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认知教学法在法语疑难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教学法在法语疑难语法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认知教学法、法语教学、语法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1
一、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界定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法教学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模式。
学习者的学习成为一种个体的、封闭的、没有互动的活动,课堂沉闷枯燥。
许多新的教学法的引入虽然对语言教学的诸多方面有所改善,然而一旦涉及到语法,往往又掉入传统教学的泥潭。
以交际教学法为例,“交际教学法虽然也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但这一主体地位只体现在交流活动中,教师仍然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Bange 2005:167)。
我们希望认知教学法的引入能够改变传统语法教学中学习者被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我们的课题主张在法语疑难语法的教学中引入认知教学法,以任务为引导,使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真正翻转。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认知教学法”(approche cognitive)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 Gaonac’h于1990年提出。
之后由法国语言学教授Henri Portine (1994,2009)对其开展深入研究。
Portine教授将其定义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充分考虑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语言教学理论。
然而到目前为止,该教学法还缺乏具体的实践规范。
在国内,有关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也取得不少成绩,但这些研究没有强调外语学习的认知维度,没有将学习者的认知活动纳入课程设计,没有强调知识内化(intériorisation)的重要性,与真正的认知教学还有一定差距。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有望进一步发展认知教学的理论,并为认知教学提供实践经验。
1.3 选题意义及价值
1) 认知教学法的引入可以改变学习者在传统语法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2)认知教学法的引入可以促使学习者在解决任务中积极思考,既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分工协作的能力,又让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更加牢靠,提高学习效率。
3)该课题将对比传统语法教学与认知教学法引入后的语法教学的效果,归纳出两种教学的利弊,可以更好地改进语法教学。
4)该课题研究还能够完善认知教学理论,为其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提供实践方案。
2.1 研究目标
1)从认知角度重新定义外语学习,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2)实现语法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到学习者的转变。
3) 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使其不仅知道学什么,还知道怎么学习,更好地掌握法语语法规则。
4)设计体现认知教学理念的法语语法教学实施方案。
2.2 研究内容与重点
1)如何将认知教学法的原则贯穿于语法教学活动中,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活动,推动法语语法教学朝认知维度前进。
2)如何改变语法学习者知识学习的被动地位,如何设计任务以调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3)如何利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引导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感知、处理、分类、存储和运用,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内化,完成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过渡。
其中2、3点也是本研究的重点。
2.3 创新点
1)将语言学习看成是信息的感知、处理、分类和存储的认知过程,强调外语学习的认知维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这一特性。
2)将认知语言学的知识运用到语法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识解语言规律背后的认知动因,改善教学效果。
3)2001年《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问世使得行动教学法(perspective actionnelle)备受追捧,目前国内的法语教学研究多在探讨如何将行动教学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对认知教学法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我们的研究有望为法语教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3.1 思路
1)设计合理的任务点,引导学习者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探索性地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的方式。
2)建设和完善《法语疑难语法》在线课程,为学习者课后或课前的自主学习提供材料,为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3)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现象背后的动因,降低知识点难度,改善知识点的长期记忆困难,顺利完成知识的内化。
4)教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设计突显知识点的语言材料,引导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内化。
3.2 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查找、学习有关二语习得、外语教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了解其主要观点,了解外语学习特点和规律。
2)比较研究法。
对比传统语法教学和其他语言教学理论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为认知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3)实证研究法。
将认知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平行班中进行实验,收集真实材料,对比教学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3.3 步骤
1)学习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探索外语学习的过程和特点。
2)完善认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则,定义认知导向的语法教学。
3)利用认知语言学知识探究语言规则背后的认知动因并运用到语法教学中。
4)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习者探索思考,发现规律,提倡发现式学习。
5)探索认知教学法的利弊,提出认知导向的法语语法教学的普遍原则和实施方案。
3.4 预期成果
1)完成认知教学法思想指导下的法语疑难语法教案设计
2)发表学术论文《认知教学法在法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3)完成课题调研报告《认知教学法在法语疑难语法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4.1 课题主要参与者的学术背景
课题组成员均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均在高校承担法语语法教学任务,为课题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便利;均主持过省部级或市级课题,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著作多部;均有一定的认知语言学知
识,可以阅读有关认知语言学的英文书籍;均与国内外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保持联系。
4.2 前期相关成果
课题负责人在博士学习阶段已经开展了部分有关认知教学法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负责人已经撰写7篇有关论文,其中两篇论文直接与认知教学法相关(« De l’approche communicative à une approche cognitive »从交际教学法到认知教学法、« Introduction d’une approche cognitive en didactique des langues »认知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引入),并发表在国外正式期刊上。
课题负责人还申请并完成以下两项相关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语言理据在高校法语语法教学上的运用研究”;武汉市市属院校教学研究课题“认知角度的高级法语教学”。
最后,课题组成员也已撰写不少相关论文,如:“试论共同行动——共同文化导向在初级法语课堂中的应用”、“ Même si、comme si引导的从句与主句动词的搭配及其理据探究”、“巧记法语中的双宾语代词的位置”等。
4.3 核心观点
1)语言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际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是基于感知和体验基础上的高级认知活动。
语言学习是认知活动,和其它知识的获取一样,都是大脑对信息的感知、区分、概念化的过程。
2)母语和二语都是以具体用法为基础逐步习得的。
习得语言就像其他复杂的认知活动一样,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结构或图式。
二语习得也与其他知识一样,是通过经验学会的。
学习者从输入中接触到众多的形符,经过加工后作为类符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归纳概括出高层次的类符。
3)语言理据是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外语学习方面,对语言理据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处理语言知识,理解、记忆和运用语言,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4)语言理据的作用“一是可以帮助学习者将散落在大脑不同部位的知识,汇聚在一起,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二是当学习者使用这些知识时,便于从组织有序的体系中提取”(文秋芳2013)。
语言理据作为教学内容运用到语法教学中,将是认知教学法的一大革新。
5)认知教学法主张以任务为向导,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并在语法教学中引入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知识,引导学习者观察语言现象,自主发现、归纳、分类和存储知识,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
5. 主要参考文献
1)蔡金亭、朱立霞.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J】外语研究,2010,(1):1-7.
2) 曹德明、王文新. 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发展报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3) 刘俊、傅荣(主译).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 王艾禄、司富珍. 语言理据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 王寅. 认知语法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 王义娜、李亚培. 由意象与识解看认知语法的理论架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20-25.
7) 文秋芳. 认知语言学对二语教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2013,(第6卷第2期):23-31.
8) 严辰松.语言理据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1-6.
9)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 ACHARD Michel, NIEMEIER Susanne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4.
11) ELLIS Rod. The methodology of task-based teaching [J]. Asian EFL Journal, 2006 : 19-45.
12) LANGACKER, R.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 ACHARD-BAYLE Guy. La linguistique cognitive et ses applications [J]. Les Cahiers d’Acedle, volume 6, N° 2, Didactique des langues et linguistique, 2009 : 39-67.
14) BANGE Pierre. en collaboration avec CAROL Rita et GRIGGS Peter. L’apprentissage d’une langue étrangère : Cognition et interaction [M]. Paris : L’Harmattan, 2005.
15) BEACCO J.-C. L’approche par compétences dans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 [M]. Paris : Didier, 2007.
16) BRUNER J.S. Le développement de l’enfant, Savoir faire Savoir dire [M]. 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83.
17) DELBECQUE Nicole (éd). Linguistique cognitive, comprendre comment fonctionne le langage [M]. Bruxelles : Editions Duculot, 2002.
18) FUCHS Catherine (dir.). La linguistique cognitive [M]. Paris : Editions Ophrys, E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2004.
19) GAONAC’H Daniel (coordonné), Acquisition et
utilisation d’une langue étrangère, l’approche cognitive. Paris : Hachette, 1990.
20) MARTINEZ Pierre. La didactique des langues étrangères [M]. Paris : Edition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2 (3e édition).
21) VYGOTSKY Lev. Pensée et langage, traduction de
Françoise Sève [M]. Paris : La Dispute/SNEDIT, 1997.
22) PORTINE Henri. Activités langagières, énonciation et cognition, la centration sur les apprentissages [J]. Les Cahiers de l’Acedle, volume 5, N° 1, Recherches en didactique des langues – L’Alsace au coeur du plurilinguisme, , 2008 : 233-254.
课题编号: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