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2期(2008年2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V ol .20N o .2
(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10-15
[作者简介]钱厚斌(1973-),男,江苏姜堰人,硕士,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
加强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探索
钱厚斌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目前高校公选课普遍存在着开课数量不足、学科分布失衡、随意性大、课程定位不科学、学生选课相
对无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从提高思想认识、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学生选课指导以及在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08)02-0105-03
公选课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
它是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选课教学在高校实施以来,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多种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高校实施公选课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由于教育者和受众者对公选课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加上学校方面对公选课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实践规范,使公选课的实际开设效果与其设立之初的目的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因此,公选课还远未发挥其在实现教育目标中应有的作用。
因此加强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探索,分析和解决目前公选课教学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对于建设和管理好公选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选课开课数量相对不足,且学科分布失衡。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为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纷纷开设公选课,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要选修一定数量某些门类的课程。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学科专业设置的影响,一些学科门类不多的高校,缺乏开设足够的课程,不能满足学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去选课程,尤其是缺乏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师资。
公选课面临开课数量不足,且分布失衡的问题。
就我校而言,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学科较多的优势,至目前为止,共开设公选课4大门类273门,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78门,艺术体育类课程18门,经济管理类课程89门,自然科学类课程88门。
就课程开设的实际结果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艺术体育类课程明显不足,而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部分课程,尽管开设公选课的教师在课程内容组织、讲解方面,尽力从大众化的角度为学生讲授,在实际选课过程中有些学期选课人数过少,有时甚至停开。
而艺术体育类课程却选课人数很多。
再者教师开设的各门课程又由于时间和教室的限制,学生又要选够学分才能毕业,在某些学期当中有些质量不高的课程也不得不勉强开出。
学生有时也不可能完全按专业教学计划要求,而仅凭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或者仅为学分而选课,甚而出现只选不修,这些都与学校提倡拓宽知识层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背离。
2.部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随意性过大。
一直
以来由于学校对公选课课程的开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公选课的开设过程,一般是教师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方向自愿申报,经二级学院(部)、教务处对开课教师资格及所开设课程内容进行审核后,再设立为公选课。
由于公选课教学为弹性任务,对各二级学院(部)系的教师无硬性指标,加之缺乏激励机制,因此,公选课的开设与教师主观因素有关。
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因师设课的因素。
公选课的开设对那些工作量不满的教师可能更有吸引力,因此也就有工作量不够,公选课来凑的现象。
有些教师甚至利用开设公选课的机会向学生推销自编的教材。
从开设
5
01
课程的管理机制看,公选课大都依附于开课教师所在的二级学院,且多为“单兵作战”,缺乏统一管理,从而影响到公选课的建设。
但是也确实有很多高质量的课程,由于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导致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增大,教师分身乏术,几乎不太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建设一门面向全校的“通识”性质的公选课。
因此,很多优秀的课程资源,无论多么受学生欢迎,也可能在开设几轮之后,因为任课教师分身乏术而不得不停开。
3.课程定位不科学。
学校对公选课的分类标准不一。
有些学校没有作深入的调研,就对公选课进行了类别划分,甚至只是简单地从教师所属学院、系科方面去划分,而没有从教师研究申报的内容体系上考虑,就认定为理工类和非理工类或人文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等。
此外,各类公选课设置学分没有差异,一些相对专业性、知识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投入都较大,而另一些欣赏类、概述类的课程,教与学都比较轻松。
如果在学分上没有体现差异,学生一般首选容易学的课程,那些相对较难的理、工、农类课程因为选课人数太少,甚至无人选课,就只有停开,这对投入很多精力准备该门课程的教师来说,将是一种有欠公正的待遇,教师的积极性必将会受到打击。
4.学生选课存在相对的无序性。
学生因为缺乏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和自我选择的能力,选课目的不明确、在避难就易思想的指引下,选课随意性很大。
有的学生选课急功近利,选择一些相对容易课程修读;有的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仅凭课程名称选课,修课后才发觉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因而中途可能退选或改选。
学生盲目选课给公选课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使得一些很有价值的课程和一些特色课程,因学生选修人数太少而不能开出。
学生对课程的开设情况不了解,很多高校在公选课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宣传不到位。
对每学期所要开设的课程不作任何介绍,只是将公选课手册发到学生手上就算完事,仅仅依靠学生的直觉去实施选课。
在选课的课程中,由于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学生和教师之间确立的教与学的关系也仅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有时学生在听课一两次后就对该课程失去兴趣,进而在课堂上思想游离,这对教、学二者的积极性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5.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首先,由于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各个院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其门类繁多,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公选课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的程度上很难把握,学生众口难调,难免褒贬不一。
其次,由于公选课的开课形式多样、课程灵活多变、适时更新发展的特性,造成教学管理部门难以对其效果和课程质量评价做出规范性的要求。
第三,由于公选课一般都在晚上或双休日开设,致使教学与管理难度较大。
二、加强公选课教学与
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规范管理制度。
公选课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对高校教务部门而言,要确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制定有关政策和制度,探索新的思路和措施,规范公选课开设,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和推动公选课教学改革。
对开课教师而言,要摆脱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的课程教学及功利意识,善于挖掘和发挥教学各环节中有利于人才素质提高的因素,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对学生而言,必须重视自身素质全面提高,克服急功近利的学习观和就业观,着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精品”课程。
高校在公选课的课程建设中应把国家的教育目标、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市场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在尊重学生的成才选择与课程选择、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引导师生由课程体系的顺从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化,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对教学效果好、学生选修踊跃的公选课,学校应给予资金及设备的投入,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网络教学方面给予资助,并在评级、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每年对公选课进行更新。
对凡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促进知识渗透、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适应学生就业需要的课程,学校要优先增设。
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倡导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开设公选课,保障充足的课程资源供给学生。
鼓励教研室之间、院际之间联合开课,充分利用高校高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打破“单兵作战”的局面,合力打造“精品”公选课。
3.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保证选课的有效性。
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要求,了解公选课的教学管理运行流程、课程内容及教师情况。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学生越来越多地要求监督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并参与到学校决策中来。
本着“以
601
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部门完全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运作情况,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从本质上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同时把学会选择、对自己负责的权利和义务交给了学生。
在具体操作中,教学管理部门应编制详细的手册,向学生全面、细致地介绍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其中应含有包括公选课在内的各种课程介绍、开课计划、学习奖惩措施、选课制度等。
这种手册在新生入学时就可提供给学生,并在每学期公选课实施选课之前,将实际要开设的公选课向全校公布,每一门课程应有相关的介绍,包括内容简介、课程类别、选课对象等。
另外,对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作介绍,包括学历、职称、教学经历、研究方向、论著等。
这样一来,学生在选课前对自己所要选择的课程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经过一到两周的试听,学生一次选择成功的比率将大大提高。
针对学生避重就轻“凑学分”的情况,学校还可以通过相关管理措施加以引导。
比如,合理划分公选课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类别的课程;不同类别的课程,可视课程的选课对象来进行内容组织,学分的权重应有体现,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部分课程的学分好混而蜂拥选之。
4.加强教学监督,严格考试制度。
公选课的教学监控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由于公选课的开设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因而其修读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周末或晚上,这就或多或少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不正规的错觉而放松,从而使日常教学管理监督变得比较困难。
因此公选课应当比照必修课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制订和实施课程质量调查制度,采取专家听课、同行互评及师生互评等有效途径,从多种途径收集各方面信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项落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开设的选修课程在教学结束后,要让学生填写意见反馈表,学校对其进行评估,学生评价不高的课程应停开。
另外,教务处在公选课申报审核时,应该参考上学年学生选课情况,对学生不欢迎或选课情况不理想的课程应少开或停开,多开设学生受欢迎的课程,使公选课具有实用性、新颖性、适时性。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应转变观念,采取多种考核形式,健全考试机制,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大平时考查在最终成绩认定中的比重,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
对公选课的考核应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题设计、论文答辩、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考试形式虽然提倡多样性,但仍然必须严格考试管理,提高考试标准,一方面给学生以足够大的学习压力,使其真正重视起公选课,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方法,制约部分教师迎合学生的心理和片面要求及格率的不正确做法。
公选课教学与管理与和其它课程的教学管理一样,是高校整个教学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
只要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将公选课的教学与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使公选课教学与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贡福海,胡效亚.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
[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2]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5,(2).
[3]徐建成,刘 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
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陈廷柱.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
A Probe i n to the I m provem en t of Teach i n g and M anagem en t of
Un i versity Publi c Selecti ve Course
Q i a n Houb i n
(Yangzhou U niversity,Yangzhou225009,China)
[责任编辑 唯 舜]
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