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藤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海南省三亚市藤桥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河衅漫朔踌躇黯然
B.青荇方酋廖落跫音
C.峥嵘百舸惆怅浸渍
D.蝶血桀骜颓圮损身不恤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她彷徨在这寂廖的雨巷
B.我身旁漂过这女郎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青泉,是天上虹
D.柔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3.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①而且又证明着这不是杀害,是虐杀,因为身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是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③然而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④而此后几个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使我觉得悲哀。
A.而且居然因为尤B.简直居然既然尤
C.简直竟然既然也D.而且竟然因为也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似乎没有见过他的音容笑貌.
B.他俨然像个大款,头上冠冕堂皇,身上大衣笔挺,脚上皮鞋锃亮.
C.新瓶装旧酒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D.他慷慨激昂地把多年的积蓄捐献希望工程.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
B.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C.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D.横槊赋.诗赋:一种文体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而.今安在哉
C.非曹孟德之.诗乎渺沧海之.一粟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寄蜉蝣于.天地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三句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C.舞.幽壑之潜蛟
D.泣.孤舟之嫠妇
(4)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外貌之下,这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C.本文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D.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感情变化。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6.(1)苍茫大地,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
(3)寄蜉蝣于天地,。
(4)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于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及其弟子的书。
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7.(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
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
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
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
⑧去年,连战先生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
⑩今天,我们共同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⑪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陵寝,⑫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答:;;。
9.根据下列情景,为后面的文字续写一段话。
(不少于40字)
母亲正用慈祥、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这目光。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10.阅读,回答问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
..,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
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
..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
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
..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1)选文第二自然段中“事实”是指什么?
(2)“我”对于那些“传说”为什么“颇为怀疑”?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选段中几个词语在本文中的理解是:噩耗﹣﹣极度不好的消息。
不惮﹣﹣不害怕。
喋血﹣﹣流血满地。
尤﹣﹣更加。
B.第1段中“居然”两个字,说明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早有心理准备,执政府卫队开枪不出作者所料。
C.从选文来看,第5段中的“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国人一味地“沉默”,宁愿在沉默中灭亡。
D.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死难学生深切的惋惜和同情。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1.爱的范围是很广的,有亲人之间的爱,有好友之间的爱;有对大自然的爱,
有对某个人、事物的爱……人间有了爱,就是美好的人间;社会有了爱,就是和谐的社会。
请以“爱”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2016学年海南省三亚市藤桥中学高一(下)期中语
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河衅漫朔踌躇黯然
B.青荇方酋廖落跫音
C.峥嵘百舸惆怅浸渍
D.蝶血桀骜颓圮损身不恤
【考点】字形.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解答】A.“河衅”中的“衅”,应改为“畔”;“ 漫朔”中的“朔”,应改为“溯”;B.“方酋”中的“酋”,应改为“遒”;“廖落”中的“廖”,应改为“寥”;
C.全部正确;
D.“蝶血”中的“蝶”,应改为“喋”;“损身不恤”中的“损”,应改为“殒”;
故选:C.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她彷徨在这寂廖的雨巷
B.我身旁漂过这女郎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青泉,是天上虹
D.柔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考点】字形.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解答】A.“寂廖”中的“廖”,应改为“寥”;
B.“漂过”中的“漂”,应改为“飘”;
C.全部正确;
D.“柔碎”中的“柔”,应改为“揉”;
故选:C.
3.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①而且又证明着这不是杀害,是虐杀,因为身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是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③然而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④而此后几个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使我觉得悲哀。
A.而且居然因为尤B.简直居然既然尤
C.简直竟然既然也D.而且竟然因为也
【考点】字义、词义辨析.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解答】而且:1.连词.表示进一层.2.连词.表示并列和互相补充.
简直:1.简朴质直;直截了当.2.副词.强调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3.副词.犹索性,干脆.
居然:.竟;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竟然:犹居然,言出于意料或常情常理以外;
因为: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既然:本来如此;已经如此,连词,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尤:特异的,突出的;
也:表相同或重复;
①句强调的是“比杀害更进一步,完全是或差不多是虐杀”,所以用“简直”恰当;
②句强调的是“中外杀人者竟然昂起头的行为出人意料”,所以用“居然”恰当;
③句强调的是“要扩大杀害进步青年事件的后果”,所以用“既然”恰当;
④句强调的是“几个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更加使我感到悲哀”,所以用“尤”恰当;故选B.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似乎没有见过他的音容笑貌.
B.他俨然像个大款,头上冠冕堂皇,身上大衣笔挺,脚上皮鞋锃亮.
C.新瓶装旧酒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D.他慷慨激昂地把多年的积蓄捐献希望工程.
【考点】成语.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答】A.“音容笑貌”谈笑时的容貌和神态,用以怀念故人的声音容貌和神情;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看不到它的谈笑时的容貌和神态”语义矛盾,“声音”不是看到的;
B.“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此处用来说他头上带的帽子不恰当,属于望文生义;
C.“换汤不换药”煎药的水换了,但是药方却没有变,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了,内容还是老一套;此处用来形容“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改革”符合语境;D.“慷慨激昂”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此处用来形容“他把多年的积蓄捐献希望工程”语义重复,因为“捐献希望工程”就是正义的事,可改为“慷慨解囊”;故选C.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
上
B.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C.山川相缪.缪:缭、盘
绕
D.横槊赋.诗赋:一种文
体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而.今安在哉
C.非曹孟德之.诗乎渺沧海之.一粟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寄蜉蝣于.天地
郎者乎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三句的一项是A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C.舞.幽壑之潜蛟
D.泣.孤舟之嫠妇
(4)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
达的外貌之下,这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C.本文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D.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感情变化。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3)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4)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解答】(1)D 赋:朗诵.句子译为: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
(2)A 形容词词尾/代词,这样;B并列连词/转折连词;C 结构助词;D介词,被/介词,在.
(3)A 动词用作动词,向东前进;BCD使动用法.
(4)D 本文情感线索是“乐﹣悲﹣乐”.
答案:
(1)D
(2)C
(3)A
(4)D
译文: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
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6.(1)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于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
【解答】(1)谁主沉浮(重点字:沉)
(2)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重点字:险)
(3)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粟)
(4)俯察品类之盛(重点字:盛)
(5)孔子、言行
(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重点字:惑)
四、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7.(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考点】翻译句子.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句子翻译为: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志:主观努力;至:到达;悔:悔恨;其:表反问,难道;孰:谁.句子翻译为: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答案:
(1)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8.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
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
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
⑤
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
⑧去年,连战先生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
⑩今天,我们共同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⑪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陵寝,⑫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答:①改为“同学们”.;⑦处与⑥处对调,或⑥处与⑤处对调;⑩删去“故地重游”.。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①改为“同学们”.这里的语境很明确“某中学”;
⑦处与⑥处对调,或⑥处与⑤处对调.“苍松翠柏”与“青山绿水”都是在地面,“霞光”在天空,遵循一定的空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
⑩故地重游:再次来到曾经来过(或者生活过)的地方.不合语境,删去“故地重游”.
9.根据下列情景,为后面的文字续写一段话。
(不少于40字)
母亲正用慈祥、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这目光使我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让我又回想起幼年时母亲给我的教导,鼓起我奋发的勇气,鞭策我向人生的更高层次迈进.。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本题考查综合读写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题干提供的语境,这里尤其要注意题中的“慈祥、期待的目光”信息.
【解答】主语是“目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写目光给我的感觉,也可以写我从目光中读懂了什么.
答案:
使我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让我又回想起幼年时母亲给我的教导,鼓起我奋发的勇
气,鞭策我向人生的更高层次迈进.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10.阅读,回答问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
..,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
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
..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
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
..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1)选文第二自然段中“事实”是指什么?
(2)“我”对于那些“传说”为什么“颇为怀疑”?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判断,准确的一项是A。
A.选段中几个词语在本文中的理解是:噩耗﹣﹣极度不好的消息。
不惮﹣﹣不害怕。
喋血﹣﹣流血满地。
尤﹣﹣更加。
B.第1段中“居然”两个字,说明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早有心理准备,执政府卫队开枪不出作者所料。
C.从选文来看,第5段中的“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国人一味地“沉默”,宁愿在沉默中灭亡。
D.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死难学生深切的惋惜和同情。
【考点】散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
【解答】(1)前文说“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这里的“事实”就是怀疑的内容.
(2)原文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只须将它变成自己的话就可以了.
(3)B.第1段中“居然”两个字,说明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没有心理准备,执政府卫队开枪出乎作者所料.
C.从选文来看,第5段中的“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D.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怒与悲伤.
答案:
(1)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2)作者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作者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更何况是一个始终微笑的、和蔼的柔弱女子.
(3)A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1.爱的范围是很广的,有亲人之间的爱,有好友之间的爱;有对大自然的爱,有对某个人、事物的爱……人间有了爱,就是美好的人间;社会有了爱,就是和谐的社会。
请以“爱”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点】话题作文.
【分析】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
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非常具有温情的话题,“爱”是一个充满着人文情怀的字眼,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爱与被爱,有父母的爱,朋友的爱,老师的爱,恋人的爱…也有一种严厉的爱,宽容的爱.总之,这是一道每个人都有话可写的题目,在表达时一定要突出一种情怀,可以写自己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之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小到个人的思想情感,大到国家,社会的一种情感体验.写作时,一定要将这样的一种思想表达出来,在立意的选择方面,要有高远的见解,特别是要突出自我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怀.注意语言表达要生动别致,感情要真挚.
【解答】
生活需要爱
窗外的阳光明媚得让人冲动,蝉鸣像一曲曲夏天的交响乐,让人幻想翩翩,生活,这位智者再次出现在我的考卷上,带着神秘的笑问我他需要什么.我的回答并不睿智,但充满感性.是的,我认为生活需要爱.
生活需要友情.试问友情是什么?是钟子期与伯牙的高山流水,断琴祭友?是马克思、恩格斯几十年的风雨同舟?还是…也许它只是F4一首温暖的《第一时间》;是朋友见面一声久违的“老友“,是患难中的一只友好的手;或是同病相怜时一个会心的微笑吧.但,无论友情有多伟大,或是多普通,它一定是重要的!生活需要它!
生活需要亲情.敢问亲情是什么?是母爱的温柔,还是父爱的严厉?是女儿的乖巧还是儿子的顽皮?是妈妈柔声的训斥,还是爸爸不留情面的一个巴掌?或者…也许它只是满文军写那首深情的《懂你》和那首耳熟能详的《常回家看看》;是旅游在外的思念的电话,是国外一次昂贵的国际长途;是母亲节时一束美丽的康乃馨;是一句关切的叮嘱;或是大雨中一把小伞撑起的一方晴空吧.但,无论亲情是浓是淡,它一定每时每刻都伴随在你身边.把你的生活染得徇丽多彩.生活同样需要它!
生活需要爱情.请问爱情是什么?是杨过小龙女十年的不离不弃?是梁山伯祝英台化蝶的悲凉和千古传唱的《梁祝》?是琼谣笔下的公主王子般的故事?还是…也许它只是情人节的一支玫瑰,一盒巧克力;是患难中的一句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