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一中2019年高三5月质检-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永春一中2019年高三5月质检-语文
福建省永春一中
2018届高三5月质检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成绩________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3〕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
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
然犬马之齿三
十有四,距强仕②之日,尚复六年。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
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突然与万物迁化。
”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那么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那么携素册以到枕。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以后,在己者已失。
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假设此皆巧者之失也。
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
韦宏嗣
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
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
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强仕:四十岁的代称。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
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惟吾年差.长差:略微
B、坐.此不逮足下耳坐:因为
C、下庶几垂.竹帛之声垂:垂落
D、间.尝自思间:间或、有时
3.以下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
..洪亮吉“并日而学”的缘故的一组是()〔3分〕
①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
②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③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④每览子桓之论
⑤鸡胶胶那么随暗影以披衣
⑥佣力之暇,余晷尚富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说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亮对比,说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能够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2分〕
译文:
〔2〕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
〔4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那个地方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⑴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词的上片的前四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3分〕
⑵请结合全词内容赏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一句的艺术手法。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以下各项中,对作品故情况节的表达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婉儿在鸣凤死了之后被迫嫁给冯乐山做了姨太太,在这吃人的社会里,她的心已死,因而她关照倩儿给鸣凤烧纸钱的时候也给她烧些。
〔《家》〕
B.刘琮献了荆州后不久被曹操所杀。
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特别快被曹操
的铁骑追上。
在混战中,甘夫人身负重伤,为救小主人阿斗,她投井而死。
〔《三国演义》〕C、宝钗、黛玉一先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
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见了宝玉也不理睬。
〔《红楼梦》〕
D.爱斯梅拉达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取出水葫芦喂卡西莫多喝水,使他冰冷的心第一次感到人世间的温暖,干枯的眼睛里第一次流出了泪水。
〔《巴黎圣母院》〕
E.在狱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想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
玛丝洛娃挣扎后饶恕他的过去。
〔《复活》〕
8.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按原著故情况节,回答以下问题。
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
“你”是谁?请简述“我且饶你性命”这一英雄惺惺相惜情节的来龙去脉。
答:
〔2〕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按原著故情况节,回答以下问题。
“这真是‘法律都预料不到’的一桩怪事;一个聋子竟要来审问另一个聋子。
”
“另一个聋子”指的是谁?审问的是何事?结果怎么样?
第〔〕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
①孟子曰:“君子不亮①,恶乎执?”〔《孟子•告子下》〕
②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④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⑤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
⑥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注】①亮;同“谅”,诚信。
②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依照以上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孟子关于“信”的辩证观和教育观。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
“默许”与“放手”背后,是对政策上一些有风险“灰色地带”的放任,也折射出法律意识的淡薄。
提起豫东黄河故道的兰考,国人往往想到一个光辉的名字——焦裕禄,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县委书记。
而今,兰考却和另一个名字难解难分——袁厉害。
兰考冬天里的一把火,夺走了袁厉害收养的7个孤残孩子的生命,举国为之心痛。
媒体在对这桩惨剧寻根究底:袁厉害25年收养超过100个孩子,毕竟合不合法?惨剧发生,是慈善
之痛依旧政府之失?事实上,整件情况未必那么复杂。
收养法特别明晰,民政救助制度亦有规定,甚至当地的领导干部都坦承袁厉害“不完全具备收养条件”。
在如此的情况下,兰考仍然出事了,责任人或许不仅仅是那位不识字的中年妇女。
请同意我们遥想一下,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和她收养的孤残儿童,会发生什么?
当年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兰考百姓感情深厚,忍住肝癌之痛率领全县抗击自然灾害,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
逢年过节,他专往贫困户家里钻,他对一位病卧在床的老大爷说,“我是你的儿子”;有人要装修他的办公室,他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面貌还没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连想也特别危险”,他还说:“党把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能够确信,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不管是建福利院,依旧向周边地区求助,都确信可不能让这些孩子们处于生活的窘境甚至险境。
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关于她的爱心善行,当然可能赞许,但一个成熟的领导干部,或许更会从自身社会治理的水平反思问题。
既然“不完全具备收养条件”,袁厉害的收养应不应该被“默许”?假如一个并不宽裕的家庭能收养100多个弃婴和孤儿,为何社会治理者承担不起抚养的责任?
“默许”与“放手”的背后,是对政策上一些有风险“灰色地带”的放任,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相关部门法律意识的淡薄。
不能因为是“爱心行为”,就逃脱了法律的规范。
调查显示,袁厉害的收养行为,在兰考不是个案。
在如此的情况下,更应规范相关制度,即便“财政乏力”,即便有低保支持,也应在法律的界限内行事,这才是对爱心最大的保护,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面对逝去的生命,当地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了。
是不是像“人民的好儿子”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弱势群体,是不是也应该像焦裕禄那样体会到“羞耻和痛心”?更重要的是,时代场景转换,要当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为民、务实的精神,也不仅仅是敬业、奉献的品质,同样需要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
兰考差不多表示,要在全县进行拉网式排查,要建好社会福利中心,要规范民间收养。
凋零的生命之花无法再次开放,但亡羊补牢之举,或许能告慰这些幼小的生命,也告慰黄河故道上前辈楷模的英灵。
〔选自2018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袁厉害25年收养超过100个孩子,但她“不完全具备收养条件”,责任完全在于相关部门法律意识的淡薄。
B.“爱心”并不能代替法律,在法律的界限内行事,这才是对爱心最大的保护,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C.兰考方面表示的亡羊补牢之举,或许能告慰逝去的7个小小的生命,也告慰当年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英灵。
D当焦裕禄遇到袁厉害,他会赞许爱心善行,但更会从自身社会治理的水平反思问题,可不能让这些孩子们处于生活的窘境甚至险境。
11.对袁厉害收养弃婴的“默许”和“放任”能说明什么社会问题?〔2分〕
答:
12.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应有怎么样的举措?〔4分〕
答:
〔二〕文学类、有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此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
雕像多是那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
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
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明白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
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
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
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聚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
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
教堂里间或有游客通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
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
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
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许多,因此祭坛上蜡炬许多。
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
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聚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
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此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
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久可不能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可不能轻易消逝的吧?
我特别喜爱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因此她的劳作是安然的。
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3.以下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标题说明因为“低头”才看到那深深打动作者的老妇人,暗示出作者将笔触伸向最底层的人群,寄托了作者对人世间真善美的思考。
B.文章写作者在俄罗斯一座教堂里看到了一位正在安静地打扫祭坛烛油的老妇人,细写了老妇人的外形动作和清扫烛油时的心理活动。
C.本文着力叙写一个一般的老妇人清扫烛油时的虔敬安然,目的确实是为了烘托周围环境的肃穆,使作品产生深远的意义。
D.文章中,像“蜂飞蝶舞般飞溅”“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如此的妙喻随处可见,既扩大了语言的信息内涵,也提升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E.文章结尾引用但丁《神曲》中的几句诗,目的就在于引出最后一段的“永恒的光明”,从而照应标题《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14.本文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具体说说对比表现在什么地方。
(4分)
答:
15.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所说的“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一句的内涵。
〔6分〕
答:
〔乙〕有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背负十字架轻松走人生
山水梅子
她是台球赛场上最抢眼的女人,完美的手臂线条,婀娜多姿的身段,专注的神情,举手投足都散发着无法阻挡的魅力,她是球场上冷艳性感的“黑寡妇”。
自1993年出道至今,她已赢得世界女子台球协会的15个冠军和世界锦标赛的冠军。
她,确实是曾蝉联世界第一的韩裔美籍台球运动员珍妮特·李。
没有人会想到,如此一个在世界竞技体育中独领风骚的女性,从小就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4岁得了肿瘤,11岁腿上生脓肿,12岁得了脊柱收缩症。
脊柱收缩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不能站着、不能弯腰、不能走路,只能整天躺在床上。
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只能穿XXXL的裤子以容纳背上的金属支架,更不能让人碰。
13岁时,医生在她的背部安装了一个金属支架,两根钢条焊在一起,让她得以重新站起来。
之后她又因颈部椎间盘突出、肩膀二头肌肌腱炎等经历了多次手术。
每一次手术都如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她对自己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十字架要背,上天既然如此安排,不是为了压垮我,而是为了让我在爬起来之后能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她默默地在黑暗中查找出路。
18岁那一年,上帝终于开恩了。
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台球。
那个要强的女孩特别快沉醉于这项运动中,每天的练球时间超过10小时,并不停地看书,向老一辈职业选手求教。
她迷恋台球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一次连续练球达37个小时,直截了当躺着被送进了医院。
为了掌握最完美的架球杆手型,珍妮特每晚上床前都会用塑料胶带把手按照标准姿势固定下来,起床和洗澡也不例外。
每天萦绕在她脑海中的只有台球,晚上睡觉会梦见打球,闭上眼睛就会想到把球摆好,想象着自己在开球,步伐、神情、姿势,还有对手在摆球、笑、皱眉头……
疯狂的训练使她的生命在那一刻转了弯。
三年之后,她加入美国女子职业撞球联盟〔WPBA〕,当年就进入了WPBA前10名,接下来,她赢得一项又一项竞赛,捧回一座座奖杯,在WPBA的排名急速飙升,特别快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这真是一个奇迹,一个完全没有台球基础,甚至背部需要金属支架支撑才能直立行走的人,仅用五年的时间,就迅速超越了特别多健全人,在世界球坛一举夺魁!特别多人难以想象。
她却给出如此的答案:“我首先卸掉了身上无形的十字架,然后用努力才最终卸掉了背上有形的十字架。
”
两根钢条焊成的十字架是有形的,而关于曾患病的珍妮特·李来说,那留存在内心深处的无形的十字架更是对她身心强大的考验和煎熬。
十几年来的病痛折磨,无法直立行走的痛苦,都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她。
但是,她却以豁达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坦然同意苦难,终于重获健康,取得巨大的成功。
生命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并不只有欢笑,还有贫穷、病痛、失意和泪水。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座十字架要背。
当潜藏的暴风雨袭来,你是否能如珍妮特·李一样,选择傲视苦难,并一度以胜利者的姿态勇敢地超越它?
〔选自2017年8月26日《南国都市报》)
13.以下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仅仅卸掉了身上无形的十字架,珍妮特·李仅用五年的时间就迅速超越了特别多健全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B、珍妮特·李从小就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乐观地相信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C、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她的成功,然后表达她身体的病害和不屈的努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D、文章叙写有详有略,兼有直截了当的议论与抒情,有力地表现了珍妮特·李坚韧地超越自身的病魔走向人生辉煌的中心。
E、“十字架”在文中除了指珍妮特·李为了治病背负用两根钢条焊成的十字架外,还有留存在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期盼的含义。
14、文章第五自然段画横线部分对珍妮特·李的表达与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文章的结尾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座十字架要背。
”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2分〕
当前的一些干部,他们口头上面子上喊着学雷锋,然而背地里却一直在学文强。
他们自我标榜为人民服务,①,死而后已,但实际上他们财产不敢公示,政务不敢公开,子女移居海外,脑子想的更多的是政绩、面子、利益,而②老百姓的微小需求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1〕在①处填入一个恰当的成语。
〔1分〕
〔2〕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语。
〔1分〕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2分〕
四年弹指一挥间,从都灵冬奥会上孤零零的一金到温哥华冬奥会上写满曲折的三金,王濛实现了职业生涯的退变,成长为真正中国短道速滑的领军人。
①文中有一个词语使用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1分〕
②文中有一处语法错误,请改正。
〔1分〕
18.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写两个句子。
要求:句式一致,内容合理。
(2分)
诗人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你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因为,每一汪水塘都有海洋的气息,,。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7分〕
近日抗日剧雷人剧情引起网上热议:英雄徒手撕鬼子,掷手榴弹炸落日机,匪夷所思的武功秒杀数百敌军,浙江横店影视基地不断上演抗日科幻剧,“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打死的鬼子都够围地球三圈了”。
关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依照要求写一篇许多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70分〕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确实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但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周围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选自[阿富汗]乌尔法特《生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6分〕〔1〕固前圣之所厚〔2〕依依墟里烟〔3〕落霞与孤鹜齐飞〔4〕枫叶荻花秋瑟瑟〔5〕浩浩汤汤〔6〕不敢稍逾约
2.〔3分〕C〔流传〕
3.〔3分〕A〔①是“不逮足下”的缘故;⑤“并日而学”的表现;⑥是“并日而学”的条件〕
4.〔3分〕C〔“说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有误,表现的是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
5.〔6分〕〔1〕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
〔2分〕
〔2〕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艳羡的啊。
〔4分〕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内心就挂念着你啊。
尽管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
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
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观赏〔边走边回忆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那个缘故不及足下。
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四十岁还有六年。
向上也盼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盼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
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突然与万物化而为一。
”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
”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因此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
又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