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国培——记“国培计划”2010全国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国培——记“国培计划”2010全国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 2010年11月在广西师大的全国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虽然已经过去,但“国培”的一幕幕感人、动人、震撼的画面,给我们留下深深地回忆……
1.高度重视,周密安排
每个经历“国培”的学员,倍感从教育部到主办单位对这次培训的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从以
下几个方面可以充分说明:
1.1计划安排:从填写国培计划个人情况表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国培”就在我身边,一
次次短信息的提醒,一个个E-mail的通知,过程中的问卷调查,培训后的情况调研……一切井井有条。

尤其是去报到,尽管以前没有去过桂林,但按照提示操作,一路上非常顺畅,就想
回家一样熟悉,哪怕是在夜晚。

1.2生活安排:广西师大给我们学员提供了周到而温馨的生活安排,每天的生活起居、来
去的班车接送、宿舍的快捷上网等等给予很多的人文关怀。

班主任老师更是明察秋毫,时刻
关注着学员们的言谈举止。

例如有天晚上,有位河北省的老师感冒发烧,身边没有药,周边
情况又不熟悉,于是在兴华科学教育网(我们在广西师大的学习交流平台)的博客上流露出
想家的思想,班主任陈海深老师看到这条博客后,敏感到这位老师可能遇到什么不便,他马
上和该班的班长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后,立刻带领两位研究生从学校赶到宾馆,给这位
老师送去药和一些水果,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们非常感动。

1.3学习安排:不长的15天,每天均安排了丰富的学习内容。

有教育理念的深度探讨,
有教学方法的广泛研究,有科学探究的“临床实践”,有创新实验的观摩学习。

大师们的报告、讲座精彩纷呈,学员们的参与、互动精神饱满。

15天,每天都值得期待,每天都值得回味。

学员们白天是紧张的听课、探究,晚上是细心的品味、反思。

和国家一流的大师、教授相处,学习交流,受益匪浅。

2.清晰思路,提升理念
教育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提出的,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好像总是落后
于西方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国培中,听了查有梁教授的有关“钱学森之问?”的评述,引起
学员们广泛的讨论;听了廖伯琴教授关于“有效教学与教学的有效性”的阐述,引起学员们深
入的思考;听了刘炳昇教授关于“再论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引起学员们对平时教学
行为的反思;尤其是听了首席教授罗星凯关于“探究教育”的精辟论述和观摩了兴华科学苑研
究团队对探究实验的行动研究,引起学员们心灵的震撼!我们理清了思路,提升了理念。


国的科学教育究竟面临什么问题?最近网络热议“谁夺去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在全球21个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

为什么?
2.1面临的问题。

在与北京四中刘长铭等三位教育专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高峰论坛中,大
家感到中国的教育至少面临这样几个问题:
2.1.1教育理想的坚守与现实情况的冲突导致家长输不起。

我们的教育理想是为了能让
每一个孩子得到充分的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教育发挥出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几千年来流淌在血液中的
记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在中国几千年科举制度的影
响下,在现在物质水平尚不极大的丰富、社会分配尚不均衡的情况下,家长的选择是:“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家长的愿望和做法就是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什么并不重要,能考上名牌学校就好,“通过考试”成了通往成功的阶梯。

家长的输不起,
市场的需求,导致了现在的科学教育迷失方向。

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不管学生学得有没有用,不管学生学得懂不懂,千人一面,就这样的教材,就是这样的习题教学,就这样的考试,
有本事你得分去。

在桂林某中学观摩时,我们在高三教学楼的走廊上就看到这样的标语:“为了所有期待的目光,努力吧!”“不苦不累,高三没味;不拼不博,高三白活”。

我们静心的分析、评价一下,我们的学生学了那么多、那么深的数、理、化、生的理论知识,了解那么多
各种各样的习题,但出了多少有独立见解和发展创新的人才?毕业几年以后,我们的学生还
记得多少?有多少人能在生活和实践中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
2.1.2中学全面发展与大学充分选拔的冲突导致学校输不起。

“教育产业化”,中、高考
的升学率就是初、高中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没有升学率,家长看不起,“好生源”就不会来,“人民币”也不会来;没有升学率,社会看不起,该校的教师会“低人一等”,收入也会“低人一等”;没有升学率,教育部门内部看不起,校长无政绩可言!优质教学资源也不会倾斜、惠顾!学校输不起,导致了科学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本应该是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过程与
方法的(发现、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大量的考试、习题演练,让学生远离了社会、生活和实践,也就出现了“钱学森之问?”。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的瓶颈究
竟在哪里?
2.1.3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冲突导致教育部门输不起。

中国不缺少有教育思想的教育
专家,不缺少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人才,问题是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

“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要能根据教育对象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物尽
其用。

可是现实的教育和社会的评价是要求立竿见影,就中学教育而言,媒体炒作的是某某
学校考了多少本科生,谁谁是什么“状元”。

学生现在没有学习的“自由”,在被动学习。

为家
长学,考好了家长脸上有光;为学校学,考好了为学校争光;全区、全市考好了,教育局长、市长也有光。

整个社会是一个考试的社会,形成的是考试经济。

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的调控下,教育部门输得起吗?
2.2科学教育的现状。

这样的几个输不起,科学教育还能不变形、走样吗!于是这样的科
学课的教育相当普遍的存在于当今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是一系列的科学事实以及描述哪
些实事的名称、术语。

最糟糕的是硬往学生的头脑中灌输词汇和结论。

这样的科学课把教育
变成了一种为应付像媒体上常见的知识抢答之类的“玩意儿”而进行的操练;这样的科学课教
育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考试秀”的参加者,看不出这样的知识对他们的今后究竟有什么用。

因此学生对这样的所谓“学校学习”缺乏内驱力,这样的科学教育没有给予所有学生足够的机会,使他们发展出作为适应21世纪的劳动者和公民所需要的解决问题、交流和思考的能力。

2.3国培的认识。

通过国培,我们清晰的认识到:
2.3.1重视“科学探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探究”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一种好奇驱使的心理状态。

大多数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他们喜欢问这问那。

然而如果成人对他们不厌其
烦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认为那不过是一些幼稚可笑或无聊的问题,儿童就会丧失这种好奇心。

我们可以观察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堂,我们会发现低年级的课堂充满活力和欢乐,而到初
高中后,学生们常常表现出对学校学习的厌倦和不投入!
2.3.2教师如何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发展与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呢?美国国家
研究理事会1995年出台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强调,科学教育要发展学生三种科学能力
和理解能力。

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的原理和概念,获得科学家的推理和程序技能,而且要理
解科学作为一项特别的人类事业所包含的本质。

这样,学生就能够规划和实施调查研究,以
检验他们的想法,他们必须懂得为何这样的研究具有特殊的作用。

研究表明,这样的方式学
过的概念,学生明显地更有可能理解和保持它。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
用了一个函数图像,定性的描述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效能与时间的关系,他认为在短时间内,被动学习可能是高效的,但可能缺乏后继的可持续发展;而主动学习在短时间内的效能
可能低下,但它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我们强调教育要有科学发展的观点,不可拔
苗助长,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充分发挥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

3.耳濡目染,发扬光大
专家的报告,现场的观摩,探究的经历,亲身的感悟,让我们明白科学探究教育在现代科学
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学校教育,那就是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很多年后还留下的那一点点东西。

”当今社会知识总量极其庞大,一个人一身是不可能穷尽的,但一个人如果有合理的科学思想,当他遇到问题时,他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

试想,如果
我们国家的每1000个人一身能解决一个科学问题,那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何等的美好。

带着这样的信息,带着这样的信心,我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在回家后的两周内,我根据
国培学习的感悟,撰写了两篇论文,虽然目前还没有收到杂志社录用的通知,但我想把学到
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在学校的校本培训中,我校校长还专门给我15分钟的时间让我介绍国
培的体会,现在国培办又进行这样的征文活动,我倍受鼓舞,最后我想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的故事来结束我的印象国培。

一个夏日,在纽约的凯兹克尔山上,当时的费曼还是一个小男孩,另一个男孩对他说:“看,那有一只鸟,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费曼回答:“不知道。

”那男孩说:“难道你父亲什么都
没有教你!”费曼回去问父亲,然而他父亲却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了费曼。

“看到那只鸟吗?他
是一只斯宾塞的鸣鸟”(费曼明白这不是那只鸟的真名)“……你可以知道那鸟在世界上各种语
言中的叫法,但你除此之外,对有关它的事情一无所知,只不过知道不同地方的人们怎样称
呼罢了。

因此让我们来观察这只鸟吧,看它在干些什么,那才是要紧的呢!”
从事科学教育的人们怎样能够给年轻人创造其所需要的机会发展他们的科学理解和科学探究
能力,这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各个年级,提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学
生们面对这些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最终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

这样学生们就能意识到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困难的问题。

当他们获得了探究的工具、养成了
探究的习惯,他们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我想在科学教育中,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令人满足、更重要了。

参考文献
[1]《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翻译:罗星凯科学普及出版社
[2]在国培中的听课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