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烟台一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烟台一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

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从史诗发展而来,因此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即叙述一个开头、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

“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

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四季”,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

“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同时小说虽然以宝黛的情感发展线索重点写了几大事件,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

在此基础上,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

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

而在这“恒常”的底色之上,作者写出世事、命运的“无常”,增加了悲剧感。

“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

“四季”代表的是“日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而当下的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相去甚远。

而先锋浪潮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技巧轮番上演,小说的主体不再是故事、人物,有时甚至只是叙事行为,更是与之南辕北辙。

另外,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中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对话甚至用来表现故事。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观察到,中国的主流文学,“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

也就是说,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

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

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

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大致呈现出两个趋向,一是模仿西方的小说技巧,一是网络化的快速写作。

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西方的小说技巧固然值得借鉴,但写好人物语言、仔细揣摩人物“声口”,
或许也是我们不该放弃的并未远去的小说传统。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 6版作者:王晶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四季结构”叙事传统,在每篇小说中都会有对应四季的故事。

B.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都重视讲故事,但西方小说更重视故事的完整性,而中国小说往往还有潜在的“四季结构”。

C.“四季结构”所反映是中国古典小说对日常、恒常等社会美、复沓美的重视,它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D.过分地追求时代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使中国当代小说丢掉了传统小说“四季结构”这一优秀的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论述了中国小说的两个重要传统,一是中国小说自身的叙事传统,二是使用对话表现人物。

B.文章在论述中国小说的两个传统特点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C.文章批评了中国当代作者不重视“四季”这种传统的潜在结构,以至于当下的一些小说失去了“四季的旨趣”。

D.作者引用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小说往往更注重通过语言使人物个性鲜活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往往是“故事的完整性”。

B.金圣叹评价《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人物,每个人都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及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

C.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一旦模仿西方技巧和进行网络化快速写作,就会偏离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D.作者认为,西方小说的传统固然值得借鉴,但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中国传统更应该继承。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博物馆文化产业的范畴,是文化产业中最重视创意的一类产业。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利用文化创意理念重新组织博物馆经营活动,将博物馆特有的文化资源按创意产业规律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整合,形成全新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大类。

有形产品包括各种基于博物馆藏品、特色文化
或者博物馆建筑而设计的产品,无形产品包括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服务、教育活动等。

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促进博物馆与社会接轨的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媒介,能推动博物馆与民众的互动,有助于文化的传播。

(摘编自张立《新时代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2期)材料二:
受科技、个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现实常存在较大差距。

比如研发文化纪念品,设计人员通过提炼文物的文化元素,再加以整合设计,在电脑上呈现出完美的图稿,当将图稿转化为实物时,由于制作工艺不成熟,制作出的实物失去了本该有的神韵。

我国博物馆藏品种类众多,受博物馆管理制度限制,设计人员一般只能隔着玻璃去观察,这导致设计人员对藏品了解不足,影响产品设计。

外国一些博物馆建立了庞大的藏品数字化体系,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调取资料进行研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同质化,虽然地域不同,但很多产品几乎没有差别。

单一的文化产品无法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不改变博物馆文化产品缺乏创意的现状,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会受到阻碍。

(摘编自黄剑青《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思考》,《科学中国人》2017年第21期)材料三:
从今年2月开始,抖音、淘宝、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相继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单日观看量超过千万。

作为闭馆期间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方式,直播备受观众欢迎,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

博物馆直播会“火”,既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空闲时间有关,也与博物馆变“活”有关。

博物馆变“活”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博物馆在疫情期间不是闭馆放假,而是转变思维,主动适应,借助直播使传统博物馆变成了“网上博物馆”;另一方面,博物馆直播讲解员把文物讲“活”了。

公众对博物馆直播是否感兴趣,与讲解员的阐述方式、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比如“碑林就是这么任性,让大夏石马这么珍贵的文物看厕所”这样的表述让网友对博物馆、文物产生浓厚兴趣。

很多人都有一种体会:博识、幽默的讲解员与古板、知识贫乏的讲解员,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是不同的。

(摘编自老鹰《博物馆直播“火”缘于“活”》,《北京青年报》2020年3月25日)材料四:
在陕西文物系统的努力下,陕西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

组织博物馆文化产业工作人员参加“博物馆版权交易培训班”“全国文博系统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培训班”等,让他们接受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使他们了解版权授权、交易维权、市场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开展法规、政策学习活动,让博物馆文化产业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国家文创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工
作思路和发展形势,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

组织文化产业试点文物单位先后参加“第八届福州‘博博会’”“马泰2018‘一带一路’陕西特色商品展”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在展会上组织“新时代,新文博—陕西文物事业新成果暨文创产品展”,加强了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交流。

鼓励博物馆开发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使产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入公众生活,从而拓展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和服务功能,提升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力,满足观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发了16个体系的新产品共200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新增具有知识产权的l1大类文创产品共295种,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推出古茶、铜镜等多个系列创意产品。

(摘编自雷恺《陕西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央广网2019年1月13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对产品的创意高度重视,其按照创意产业规律组织博物馆经营活动,利用文化创意理念加工产品。

B. 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中,博物馆举办的教育活动属于无形产品,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属于有形产品。

C.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群众不能到博物馆参观,我国互联网平台联合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D. 博物馆直播“火”起来与博物馆变“活”有密切关系,博物馆直播这一方式的成功标志着文博行业迈入数字化发展阶段。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须经产品设计、工艺制作等流程,最终转化为实物,成熟的工艺是文化创意产品具有神韵的重要保障。

B. 在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时,设计者通过藏品数字化体系细致深人地了解藏品,有助于提高设计效率,增强设计效果。

C. 博物馆直播讲解员要想把文物讲“活”,更好地吸引观众,有必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讲究阐述方式,提升表达能力。

D.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等博物馆瞄准低端市场,加大了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力度。

6. 在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陕西文物系统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请简要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鉴赏家(节选)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淘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

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

它很顽皮。


“对!”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

他画的都是墨荷。

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

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

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

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

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

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

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

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

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

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

有时径题“画与叶三”。

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

一问,是日本人。

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7. 叶三“喜欢画”体现在哪些方面?
8. 分析波浪线“十多年过去了”单独成段的好处。

9. 赏析画横线段的语言。

10. 探究小说最后为何要叙述辻听涛买画的情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

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

进士及第,授知伊阙、任丘县。

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

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

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日:“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

”乃改兼枢密使。

迁给事中。

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

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

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

”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感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思泽所以未宣民族所以未瘳者职此敌也。

”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徽使。

家居凡七上疏。

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

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

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

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

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B.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C.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D.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

B.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

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

D. 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

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 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

昌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政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C. 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

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D. 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

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人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2)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15. 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咏萤
周繇
熠熠与娟娟,池塘竹树边。

乱飞如拽火,成聚却无烟。

微雨洒不灭,轻风吹欲燃。

昔时书案上,频把作囊悬【注】。

【注】囊悬,东晋车胤家中贫穷没钱买油灯,夏天的晚上他捉来萤火虫放在白绢袋里,借着萤火虫的微光读书。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萤火虫的栖息环境,用两个叠音词描写了它的美好形象。

B.颔联用一个比喻,一个转折句,描写出萤火虫群飞、萤光闪烁的特征。

C.颈联写萤火虫在微雨中穿梭,好像要把树点燃,写出了萤火虫的活力。

D.这首咏物诗,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描摹萤火虫中寄托了诗人的感情。

17.诗尾联用了囊萤夜读的典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以“阅读成就梦想,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阅读交流活动,请你从以下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人,用“____________,你让我懂得了”作为开头写一段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经典人物。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与所选人物要相符,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贝多芬桑迪亚哥苏轼鲁迅烛之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哈六中2020届学生为毕业聚会写给艾老师的邀请函,在标点符号使用、词语运用、语句表达等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敬爱的艾老师:
您好!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转眼间我们就要离开母校了。

三年前,我们40个莘莘学子在您的谆谆教导下奋力拼搏,只争朝夕;三年后,我们圆梦高考,即将开始新的征程。

难忘师恩,难舍三年的师生情,我们决定于2020年7月25日上午10点(周六)在六中食堂举办毕业师生会。

我们热切地期盼着您的到来,共同交流我们三年的师生情谊,再次倾听您语重心长的教诲。

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20年7月10日
哈六中2020届高三18班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网上流传着李兰娟院士的一段话: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

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要树立全民崇尚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的风气)!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你对此有什么感想?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本题中A项“在每篇小说中都会有对应四季结构的故事”表达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中“社会美”表达错误,根据文本:“四季”代表的是“日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可知应该是“自然美”;D项前后句构不成因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论述“四季结构”这一传统时没有引用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本题C项说法绝对。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