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莫泊桑从悲剧主义视野对《项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窥莫泊桑从悲剧主义视野对《项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郭克林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
摘要:莫泊桑名作《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通过玛蒂尔德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本文通过研究莫泊桑悲观主义哲学等方面的因素,来论证莫泊桑悲观主义思想的,进而从悲观主义角度揭示《项链》的主题,旨在通过玛蒂尔德的遭遇来揭示命运的偶然性及人在变化无常的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

关键词:莫泊桑;悲观主义;玛蒂尔德;命运;偶然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1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人惊叹不已,特别是莫泊桑就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性的荒谬、人生的残酷,表现偶然因素对人命运的影响。

人只能是被命运牵着鼻子走,而存在于一个空虚而痛苦的世界里。

基于此,我们可以依据《项链》的真实内涵来分析作品中悲剧人物的意义。

首先,莫泊桑从人性的弱点来塑造玛蒂尔徳的虚荣性性格特征
玛蒂尔徳是“被造化安排错了”的一些女子中的一个。

她的美丽、丰韵、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本可以和贵妇人并驾齐驱,可她偏偏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虽然无奈,但又有啥法子呢?她只能将内心对豪华舒适生活的渴望化为种种幻想。

玛蒂尔徳的幻想只不过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可以过锝更加美好而已。

鲁迅也说过:“贫穷的人最富于想象力,贫穷激发人类追求美好的冲动,但贫穷本身并不值得肯定。

” [1]我们想到鲁迅笔下在想象中将现实的失败变成精神胜利的阿Q。

所以,玛蒂尔徳的虚荣与其说是一个人的虚荣,倒不如说是人类的虚荣,是处在那个年龄段的男女特有的虚荣。

莫泊桑笔下法国的女子想入非非的幻想,“集中体现了人对超现实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追求的执迷,进而体现出这些追求受到现实的种种限制后,人的无奈、荒诞、虚幻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与扭曲、人的命运的悲剧性与喜剧性。

” [2]莫泊桑受到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循环、永无止境的,人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所以人永远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里。

基于此,玛蒂尔德才会不断地感到痛苦与命运的不公,但他对命运的安排
又无可奈何,人生本来就是极其残酷的,而命运更是无情。

每个人总是试图使自己的人生朝着自己的愿望发展,但在无情的命运面前,人又显得是那么渺小。

其次,莫泊桑从偶然与意外事件来表现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性
人生充满了偶然和意外,而这些偶然和意外常常改变着人生。

不期而遇的偶然防不胜防,往往是那些偶然性的小事无可奈何地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玛蒂尔德的命运中也出现了一个“偶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晚会上,她被压抑了的一切天赋——“美丽、丰韵、姣美”、“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突然释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表现。

她得到了她日思夜想,也是她觉得她应得到的一切尽情享受,达到了人人对她献媚的地步。

此时,她得到了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最大满足。

不错,无论在玛蒂尔德的心理上,感觉上,还是在事实上,这都不再是幻想,不再是梦境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是玛蒂尔德也不能自主选择的。

因此当后来情景急转直下,就连我们读者自己都没有感到丝毫的惊奇:这不过是命运又作的一次戏剧性安排而已。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鲜花与荆棘,人生的诱惑又让你真假难辨,当你微笑着投入它的怀抱时,却掉进了陷阱。

哈代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诸神的戏弄”,是由“一个睡眠朦胧的织网者手指无意间地、然而又是熟练地织出来的。

” [3]这种盲目的偶然性便是世界的本质。

最后,莫泊桑从卒章显志的结尾方式来表现玛蒂尔德的悲剧
当读者仍在为玛蒂尔德的不幸命运感叹、为她着急时,“她却一下子显示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所以,在文章末尾,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玛蒂尔德:“她成了穷苦人家的粗壮而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这样的一个玛蒂尔德与文章开始时整天想入非非的玛蒂尔德之间竟有如此鲜明的对比,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肯定或否定哪一个玛蒂尔德,而是借此强化了连人物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命运的戏剧性。

这一转折是极其突然的,给毫无思想准备的玛蒂尔德和读者当头一棒——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艰辛劳动的项链竟然是假的!这正是莫泊桑精心运用小说技巧所追求的震撼力:戏剧性地揭示出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也是莫泊桑悲观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人是脆弱地,被动地,总是受命运是控制。

一点极小的事就可以使人由无变有,又由有变无,人的一切理想、追求、憧憬和虚妄最终不过是复归于无——虚空,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4]在人千方百计地努力之后,在自以为获得和满足之时,才猛然窥探到人生不过是虚无,这是人生的悲剧,是玛蒂尔德的悲剧,更是莫泊桑的悲剧!
综上所述,表现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就是《项链》的主旋律。

莫泊桑就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性的荒谬、人生的残酷,表现偶然因素对人命运的影响。

贯穿其中的正是莫泊桑的悲观主义观念:命运总是残酷地玩弄着人,人在偶然的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只能是被命运牵着鼻子走,人只能生活在一个空虚而痛苦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1] 张英伦.莫泊桑[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8
[2] 招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3] 于良红.莫泊桑《项链》主题探讨[J] .社科纵横
[4] 钱理群.《项链》告诉读者什么[J] .语文学习,199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