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的技法表现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的技法表现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作者:胡妍璐陈柏安
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2期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在参与民族室内乐一系列课程实践与排练演出的过程中的经验,通过研究与整理,从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丰富的表现力出发,来具体探究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的技法表现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琵琶民族室内乐表现力演奏技法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2-0045-04
民族室内乐是20世纪中后期发展较快的一种演奏形式,它是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历史产物,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琵琶,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弹拨乐器,它具有多元性的音乐表现力:其多层次的音色,变幻的演奏技法,颗粒清晰的音质以及南北各异的曲风,为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提供了丰满的音效和技术支撑,是民族室内乐繁荣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器乐。

与此同时,为了寻求更为丰富的演奏形式、和声织体以及音响效果,民族室内乐的萌芽至成熟,也为琵琶这件乐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契机。

一、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的演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的表现力通过丰富的音乐语汇直观地体现出来。

20世纪中叶,随着胡登跳先生丝弦五重奏这一民乐演奏组合形式的创立,增强了大量民族室内乐作品中的艺术性;同时也充分挖掘出琵琶演奏技法的深度,提升了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的音乐表现力。

在民族室内乐的飞速发展中,许多作曲家在运用琵琶的基本技法进行创作的基础上,引入多元的音乐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琵琶演奏的音乐语汇,促进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的成熟、发展和完善。

二、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演奏技法的运用
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展现了丰富的演奏技法,可以概括性地分为:右手技法、左手技法、非乐音类技法这三大类,这些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和独奏时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和考量。

(一)右手技法
“弹挑”作为琵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法,从其衍生出了双弹、双挑、扫、拂、滚等技法。

这一系列技法,对于“点”状音色的训练尤为重要,也决定了琵琶在民族室内乐演奏中速度、强度和音色转换的丰富性。

对于点的频率、强弱的控制是重点也是难点。

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经验,可以对这些由“点”衍生出来的技法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首先弹挑和轮指在频率的练习上是有具体要求的,有时要与其他弹拨类乐器保持一致;有时要为旋律声部起到定速的作用。

例如:在胡登跳先生创作的《跃龙》这首作品中,在一段紧打慢唱的旋律音之下,琵琶运用一连串高密度的“弹”作为铺垫音来演奏,其他四件乐器各自用不同的音效漂浮在伴奏音型之上。

这里就需通过一定的速度和固定的节奏型来进行频率的练习;同样轮指的频率训练则是靠音符时值的长短来固定轮指个数,从而起到为其他的旋律声部固定速度的作用。

其次扫拂的强弱需要平衡好指力、腕力、臂力,使得主旋律弦的声音干净统一,能够与其他声部协调配合。

例如:在作曲家王丹红的作品《梦入江南》中,用琵琶七重奏的形式来展开这首重奏乐曲,在中段小快板的扫弦训练中,当七把琵琶同时发出扫弦的声音时,就需要平衡好指力、腕力、臂力,用干净轻巧的扫弦,使一弦的主旋律音清晰一致,若是在此处训练中忽视扫弦的技法训练安排,就会显得嘈杂,缺乏可听性。

(二)左手技法
琵琶的左手技法中的“推、拉、吟、揉”,是琵琶体现其腔韵及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技法。

一方面,琵琶是具有固定音高的定品乐器,因此我们极有可能忽略对于音准的练习。

另一方面,在不同的音乐意境下,对“推、拉、吟、揉”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1.“推、拉”演奏技法的音准
例如:在琵琶二重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作品中的“推、拉”音使用频率较高,在训练中可以单独练习推拉音的单独音准,再与第一旋律声部配合找到纵向音准的平衡,推拉音的音准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演奏者的内心听觉,因此通过对左手技法中推拉音的练习可以提升我们内心听觉中对于纵向音程关系的敏感度。

2.“吟、揉”同为琵琶表现“腔韵润音”的左手技法
“吟”幅度较大,运用手指在品上左右推拉弦来实现;“揉”幅度较小,运用手腕带动手指指端在弦上小幅度曲伸产生。

例如:江南丝竹作品的演奏中,在處理个别细节乐音时就经常运用到“先揉后吟”的左手技法,通过左手技法控制的一静一动来增强琵琶旋律音色的变化。

(三)非乐音类技法
摘、煞音、绞弦、虚滑等非乐音的运用使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在许多民族室内乐作品中,运用煞音和绞弦以及摘音来模仿小钹、锣鼓、木鱼等打击乐器击打的音效,使其兼具打击乐器的独特音效,从而赋予新的音乐表现力。

例如:胡登跳先生创作的五重奏《欢乐的夜晚》,在经过前半段欢乐的气氛后,后半段开篇别出心裁地先引入琵琶的“摘音”来模仿打击乐中的“木鱼”的音色,同时运用一、二弦的“绞弦”模仿小锣的音质,这一非乐音技法的运用与扬琴一唱一和、轻松诙谐地为全曲的高潮作出有力的铺垫,用欢乐的打击乐轻巧地描绘出夜晚轻松欢乐的场景,提高了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的表现力。

三、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合作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名民族室内乐中的演奏成员,需要建立基本的音乐素质和较为严谨的重奏乐感。

其中,对于音量的控制、节奏的把握、音色的掌控以及兼顾整体与突出个性的训练尤为重要。

本论点就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对于琵琶在民族室内乐中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具体论述。

(一)音量的控制
1.个体音量的控制
琵琶在民族室内乐重奏中作为个体声部的训练可分为:主要旋律声部和次要旋律声部两大类。

主要旋律声部:通常为旋律声部时,其他声部就需控制音量,此时琵琶声部就需适当放大音量,来烘托旋律的婉转优美。

此外,演奏者还应注意聆听丰满的中声部,如竹笛、笙之类的“线”状音型,像粘合剂一样,连点成线,流动穿梭于主旋律中;聆听低音声部,它以稳定的节奏,厚实的音色和具有弹性的低音线条为旋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有音乐就在低音旋律的烘托中形成固有的框架感。

次要旋律声部:可以运用江南丝竹中“抢当让路”的方法,除了对于自身副部旋律的准确把握之外,更应该关注主旋律声部的强弱走向,从而根据主旋律作好准确的力度变化的安排,助推主旋律往高潮发展,或是跟随主旋律作音量起伏的变化,使乐曲的表达有鲜明的结构层次,从而更好的烘托主旋律的演奏。

2.整体音量的控制
在民族室内乐中对于整体音量的控制,需要各声部之间做到力度的平衡;同时,在技术上、心理上、思想上也相应的需要更细腻的要求。

在训练过程中的难点不仅在于对音程关系的
把控,还在于各声部之间的衔接。

此时,细心处理从哪一音开始弱,从哪一拍开始强,重奏中的每一位演奏者都一致地从弱到强,强弱都应做到起止一致。

在训练中还可通过录音,来明确找到强弱的起止拍,以及强弱对比的张力是否到位,而后再做进一步的力量上的控制和调整。

只有重奏成员之间共同建立起正确的音效意识和适度的力度表达意识,才能使音乐作品的力度表达地更加完美、贴切。

(二)节奏的把握
节奏构成旋律的骨架,理解音乐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节奏。

节奏训练时必须严格地控制速度,做到点对点的一致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训练来稳定节奏:
1.个体节奏型的训练
个体练习时,可以有目的地选取重奏中难度较高的节奏型,有针对性重点训练。

例如:前十六和后十六的交替進行;三连音、五连音、附点音符时值的不准确等,以及对于休止符的认知不足都是节奏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节奏型难点。

2.整体节奏点的训练
在训练中可以采取重奏组员一起做每拍不同数的节奏练习,还可以针对乐曲中的难点集体放缓速度进行练习。

在整体练习时,节奏是由所有演奏成员共同控制,声部之间节奏感的磨合需要肢体和表情语言来带动:通常由最中心的乐器作为引领来牵引一致的气息,再辅之以身体的律动,使重奏成员之间形成无声的对话从而调整气息,而后重启的第一音能否精准的落在同一拍点上,也是取决于前段气息停留的到位与各声部之间配合默契的程度。

丰富多变的节奏,不可太过自由,在合作中需从速度和节奏上做到相互配合。

此外,还可通过眼神、肢体语言来稳定彼此之间的节奏,在演出过程中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可以找回彼此间的默契感。

节奏点的参照训练:演奏时留心倾听其他声部的节奏型,对于整体的节奏点的一致性把握是极为重要的。

(三)音色的掌控
音色是衡量琵琶演奏在民族室内乐中演奏水平高低的尺标之一,也是演奏者需要特别关注和练习的难点。

1.明暗有别,虚实有度
在演奏室内乐的过程中有时需要统一音色,有时需要反差音色。

琵琶的音色具有“明”与“暗” ,“虚”与“实”的区别。

根据乐曲的演奏需要,可以选择一种相融于重奏的音质。

例如:在作品《啊哩哩》的开篇,琵琶用弱奏的轮指与柳琴的弱奏摇指相交融时,就需要琵琶用绵密虚化的快速轮指音色和柳琴所演奏的音色相互靠近,创造出全曲开篇朦胧的意境;在主旋律乐段中,琵琶用强奏的轮指与竹笛的旋律线条相交替来演奏主旋律,这时琵琶就需要用高亢明亮的打开外扩的轮指和竹笛的音色相互靠近,使旋律悠扬清亮,仿佛是人声在山间放声歌唱。

2.合理运用触弦的速度与角度
指甲触弦速度快,演奏时常用指甲的上偏锋,过弦速度急促,当过弦力度大时,音色清脆明亮;当过弦力度小进行弱奏时,音色短促跳跃。

指甲触弦速度慢,演奏时常用指甲的下偏锋,过弦速度缓慢,音色圆润柔和。

合理运用触弦的速度与角度的变化,才能使乐曲中的乐句形成鲜明的音色对比,从而使音乐更具感染力。

例如:江南丝竹十大名曲中典型的《行街》,整首乐曲可以总的分为两大段来作音色上的处理:第一段为慢板,多用指甲锋面中向下的侧偏锋缓慢地触弦,形成柔和醇厚的音色;第二段为快板,上速度后多用指甲的正偏锋快速地触弦,形成清亮刚健的音色。

这两个乐段的区别演奏就是通过合理运用触弦的速度、力度和角度的变化来完成的。

(四)兼顾整体与突出个性
在民族室内乐演奏过程中,首先强调整体的匀称、均衡和统一,要求在起奏、分句的细微变化等方面都达到准确与协调;其次也要注重各类乐器的独特性,相互之间独立而又相辅相成。

1.演奏中的整体性培养
在各种形式的民族室内乐演奏过程中,假如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组合中的重奏成员通过“听”其他声部的演奏达到更好的衔接配合。

分别可以从音准以及声部之间的融合关系来形成多方位的音乐联系,做到适时的“进”与“出”,才能使整体的音乐做到合理的表达,使乐曲的感染力达到1+1≥2的功效。

例如在一首重奏作品中,有时一声部与二声部之间是旋律与伴奏的主次关系,但同时一声部又作为三声部的支声旋律对位,因此在演奏时应注重对各声部之间的兼顾从而获得整体融洽感。

此外,通过“动”这一符合节奏韵律的肢体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配合的默契程度,且在乐曲表达上更具统一的震撼力。

通过不断的磨合,演奏者之间形成统一的心理暗示速度,做到呼吸之间每一个发音点的起震与收音皆为同步,辅之以整体性和精密的准确性。

(一)音量的控制
1.个体音量的控制
琵琶在民族室内乐重奏中作为个体声部的训练可分为:主要旋律声部和次要旋律声部两大类。

主要旋律声部:通常为旋律声部时,其他声部就需控制音量,此时琵琶声部就需适当放大音量,来烘托旋律的婉转优美。

此外,演奏者还应注意聆听丰满的中声部,如竹笛、笙之类的“线”状音型,像粘合剂一样,连点成线,流动穿梭于主旋律中;聆听低音声部,它以稳定的节奏,厚实的音色和具有弹性的低音线条为旋律的發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有音乐就在低音旋律的烘托中形成固有的框架感。

次要旋律声部:可以运用江南丝竹中“抢当让路”的方法,除了对于自身副部旋律的准确把握之外,更应该关注主旋律声部的强弱走向,从而根据主旋律作好准确的力度变化的安排,助推主旋律往高潮发展,或是跟随主旋律作音量起伏的变化,使乐曲的表达有鲜明的结构层次,从而更好的烘托主旋律的演奏。

2.整体音量的控制
在民族室内乐中对于整体音量的控制,需要各声部之间做到力度的平衡;同时,在技术上、心理上、思想上也相应的需要更细腻的要求。

在训练过程中的难点不仅在于对音程关系的把控,还在于各声部之间的衔接。

此时,细心处理从哪一音开始弱,从哪一拍开始强,重奏中的每一位演奏者都一致地从弱到强,强弱都应做到起止一致。

在训练中还可通过录音,来明确找到强弱的起止拍,以及强弱对比的张力是否到位,而后再做进一步的力量上的控制和调整。

只有重奏成员之间共同建立起正确的音效意识和适度的力度表达意识,才能使音乐作品的力度表达地更加完美、贴切。

(二)节奏的把握
节奏构成旋律的骨架,理解音乐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节奏。

节奏训练时必须严格地控制速度,做到点对点的一致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训练来稳定节奏:
1.个体节奏型的训练
个体练习时,可以有目的地选取重奏中难度较高的节奏型,有针对性重点训练。

例如:前十六和后十六的交替进行;三连音、五连音、附点音符时值的不准确等,以及对于休止符的认知不足都是节奏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节奏型难点。

2.整体节奏点的训练
在训练中可以采取重奏组员一起做每拍不同数的节奏练习,还可以针对乐曲中的难点集体放缓速度进行练习。

在整体练习时,节奏是由所有演奏成员共同控制,声部之间节奏感的磨合需要肢体和表情语言来带动:通常由最中心的乐器作为引领来牵引一致的气息,再辅之以身体的律动,使重奏成员之间形成无声的对话从而调整气息,而后重启的第一音能否精准的落在同一拍点上,也是取决于前段气息停留的到位与各声部之间配合默契的程度。

丰富多变的节奏,不可太过自由,在合作中需从速度和节奏上做到相互配合。

此外,还可通过眼神、肢体语言来稳定彼此之间的节奏,在演出过程中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可以找回彼此间的默契感。

节奏点的参照训练:演奏时留心倾听其他声部的节奏型,对于整体的节奏点的一致性把握是极为重要的。

(三)音色的掌控
音色是衡量琵琶演奏在民族室内乐中演奏水平高低的尺标之一,也是演奏者需要特别关注和练习的难点。

1.明暗有别,虚实有度
在演奏室内乐的过程中有时需要统一音色,有时需要反差音色。

琵琶的音色具有“明”与“暗” ,“虚”与“实”的区别。

根据乐曲的演奏需要,可以选择一种相融于重奏的音质。

例如:在作品《啊哩哩》的开篇,琵琶用弱奏的轮指与柳琴的弱奏摇指相交融时,就需要琵琶用绵密虚化的快速轮指音色和柳琴所演奏的音色相互靠近,创造出全曲开篇朦胧的意境;在主旋律乐段中,琵琶用强奏的轮指与竹笛的旋律线条相交替来演奏主旋律,这时琵琶就需要用高亢明亮的打开外扩的轮指和竹笛的音色相互靠近,使旋律悠扬清亮,仿佛是人声在山间放声歌唱。

2.合理运用触弦的速度与角度
指甲触弦速度快,演奏时常用指甲的上偏锋,过弦速度急促,当过弦力度大时,音色清脆明亮;当过弦力度小进行弱奏时,音色短促跳跃。

指甲触弦速度慢,演奏时常用指甲的下偏锋,过弦速度缓慢,音色圆润柔和。

合理运用触弦的速度与角度的变化,才能使乐曲中的乐句形成鲜明的音色对比,从而使音乐更具感染力。

例如:江南丝竹十大名曲中典型的《行街》,整首乐曲可以总的分为两大段来作音色上的处理:第一段为慢板,多用指甲锋面中向下的侧偏锋缓慢地触弦,形成柔和醇厚的音色;第二段为快板,上速度后多用指甲的正偏锋快速地触弦,形成清亮刚健的音色。

这两个乐段的区别演奏就是通过合理运用触弦的速度、力度和角度的变化来完成的。

(四)兼顾整体与突出个性
在民族室内乐演奏过程中,首先强调整体的匀称、均衡和统一,要求在起奏、分句的细微变化等方面都达到准确与协调;其次也要注重各类乐器的独特性,相互之间独立而又相辅相成。

1.演奏中的整体性培养
在各种形式的民族室内乐演奏过程中,假如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组合中的重奏成员通过“听”其他声部的演奏达到更好的衔接配合。

分别可以从音准以及声部之间的融合关系来形成多方位的音乐联系,做到适时的“进”与“出”,才能使整体的音乐做到合理的表达,使乐曲的感染力达到1+1≥2的功效。

例如在一首重奏作品中,有时一声部与二声部之间是旋律与伴奏的主次关系,但同时一声部又作为三声部的支声旋律对位,因此在演奏时应注重对各声部之间的兼顾从而获得整体融洽感。

此外,通过“动”这一符合节奏韵律的肢体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配合的默契程度,且在乐曲表达上更具统一的震撼力。

通过不断的磨合,演奏者之间形成统一的心理暗示速度,做到呼吸之间每一个发音点的起震与收音皆为同步,辅之以整体性和精密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