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惑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惑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理惑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又名《牟子理惑论》、《牟融辩惑论》。
宣传佛教教义著作。
一卷,三十七章。
汉牟子撰。
成书于东汉末年(或说成书于南北朝晋宋时期)。
关于本书的作者问题,一向存有疑问和争议。
本书正文之又名《牟子理惑论》、《牟融辩惑论》。
宣传佛教教义著作。
一卷,三十七章。
汉牟子撰。
成书于东汉末年(或说成书于南北朝晋宋时期)。
关于本书的作者问题,一向存有疑问和争议。
本书正文之前有小序,叙说牟子的经历和写作本书的缘由。
其中说牟子原系苍梧(今广西梧州)人,博通经传诸子,不信神仙方术,汉灵帝死后,天下扰乱,携母避难来到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因天下动荡不安而不得仕宦,于是信奉佛教,兼习《老子》,被时人非议为“背《五经》而向异道”,遂作本书以申辩。
这位牟子究竟是谁,一向没有定说,或说是牟融,或说是牟子博。
《弘明集》卷一《理惑论》,作者题名牟融,题下又有小注:“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
”牟融与牟子博的事迹,今已无考,二人是否为一人。
亦不得而知。
现在学者们认为此书未必出于一人一时,而很可能是经过多人手笔加工、删补、编辑而成。
本书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仿照佛经有三十七品和《老子》上半部分《道经》有三十七章而设三十七对问答,着重说明佛教并不违背儒、道二教而且高于儒、道。
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
佛教教义的宣传介绍,如对佛的来历、佛的名号与意义、佛道的意义、佛教经典的数量、佛的相好等所作的说明解释,作者往往从中国传统观念特别是道家思想出发来说明这些问题;第二类是为佛教中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特点、与儒家思想相违背的方面所作的辩解,如说沙门剃发出家不违孝道、信奉佛教并非效夷狄而舍诸夏、轮回更生与鬼神观念相符合等,作者广引儒道经典中的观点与事例以证明佛教的教义和规范并不违背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第三类是对长生不死与神仙方术的批驳,作者从佛教的观点出发批判神仙方术的荒谬性。
本书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了后代儒、释、道三教之间争论的大部分问题,加之本书是较早一部中国人所作的宣传解释佛教教义的著作,因此它对于研究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汉地时期的中国佛教以及儒、释、道三教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在唐宋以后至清末之间向无单行本行世。
梁僧祐将此书编入《弘明集》卷一,《弘明集》有《四部丛刊》本,并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