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行为分析——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行为分析——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
作者:章明
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8期
章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随之而
来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货款难的问题被不断提出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来说,中小
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手段仍旧是商业货款,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很多的民营银行,在面对中
小型企业的货款时,采取的审查制度都比较严格,并且不乐意为中小型企业货款。
本文在这样的
背景下提出,针对银行的这种惜货现象,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简要提出了如何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货款难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货款难惜货行为金融
一、概述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融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
但是,就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现
状来说,绝大多数的银行在面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时,都存在“惜贷”的现象。
中小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但是 , 针对这种现象, 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已经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并分别
从展望理论、证实偏差理论、框定偏差理论、羊群效应等方面分析讨论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
根本形成原因。
1、行为金融与商业银行。
传统数理金融研究的是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是基于严格假设条件下的一种理想情况,可以说是先创造理想,然后逐步走向现实,其关注的重点是理想状
况下应该发生什么,而不是现实世界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它的研究逻辑可以说是从理想到现实;而行为金融研究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决策行为,是基于现实实际情况下发生了什么及其深层
次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说是先基于现实,然后逐步走向理想,它的研究逻辑是从现实到理想。
2、行为金融学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行为金融学对传统经济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和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微观个体行为决策的实际心理出发,
分析产生这些行为的心理动因,并据此研究和解释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突破了
传统研究过于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的应用,构建了一个能够更接近于实际,更准确反映不同市场
运行情况和不同市场主体决策行为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认为,不同个体的决策过程,包
括不同个体对市场的认知过程,都是一种包括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心理过程。
这种心理过程
往往会产生各种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这些不同个体产生的系统性的或非系统性的偏差,加上
市场中存在的羊群效应或其他群体偏差,最终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中的机构如商业银行在经营管
理过程中的决策偏差。
二、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原因探究
1、从证实偏差角度分析。
证实偏差理论认为如果形成了对某个事物形成了一个特别强烈的设想和假设,那么就会在做决策时将附加的一些证据强加在这种设想之上,为这种设想寻找依据,并且排除其他能够否定这个设想的真实信息,这种倾向就称作为证实偏差。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 , 特别是资金周转的问题。
因此,
在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大量金融交易的过程中,作为资金投资者的银行就会发现,中小企业经常发
生还不了贷款的问题,由此就会导致坏账的产生,增加银行的贷款风险。
由此,银行在办理贷款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思维定势,就会在原先的框架内,认定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会产生较大的风险。
同时,从贷款回收的整体情况来看,相较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还款难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这也进一步加深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观点。
虽然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一直鼓励银行向中小企
业提供贷款并且推出了一些列的优惠措施,但是在社会民众的普遍认识中,正是因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比较大,所以国家才会在政策上进行鼓励,因此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银行的错误判断。
2、从框定偏差角度分析。
银行作为投资人在进行金融活动中,也会遵循一定的框架和约定
俗成的模式。
由于现在大部分的银行都是国家控股,因此在放贷过程中首先就会考虑大型
国有企业,保证国企的利益最大比,因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方面就显得不那么重视。
国有银行
和国有企业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会一直影响银行在贷款时所做出的首要保证国企的决策,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三、结论与建议
1、提高预测概率的能力。
从上文分析中得出银行在针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会产生“惜贷”行为,产生这个行为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分析过的代表性偏差等行为人在认知方面的偏差。
针对
概率的判断准确性可以通过提高个人判断准确性的提高,面对相似性问题的置信区间进行预测,
并且迅速作出结果反馈,反复进行一样的试验。
针对小微企业信贷行为,要求可以对相关决策者
幵设培养课程提高对概率事件的判断准确性。
2、重新选择参考点。
针对参考点的选择的偏差主要有损失厌恶、框架效应等。
避免这类行为偏差需要对这些行为的特征进行分析认识错误偏差,发现这些错误偏差的辨识特点。
两种选择:在制定框架时一般人只能看个别的损失和收益时,狭窄框架的制定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影响决策
行为。
如果将框架制定的基础改为全部财富的得失,这样人们会避开短时期对财富波动的敏感程度,可以降低行为决策的偏差程度。
面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决策者认为短时期的收益波动带来
的效应要大于长时期总财富的变化程度。
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在短时期内收益看似很小,但是伴随着他们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以及银行获得利润的空间逐渐缩小,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从长期而言
不失为银行增加总财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红艳: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行为探讨[J].财会月刊,2007(4)
[2] 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淇中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投资传导机制的统计分析[J].金融论坛,2008(11)
作者简介:章明(1990——)男,汉族,湖南,硕士,湘潭大学商学院,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