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杨修死因揭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杨修死因揭秘
文/曹斌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册中《杨修之死》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是曹操与刘备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经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兵退斜谷以待战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文章通过写杨修之死,叙述了杨修与曹操矛盾冲突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悲剧和曹操阴险残诈、老奸巨猾的性格特点。
依据这篇课文,人们一般把杨修被杀归纳为三个原因(具体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资料):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
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
谦恭才博。
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
”《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
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
’其意以为坐曹植也。
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
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
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
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杨修共出场三次,第一次是在第六十回,蜀人张秋欲献川中地图,而曹操傲慢无礼,张松讥讽操手下人时,杨修现身,这时作者有几句介绍:“此人博学能言,
智识过人。
松知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
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
”第二次出场是在七十一回,曹操兵进汉中途中在潼关访蔡琰,与杨修一起解“黄绢幼妇”之谜,“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
第三次出场则是第七十二回的“鸡肋”事件,由此引出杨修生平中一系列犯曹操之忌的事情。
其实,对于小说中杨修这个形象的评价亦有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杨修的“有才与不义有时是混合在一起的,他的性格还是有诡诈和凶恶的特点”,杨修的被杀“并非属于卓越人物或一般轻佻者的被枉杀,他本人亦有诡诈和不义的一面”,因而他并非是个正面人物。
有的观点认为“杨修不乏可爱、可贵、甚至可敬的地方”,他“未曾卖尽自己,这既是他难能的那么点‘骨气’,也正是他‘不识时务’的口实”,他是一个“不易养”的奴才,“也不是一个乖顺的典型的中国人,所以他也一直不讨中国人的喜欢,至今我们还在骂他,笑他”。
“他的天性不够奴性,不够世故,也不够中庸”。
还有的人对杨修评价很高,认为他具有“正直的道德”“正义的品质”“勇敢的气质”和“深刻的洞察力”,会“为被压迫者鸣不平”。
一般人都认为,杨修之死,是他与曹操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
这是个性格的悲剧,即他的“恃才放旷”。
杨修所“恃”之才,既非明君贤相治国平天下之才,也非谋臣良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或可称小有文才,充其量只是敏捷应对之才——说穿了一点小聪明而已。
《史记》中汉景帝对窦婴的评价:沾沾自喜,恰为杨修画像。
以军中主薄(也就是个小文书)的身份,兼窦婴式的沾沾自喜和灌夫式的任性使气,取死必矣。
但若至此戛然而止,原不免令人感到突兀。
于是接下去作者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后,连续叙写了六件事,在交代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杨修轻率的性格特征。
第一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本是有意和工匠们逗智,而杨修却自作聪明地揭破谜底,这委实是不知趣。
第二件事,杨修近乎恶作剧地把曹操的“一盒酥”给分吃了,这说明他目中无主,过于自恃。
第三件事,曹操梦中杀人,杨修揭露其故装洋蒜,虽是处于正义,但也很不策略。
第四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上台,杨修极力投曹操所好,密告曹丕用筐装人入府,结果画虎不成,反招诬害他人之嫌。
第五件事,唆使曹植立杀门吏,又被人告,说明办事欠稳慎。
第六件事,暗教曹植作答,答稿竟被人偷走,落得个欺王之名,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正因为他平生养成了这么一个好为人师、狂妄轻率的习惯,所以,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他都是放纵不羁,无所顾忌,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再看曹操其人。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一个集“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人物。
他有治世安天下的雄才大略。
能够唯才是用;同时又刚愎自用,阴险虚伪,老奸巨猾。
这一性格特征在《杨修之死》中,可窥一斑。
且看:身为堂堂魏王,可有心与工匠逗趣弄诡,“操往观之,不置可否,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这是写他的诡谲多端。
当杨修揭穿其中奥秘,他口上“虽称美,心甚忌之”;他得知杨修以“一人一口酥”的玩笑,把他的“一盒酥”给分吃之后,也是“虽喜笑,而心恶之”。
他佩服杨修的聪明,而又嫉恨他的才智,这是写他的刚愎虚伪。
为了防范行刺,他假装梦中杀人,杀了人之后还故作无事的“复上床睡”。
半晌起来,佯装吃惊地问是何人杀的,甚至于“痛哭,命厚葬之”。
当杨修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隐私后,他就“愈恶之”。
这是写他的阴险残诈。
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他的这种性格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
开始,他欲立曹植继位,当有人径告他曹丕用竹筐装人去内府密议反策时,他不轻易相信,而是派人去曹丕府内伺察,其老谋深算可见一斑;他让曹丕兄弟出邺城门,而又“令勿放出”以致不惜草菅门吏性命,可见其心术残诈;尤其是当他发觉杨修插手曹氏家族的继承人选的纠纷时,更是视杨修为心腹之患,先“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继而“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于是“有杀修之心,”,最后终以“乱我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掉了。
短短一段文字,把曹操机变狡诈、阴险残忍的“这一个”的性格特征,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完全吻合《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艺术形象的性格主调。
还一种意见认为: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内心深恶此人,早有斩杀之心,此时不过借“鸡肋”事件安其一个“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乘机除去而已。
也有人认为:课文中插叙的六事中,前三事属生活小节,操虽“恶”,也只是“厌恶”,操作为治世能臣,不会为此小事杀修的;后三事才是真正令曹操疑惧的,因为杨修直接介入了曹氏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这是操不能容忍的,所以杨修是死于曹家内部废立之争,即使操不杀修,别人(如曹丕)也不会放过他的。
有人认为: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氏根本利益,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招致的兄弟俱亡的惨痛教训再次发生,当然要巩固太子曹丕的地位,而必须剪除植党势力,植党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杨修,因而杀修是必然的。
另一种观点则讲:曹操因“忌贤妒能”而杀杨修,认为作者本意是“鞭曹”,曹操杀修即是为了表现操的好恶本质,并引罗贯中在嘉靖本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中的话来证明:“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已。
”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在于曹操的极端利已,阴险、残忍”的性格。
还有人认为,“杨修之死其实是封建主奴关系演绎的恶果”,“是人们的个性活力在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下的悲剧”,“杨修‘恃才放旷’不过是表面,关键在于他冲撞了固有的封建等级秩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杨修的悲剧就在于对自己的奴才命运缺乏认识。
在主子君临上界,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现实社会里,奴才所表现出的‘自主’精神和‘平等’要求,不论是何种形式,在原有的框式之内,“都只能以悲剧告终。
”再一种观点是毛宗岗在修订评刻《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的回评中提出的:“或疑操以才,忌杨修者,非也”,“盖才而不为我用则忌之,才而为我用则不忌耳”。
“彼谓修之以才见忌者,殆未为笃论矣。
”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一段话也涉及杨修的死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
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的有名的文人。
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收集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
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人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是很不放心。
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
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
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
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
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
祢衡虽年纪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
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
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忧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是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的。
再看杨修,他年纪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
(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
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
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祟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
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
所以,在建安中,曹
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军事倥偬的时代,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但如果考察一下,我们会发现“恃才放旷”正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特色。
所谓“魏晋风度”其表现形式正是“恃才放旷”。
从“清谈祖师”何晏到竹林名士刘伶的“死即埋我”“何为入我中”,连“有林下风气”的谢道蕴也敢以“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来公然奚落自己的丈夫。
魏晋时期思想箝制并不严重,甚至曹操本人的“任人唯贤”对这种风气的形成起了直接作用。
那么为什么刘伶阮籍们得终天年,而孔融杨修何晏稽康们身首异处了呢?
可见,单是“恃才放旷”不一定必死,关键还在“数犯曹操之忌”,那么他犯了什么忌呢?此时的曹操已俨然有九五之尊。
统治者无不喜欢制造神秘感来造成对被统者的威压。
他们自命为“龙”,龙的灵异就在云遮雾掩,不使人见,所谓《乾》之“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便是此意,倘若失却了掩蔽,又与虫蛇何异?所以极力欲给在下者形成“天威不可测”的印象,无知易产生敬畏,敬畏则形于盲从。
历经两千余年封建统治,这套权术越玩越精,清代帝王可谓登峰造极。
时至今日,老百姓往“上”看,依然雾气腾腾(此乃民主之大敌)。
曹操自然也不例外,《世说新语》中的“捉刀人”故事,追杀匈奴使者是他懊恼之余维护神秘与尊严的狠辣手段。
再加上他自己也是个文人,忍不住时时手痒,卖弄一下,杨修却偏要处处窥测他的心思,把他的云雾拨得干干净净,又怎能不令他杀心顿起?
但此一忌,还是小忌,以曹操之心腹深沉与知人尚任,或许会再隐忍一段——或如对关羽之不忍杀,或如对祢衡之不屑杀。
真正促使他决心除去杨修,是杨修介入了夺嫡之争,这才是统治者的大忌!因为无论夺嫡最终胜利者是谁,其结果都是父子兄弟骨肉相残,削弱其“家天下”的基础,或破坏其苦心安排的均衡格局,而臣下一旦投机成功,却可坐收厚利,甚至趁乱取而代之。
愈是英主,愈常在继承人问题上碰得焦头烂额,贤明如唐太宗,也毫不犹豫杀了功臣候君集;沉稳如康熙,也奈不住向“本朝第一罪臣”索额图等亮出了屠刀。
在政治的成熟上,曹植比不上曹丕,杨修也比不得吴质,杨修不避与曹植亲厚,只想除去政敌而不顾及方法,只想糊弄曹操而不顾及后果。
做事轻率,思虑不周,急于求成,显示出他政治上十足的幼稚。
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焉能不知经国之才与文章之才的区别?他最终选定曹丕而非曹植作继承人绝非受蒙蔽,而是深思熟虑、忍痛割爱的。
他也深知杨修之才不足以成事,但足以坏事,怎能容忍小小主薄上窜下跳破坏他苦心创下的基业?于是乎杀掉。
没有鸡肋事件,杨修也会死在另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
阮籍式的“放旷”是消极的放旷,不受欢迎,不成其为主流,但也不会带来麻烦;杨修式的“放旷”是“积极的”放旷,主动介入政治,必会危及自身。
正如孔融被曹操所杀,因为对抗政令而不在开玩笑,何晏嵇康被司马昭所杀是因为与曹氏集团的亲密关系——排除异己。
另外,杨修虽位卑职轻,他家却是东汉四世三公,曹魏代汉是大势所趋,杨修之父杨彪不合作也促他下决心——还是政治。
老子曰:“知人曰智,自知谓明”,杨修有知人之智而乏自知之明,才会一头撞向政治斗争的大罗网,白白送掉了性命。
除了曹操之外,还有几人能把诗人的气质和政治家的务实结为一身呢?
作为曹操手下的名士,杨修的确能言善辩见识过人,是个出色的辩士;而当时的社会尤其重视辩才。
曹操对杨修也曾一度是欣赏和重用的;他的职务有人笑称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或者
军委政治部主任。
恃才放旷爱出风头,酷好表现自己,是杨修一贯的毛病。
尽管他忠心耿耿孝命于曹丞相,却也屡犯丞相所忌;更为甚者,他还有过对曹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危险之举。
虽然杨修的性格正直坦率,但在方法上到底有失妥当。
比如,曹操佯装睡梦实则是故意杀死了身边的卫士;而后又痛哭流涕地对死者厚葬。
杨修却在暗地对人解说,丞相杀人并非在梦中,而死者倒是真的在梦中;这就揭了曹操的老底。
杨修真可谓不知宦海险恶的毛头小子。
由于他屡犯这个宁让我负天下人决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曹丞相,曹操因其记恨与憎恶,渐渐也就对他生了杀机。
于是,最后终于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依法将杨修杀了。
对于这个故事,有人说千百年来人们最看重的是两个教训:一是才不可轻易外露,或曰才不可露尽;二是要提防曹操这一类奸诈而凶狠的掌权者;尤其要提防受到这类人的合理报复;因为合理报复会让你有口难辨,申诉无门;因为合理报复从表面上看都是依法行事。
然而,如此吸取教训的态度,着眼点都是放在弱者的消极自保上。
因此,读完本文最值得引起反思的,应该是如何化解情与法的纠缠;或者说应该找到一种办法,摆平情与法的关系。
假如当时有一种机制,不允许曹操按着个人的情感与意愿来借用法律的权威,杨修就不会英年做了刀下之鬼。
曹操本来是个很重理性的人,某些史学家把他列为法家;也许这是有根据的。
连那个糜衡击鼓骂他他都不肯杀害,怕被世人骂他是小人。
然而,杀杨修又的确是他个人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在特定环境下,因其冲动实施了杀机的。
过了些日子,他又后悔杀了杨修,于是又收尸为其厚葬。
可见,情与法一旦有了暧昧的纠缠,危害与后果是相当可怕的。
刑罚与军法在实施的时候,通常是不允许掺入任何感情成分的。
其实诸葛亮挥泪斩马肃也是如此,法如果总被情所左右法也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失去应有的权威。
然而,同样是违反了军令状,关羽却幸免一死。
因为关羽毕竟是刘备的拜把兄弟。
执法如山的诸葛亮也得网开一面。
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客观地去衡量,如果真的依照军法斩了关羽,不仅会让人觉得诸葛先生实在不近人情,让众将寒心,而且对当时的蜀国也的确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曹操和杨修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但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
一个宏图难展、壮志未酬,过早地陨落了;一个大错铸成、兵败斜谷、伟业化灰,陷入痛苦和绝望中,留下了千古遗憾!
杨修走了,有关他的故事却一直流传。
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说,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
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
”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把两个杨修混淆了,《启颜录》之记载明言此杨修为“晋杨修”,而孔君平也是晋人,事颇明,是以两个杨修非是一人)。
还有,一次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
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
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今仅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侯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后人有诗赞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