革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派遣留学生去俄(苏)学习,导致留俄(苏)的学生数重増加,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 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开始独立颌导军队,学习苏联的经脸, 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体现在学习的內容上,如联共〔布)党史、唯物史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多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團存、寻求变革并不是一直“以俄为师”,如维新变法“杲以日対师3辛亥革命杲“以英美为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中国,四方文明是紧随着四方列强对中国坚船利炮的军事入侵而进入中国的。

一批又
一批仁人志士在不同文明交往与发展模式选择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既反抗四方列强入
侵,又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与选择最理想的发
展模式。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回应过程,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了
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是西方的入侵消灭了中国的蒙昧落后,使中国要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方而走向文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衍军《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回应》
圉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闹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论题观点正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参考论题
(1)近代中国走向文明进步,是中国人民自身奋斗,和在不同文明交往中主动选择发展模式的结果。

(2)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吸纳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过程。

(3)近代对西方文明的回应是对西方进行创造性改造和中西文明互相融合并主动选择发展模式过程。

(以上论题选用史实: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与《资政新篇》、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运动与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与共和制、新文化运动进行思想启蒙、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4)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侵占中国大片领丄,攫取大量的经济利益,把中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史实: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材料'‘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回应”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査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根据材料“不同文明交往极大影响了甚至决左了发展模式的选择,发展模式的选择反过来推动文明的前进和不同文明的进一步交流”和结合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相关史实,可概括论题为"近代中国走向文明进步,是中国人民自身奋斗,和在不同文明交往中主动选择发展模式的结果”。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与《资政新篇》、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运动与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与共和制、新文化运动进行思想启蒙、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史实中选择两个史实说明观点的内涵即可。

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淸晰即可。

另外还可从“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吸纳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过程”"近代对西方文明的回应是对西方进行创造性改造和中西文明互相融合并主动选择发展模式过程”等方面概括论题,论i正有理有据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