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卢婧胡洪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四川·成都61173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5-0066-02
摘要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出几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来适应大学物理教学需求。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peculation of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Lu Jing,Hu Ho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combined with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im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put forward some teaching methods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college physics;teaching reform 1引言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持续健康发展。
从一开始“克隆”母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到逐渐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独立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独立学院与母校的关系密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办学模式已经明显区别于母体高校办学传统,开始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转型,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踏出了独立学院走向独立的最重要一步。
通过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学生们不但能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性质,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及相关知识的获取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2.1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分析
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为例,与其母体高校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学生的高中基础知识总体表现比较差,尤其是数理基础知识。
较差的文化基础使得他们对某些课程比如大学物理没有学习兴趣,甚至有严重抵触情绪。
还有部分学生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认为物理课的实用性相对较弱,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
2.2独立学院教材编排和学时安排情况
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为例,使用的大学物理教材是马文蔚编著的《物理学》,这与许多一本和二本使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内容多,要求高,难度深,脱离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要求。
学习的内容大部分是中学时期接触过的经典物理部分,缺少对于物理学最新进展的介绍,而这部分的内容恰恰最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物理一般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是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课同步开设的,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内容的安排受到学时和专业的限制,对于不同的专业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以通信专业为例,对电磁学部分的要求较高,有必要加强电磁学章节的学习,因此所开设的60个课时全部用来学习电磁学知识。
与此同时,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的实验课程却严重脱节。
物理实验能促进物理课程的学习,但目前在很多独立院校,从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实验条件等方面考虑,没能安排大学物理实验,使理论和实验不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独立学院物理教学改革措施
3.1做好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教育
大学物理中的很多知识点中学物理就已经学过,是在中学物理基础上的深化与提高,同时,大学物理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1],所以应该区别对待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
对那些与高中阶段共有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适当复习一下中学物理的部分知识,但要在更普遍的条件下、更高的层次上来学习全新的、更加复杂深化、更具普遍意义的物理学理论,做到翻陈出新,有的放矢。
而对那些大学阶段才出现的新的知识点我们应尽可能让它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逐步“生长”出来,避免复杂的繁琐的推导,适当降低教材的深度、难度,以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兴趣。
尤其要注重高等数学的应用,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转变的关键在于较大程度上的高等数学运用。
正是由于高等数学的运用,才可以使大学物理课程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更全面地理解物理概念、定理、定律。
例如,利用微积分思想,引导学生从中学的离散点电荷场强叠加原理过渡到连续带电体在周围空间激发的场强,利用毕奥-萨伐尔定律求解非均匀磁场磁感应强度等。
大学物理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用数学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用数学理论、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因此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应该做好衔接教学工作。
3.2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大学物理是必修基础课程,在同一院校里会出现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一本教材的情况。
从目前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看,大部分都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和波、波动光学、狭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基础等[2],对不同的专业来说,需
作者简介:卢婧(1986—),助教,研究方向为光纤通信、光纤传感。
(下转第72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不同,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侧重,有意识地将大学物理与相关专业课程知识融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上课时适当介绍物理学最新进展,与本学科交叉的前沿知识,以及物理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比如: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应重点学习电磁学,在讲解电磁感应原理时,可以启发学生用电磁感应原理来解释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也可以在上课时用专题的形式给学生介绍与电磁学密切相关的高科技技术,如蓝牙技术,电磁炮等,使学生觉得学习大学物理不再只是枯燥的理论讲解和公式推理,消除学生对大学物理的恐惧感,增强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3改革考核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大学物理考核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考试,不可否认考试有其积极的一面,从试卷成绩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大学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
基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大学物理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
因此,在成绩评定时,要加强平时成绩的全方位考核,让学生分组讨论物理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提交专题报告或者论文,然后进行口试答辩。
例如在讲到光波发生全反射条件时,可以介绍光纤正是基于全反射原理进行远距离传输,从而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更多相关资料,提交相关报告,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展示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能更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寻找出新的方法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努力探索出更为合理的符合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于军,朱伟玲.论大学物理热学部分与中学物理的有效衔接[J].物
理通报,2002(3):11-14.
[2]马文蔚.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李少华
向。
其中心思想是:构造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硬件平台,将各种功能,如工作频段、调制解调类型、数据格式、加解密模型、通信协议等用软件统一来完成,并通过软件加载来实现各种无线通信功能的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由于其具有开放、灵活、通用的优势,如今越来越多的通信电路也积极采用此项技术,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依靠DSP、FPGA芯片中的软件程序在工作。
教学组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充分论证,进一步开设了软件无线电实验项目。
目前实验室的软件无线电采用“PC机+PXIe工控机”的模式,工控机上的射频前端负责系统同外部模拟信号的输入输出变换,而PC机主要负责数字信号的编解码计算以及人机交互。
本方案具有灵活的操作方式,加之尺寸小巧,以太网线连接主机,即可兼容“基于真实信号的课堂实验”,更可以方便学员快速构建验证自行设计的通信系统,完成创新项目实践。
利用该软件无线电平台,已成功开发出可与多种超短波通信设备互通的软件无线电演示科目。
并且学员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软件无线电收音机、不同调制方式的无线电发射接收以及简易感知无线电和抗干扰通信等实验项目。
通过软件无线电实验,缩小了课堂和技术前沿的距离,开阔了学员们的眼界。
4积极开展课余实验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充分调动起学员对通信原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必须首先培养学员对通信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因此教学组牵头成立了无线电爱好者小组,主要负责短波、超短波相关教学设备维护管理和维修保障工作,并利用这些设备进行相关的通信活动和实践。
学员课余通过查阅资料,对于无线电频率的分配管理、呼号的申请、电台沟通联络方法等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尝试了与其他无线电爱好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员们不仅掌握了各种短波、超短波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使用方法,而且对各种附加通信设备,例如天调的使用、各种类型天线的架设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学员对通信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
而对一些通信设备的维修保障工作,比如对收发信主机发射功率、频率误差、接收灵敏度、失真系数等指标的测试,则加深了学员对于设备的工作原理的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调制解调等概念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深化理解。
在课余实验活动中,学员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注入式、填鸭式、完全处于被动的旧体系,效果明显。
学员做完实验取得效果后,感到有成就感,因此每次做实验显得积极主动,遇到困难后,他们千方百计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形成理论-实验-再理论-再实验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员对通信系统的更加整体、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员们对这一类课程的兴趣和爱好。
5教学效果
在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引入层次化实验体系:验证性实验有助于加深学员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基于软件仿真的设计性实验可作为随堂作业布置,随学随练,贯穿教学全过程;软件无线电实验又使学员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通信科学技术;课余实验活动作为实验课程的有效补充,极大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按照验证性实验到设计综合性实验;软硬件平台相结合的思路,能够显著提高学员的信息化素质。
近年来的教学效果也表明,上述通信原理实验改革措施,能有效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员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甚至是研究生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志刚,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樊昌信.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3]石庆兰,常华.通信原理实验及仿真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社,2006.
编辑王恒平
(上接第66页)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